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与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特性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β-内酰胺酶的特性和检测方法;向复原乳中添加不同浓度的青霉素钠,从而确β-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的最适比例;通过耐热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来确定其稳定性;通过添加青霉素钠来检测β-内酰胺酶的含量.结果表明:β-内酰胺酶降解抗生素的最适比例为3瓶/t;β-内酰胺酶经100℃沸水处理后(90 s)和经长时间保存后(4℃,96...  相似文献   

2.
利用青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分别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保存时间、灭菌方法和酸碱处理对其稳定性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对乳中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评估。结果表明,青霉素酶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乳中的β-内酰胺酶的最低检测限为2 U/m L。样品储存时间越长β-内酰胺酶的活性越小,并且减小程度与温度正相关。常规灭菌方法均不能使β-内酰胺酶彻底失活,酸碱处理对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碱性条件下比酸性条件下抑制作用强。  相似文献   

3.
研究β-内酰胺酶催化水解青霉素G钾动力学,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检测青霉素G钾含量,采用动力学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p H和温度对β-内酰胺酶水解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计算一定条件下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升高反应温度β-内酰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水解的效率逐渐增大,但过高温使酶失活,酶和底物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均迅速降低;p H大小影响β-内酰胺酶中间络合物转变为产物的效率;通过动力学参数计算确定β-内酰胺酶催化水解青霉素G钾的最佳条件为p H8.41、温度40℃,在此条件下水解速率常数越大,β-内酰胺酶水解能力越强,最适条件下β-内酰胺酶的转化率kcat和反应的活化能Ea为29.7 s-1、3186.26 J/mol。  相似文献   

4.
正舒巴坦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性不可逆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通过对酶的抑制,保护抗生素免受破坏,提高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由于原料奶中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量有限量要求,因此为消除这种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不法商贩向原料奶中添加β-内酰胺酶来降解抗生素;而为了逃避质检机构对β-内酰胺酶的检测,商贩极  相似文献   

5.
杯碟法检测乳中的β-内酰胺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生物杯碟法对乳中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基于青霉素抑制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生长并产生抑菌圈,利用舒巴坦特异性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特点,通过比较含青霉素样品中加入和未加入舒巴坦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间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结果表明:青霉素G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0.5μg/mL,β-内酰胺酶的检测限因生产厂家随标注单位不同而不一致,舒巴坦的最佳使用质量浓度为50μg/mL;在此基础上确立杯碟法检测β-内酰胺酶的优化方案:设立阴阳性样品对照组;并对同一样品进行4个不同添加处理:青霉素G处理,青霉素G、舒巴坦处理,青霉素G、β-内酰胺酶处理,青霉素G、β-内酰胺酶、舒巴坦处理,通过比较4个不同处理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并同时参照阴阳性样品对照组结果,判定样品中是否存在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分解剂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是利用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G的特异性分解作用以及舒巴坦对β-内酰胺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原理,按比例添加青霉素G、抑制剂舒巴坦、β-内酰胺酶和被测物,根据添加有一定浓度的藤黄微球菌琼脂平皿上所产生的抑菌圈大小,建立了该酶的检测方法进而对非法添加和残留有β-内酰胺酶的食品进行定性检测.该方法在乳制品中对β-内酰胺酶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乳粉中活性β-内酰胺酶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利用β-内酰胺酶能酶解青霉素钾的特性,在样品中加入β-内酰胺酶的分解底物青霉素钾,酶解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青霉素钾含量,通过酶解量检测样品中活性β-内酰胺酶的含量。β-内酰胺酶的浓度在0.2~1.4mg/L范围内,青霉素钾浓度的减少量与β-内酰胺酶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相关系数0.99,回收率89.0%~95.0%,相对标准偏差3.0%~3.5%。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回收率和重现性良好,适用于乳粉中β-内酰胺酶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我国部分地区市售巴氏杀菌乳中β-内酰胺酶含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热生物传感器法对我国部分地区巴氏杀菌乳样品中β-内酰胺酶进行快速检测及本底含量调查。方法 在巴氏杀菌乳样品中预先加入一定量青霉素G,室温震荡反应3 h,使样品中的β-内酰胺酶充分酶解青霉素G底物,直接通过酶热生物传感器测定青霉素G含量。根据反应前后样品中青霉素G含量的变化,间接计算巴氏杀菌乳样品中β-内酰胺酶的活性。2013年6~8月在13个省市采集巴氏杀菌乳样品106份,对其β-内酰胺酶含量进行本底调查。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为4~20 U/ml,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2和4 U/ml。全国106份样品的总检出率为3.8%,其中北京市的47份样品中β-内酰胺酶活性均﹤2 U/ml;其他12个省市的59份样品中β-内酰胺酶活性均﹤4 U/ml,其中4个样品在2~4 U/ml之间。结论 我国13个省市106份巴氏杀菌乳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样品中β-内酰胺酶含量普遍较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巴氏杀菌乳中违法添加β-内酰胺酶的问题已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鉴定与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鉴定“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主要成分,调查北京零售牛奶中是否含有“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方法通过青霉素分解实验和蛋白电泳实验分析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有效成分,建立了牛奶中分解剂的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从零售市场上随机采集的5个厂家生产的38份牛奶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主要成分是β-内酰胺酶,运用β-内酰胺酶特异性抑制剂舒巴坦建立了该酶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在牛奶中的检出限为4 U/mlβ-内酰胺酶。38份市售牛奶样品中63.2%(24/38)检出β-内酰胺酶,21.1%(8/38)样品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可使得25μg/ml舒巴坦和0.5μg/ml青霉素G所产生的抑菌圈与添加0.5μg/ml青霉素G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大于或等于6 mm;10.5%(4/38)样品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可使得25μg/ml舒巴坦和0.5μg/ml青霉素G所产生的抑菌圈与添加0.5μg/ml青霉素G所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差异大于或等于10mm。结论“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的主要成分β-内酰胺酶为我国不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该酶的使用掩盖了牛奶中实际含有的抗生素,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应加强对牛奶中β-内酰胺酶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以乳制品中产β-内酰胺酶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杯碟法和平板分离鉴定分析了产β-内酰胺酶微生物组成、菌株产酶特性及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从乳制品分离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主要为芽孢杆菌和链球菌。这些菌株在生长过程中分泌β-内酰胺酶,当菌株数量达到105CFU/m L,可导致乳制品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呈假阳性现象。  相似文献   

11.
建立酶联免疫间接快速测定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方法。方法 应用氨苄青霉素抗体,人工制备氨苄青霉素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结合物Amp-HRP,建立氨苄青霉素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分别检测样品反应管和阴性对照管中氨苄青霉素,通过比较两者OD450值,间接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结果 成功建立了酶联免疫间接快速测定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0.0005IU/ml。结论 该方法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可广泛应用于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方法β-内酰胺酶分解青霉素钾的产物青霉噻唑酸具有还原性,能将二价铜还原为一价铜,2,2′-联喹啉与一价铜反应生成的是紫红色配合物,颜色深浅与β-内酰胺酶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结果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优化出试剂盒最佳检测条件为:0.05%2,2′-联喹啉添加量为2.4 mL,20 mmol/L的CuSO4最佳添加量0.2 mL,原料乳添加量为0.1 mL;配制β-内酰胺酶的标准品浓度梯度溶液0~200 U/mL进行显色反应后,利用分光测色仪测定颜色反应L*、a*和b*值数据,并应用色彩模块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制作标准比色卡;原料乳样品显色15 min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确定牛奶中β-内酰胺酶浓度,试剂盒最低检出限为4 U/mL。结论β-内酰胺酶检测试剂盒法具有快速、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等特点,易于普及和现场测定。  相似文献   

13.
刘珊珊  周正  周巍  张子德  马俊莲 《食品科学》2010,31(10):216-218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的含量,利用β- 内酰胺酶分解青霉素产酸使牛奶pH 值下降的原理,对人工添加了β- 内酰胺酶的牛奶制品与青霉素反应后pH 值的下降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牛奶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与青霉素反应的较适宜条件,从而获得快速检测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的方法。结果确定牛奶制品中残留的β- 内酰胺酶与青霉素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温度33℃、底物质量浓度10mg/mL,检测时间仅为60min。此方法对液态纯牛奶中β- 内酰胺酶的最低检出限为8.92U/mL。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微生物杯碟法测定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使用对青霉素类药物绝对敏感的标准菌株藤黄微球菌,利用舒巴坦的特异性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以青霉素作为指示物,通过对比加入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未加入抑制剂的样品所产生的抑菌圈的大小来间接测定样品中是否含有β-内酰胺酶类药物。结果表明:检测用培养基采用单层平板替代双层平板,试验操作更为简单,且确定菌悬液在波长450 nm处吸光度趋于稳定,β-内酰胺酶标准液浓度经检验为4 000 U/mL,同时进行不同生乳检出限的测定,所得结果为生牛乳检出限4 U/mL、生羊乳检出限3 U/m L、生水牛乳检出限1 U/mL。此外,对实际样品进行测定,结果均符合判定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杯蝶法的基础上,对生鲜乳中β-内酰胺酶的检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包括菌悬液浓度的控制,样品前处理,检验平板的制备,青霉素、舒巴坦、β-内酰胺酶最佳使用量的确定。通过以上四种措施,简化了部分试验步骤,增强了试验的可操作性,提高了试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产β-内酰胺酶培养基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β-内酰胺酶培养基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β-内酰胺酶活力。研究了碳源、混合碳源配比、氮源、混合氮源配比、氯化钠、微量元素等因素对菌体干重及β-内酰胺酶活力的影响。确定菌种最佳培养时间为40h,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6g/L、可溶性淀粉4g/L、蛋白胨20g/L、酵母浸粉10g/L、氯化钠6g/L、Zn2+浓度0.9 mg/L,β-内酰胺酶活力达2 648.95 nkat,比培养基优化前提高了18%。  相似文献   

17.
乳及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酶活测定及青霉素分解实验,研究了市售的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中所含β-内酰胺酶活力、其在乳制品中最低检出限及其在液态乳制品中活力残留,结果表明,市售的四种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A、C、D及E)主要成分为β-内酰胺酶,其酶活力分别为5672590、1174215、1008126、1414437U/mL;经十万倍稀释后,可检出它们在乳中残留的酶活;经百万倍稀释后,只能检出A在乳中残留的酶活。巴氏杀菌和UHT可导致乳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活力损失近50%。73份牛奶样品中,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占所检样品总数的12·33%;而巴氏杀菌乳和UHT乳样品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低,仅分别占所检样品的2·74%和1·36%。  相似文献   

18.
基于酶活测定及青霉素分解实验,研究了市售的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中所含β-内酰胺酶活力、其在乳制品中最低检出限及其在液态乳制品中活力残留,结果表明,市售的四种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A、C、D及E)主要成分为β-内酰胺酶,其酶活力分别为5672590、1174215、1008126、1414437U/mL;经十万倍稀释后,可检出它们在乳中残留的酶活;经百万倍稀释后,只能检出A在乳中残留的酶活。巴氏杀菌和UHT可导致乳中残留的β-内酰胺酶活力损失近50%。73份牛奶样品中,原料乳中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高,占所检样品总数的12·33%;而巴氏杀菌乳和UHT乳样品β-内酰胺酶检出率较低,仅分别占所检样品的2·74%和1·36%。   相似文献   

19.
首先通过免疫磁技术实现目标菌的有效富集,然后经同时标记了大量抗体与β-内酰胺酶的胶体金纳米探针介导,利用β-内酰胺酶高效水解青霉素实现检测信号转导及放大,再通过免疫层析法对青霉素含量变化的灵敏甄别,最终实现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超灵敏检测。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测灵敏度为2×102 CFU/mL,相比传统的免疫层析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570 倍。实现超灵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规避了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法中Hook效应的影响,为免疫层析高灵敏准确检测大分子目标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检测β-内酰胺酶分解β-内酰胺类杭生素所生成的物质,间接判断牛奶中是否有β-内酰胺酶残留.采用碘量法对牛奶中的β-内酰胺酶定性、定童分析,结果表明,当酶浓度大于30 U/rnL时,可以用直接碘量法对其进行定性分析,可用间接滴定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