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对婴幼儿经食用婴幼儿配方奶粉途径摄入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运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Stata 12软件,以风险商表征婴幼儿经食用婴幼儿配方奶粉途径的反式脂肪酸膳食风险。结果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的平均值为0.0001281 kg/d;海南普通婴幼儿通过食用婴幼儿配方奶粉途径摄入反式脂肪酸的风险商平均值和各百分位数风险商均小于1,且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敏感性最强,占99.1%,拉平时间为负值,表明它对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起负面的影响。结论海南普通婴幼儿仅通过食用婴幼儿配方奶粉途径的反式脂肪酸膳食暴露尚不存在健康风险,但是仍需加强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反式脂肪酸的控制和监测,从而进一步降低海南乃至全国普通婴幼儿食用婴幼儿配方奶粉途径的反式脂肪酸膳食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B/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气—质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甲酯化后,经强极性毛细管柱SP—2560分离,采用质谱全扫描Scan方式得到各组分质谱图与标准谱库做相似度检索来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6种常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该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前处理简单、快...  相似文献   

4.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采集了大量植物油样品的基础上,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初步了解了我国目前主要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的现状.数据表明,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大部分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属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反式脂肪酸及各国管理情况介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辉  李宁   《中国食品学报》2010,10(4):8-13
反式脂肪酸是指含一个以上独立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氢化植物油。科学研究表明摄入过量的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健康影响,能够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的患病风险,并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学术界对反式脂肪酸提出减少居民膳食摄入的建议,国际机构、政府组织也制定了不同的限量标准或标签标识规定。基于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潜在危害,我国应该积极开展反式脂肪酸的膳食暴露评估,加强关于反式脂肪酸的科普教育,尽可能减少人群对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食品行业应该积极改进生产过程或加工工艺,尽量降低氢化植物油和相关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另外,还应该在反式脂肪酸的安全性评价中重视不同食物中反式脂肪酸异构体的构成分析和检测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6.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险评价理论,从反式脂肪酸来源、吸收代谢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中国居民膳食调查和各种食品中反式脂肪酸暴露水平,推算出现在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暴露量低于安全摄入剂量,表明中国食品中反式脂肪酸风险尚属可接受范围;最后从降低食物中反式脂肪酸、建立反式脂肪酸的标签制度及实施限量标准两方面提出了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甲醇钠-甲醇、氢氧化钾-甲醇、浓硫酸-甲醇和三氟化硼-甲醇4种甲酯化试剂的浓度、用量及甲酯化时间和温度对反式脂肪酸检测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以三氟化硼-甲醇法甲酯化,RT-2560(100m×0.25mm×0.2μm)毛细管柱为基础的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C18:1—9t,C18:1—11t,C18:2—9t,12t和C22:1—13t 4种反式脂肪酸的最小检出浓度在0.77—4.08mg/kg之间。4种反式脂肪酸不同添标浓度回收率为98.44%-101.23%,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差在0.22%-1.31%之间,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应用该方法检测了武汉部分小型市场散装食用植物油和-些餐馆的废弃油脂,以所含脂肪为基准,其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0.12%-0.25%、3.63%-6.58%。表明天然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但油脂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8.
陈雪  石爱民  刘红芝  刘丽  王强 《食品科学》2015,36(21):291-296
反式脂肪酸作为食品中有害成分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对其研究备受瞩目。本文在对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来源、危害、检测及去除方法,介绍了煎炸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及变化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进一步解决油脂及油脂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带来的安全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广西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暴露风险。方法结合广西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状况和人群消费量的调查结果,应用暴露限值(margin of exposure,MOE)法对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膳食暴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此次调查中植物油样品黄曲霉毒素B_1含量范围为0.50~320.00μg/kg。其中,花生油的检出率为78.08%(114/146),远高于其他植物油,超标率为31.51%(46/146),平均含量为30.80μg/kg,人群日膳食暴露量为17.30 ng/kg BW,MOE值为18。定型包装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平均含量为6.33μg/kg,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处于安全范围;而散装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_1平均为41.50μg/kg,含量高出国家标准1.08倍,人群日膳食暴露量25.59 ng/kg BW,MOE值为12,是定型包装的MOE值的1/8。结论对于散装花生油应优先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并做好人群健康饮食习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我国棉籽油工业发展回顾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籽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植物油,它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同时又具有很好的起酥性,被誉为不含反式脂肪酸的天然起酥油。在目前含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植物油被欧美等国限制使用的情况下,棉籽油已经在多个国家成为天然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1.
参照国家标准GB/T 22110—2008《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对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本实验室能准确测定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扩展相对不确定度结果为4.2%(K=2),在整个不确定度中,气相色谱测量结果重复性占总不确定度的比例最大,为今后开展该类项目检测,对其结果准确性的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品种食用油和煎炸食品对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本文使用5种食用油(葵花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在一定温度下炸制14批次油条,又依次使用大豆油炸制豆腐、油条和鸡腿,对2种情况下产生的煎炸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炸油条过程中,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均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如何限制油脂反式脂肪酸含量和摄入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左青 《中国油脂》2004,29(7):67-70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如引发冠心病、导致乳腺癌、影响必需脂肪酸的消化吸收等.反式脂肪酸存在于精炼油脂和氢化油脂中,为了减少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应采用合适的设备、并控制油脂精炼过程中的脱臭条件,对于氢化油脂还需要控制氢化条件、选择合适的氢化油原料.通过低温、短时间的脱臭可以使精炼油脂中反式脂肪酸含量降到最低.另外,建议我国有关食品立法部门规定对反式脂肪酸加以标识,以正确引导消费.  相似文献   

14.
油脂加工减控反式脂肪酸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介反式脂肪酸性质、来源、分类、对人体健康主要危害及世界各国管理规定,分析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生成机理、途径及影响其生成工艺技术参数,重点综述阻断或减少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生成途径与方法,并提出减控反式脂肪酸生成技术研究、反式脂肪酸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8种功能性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包括8种国家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目录油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ion,GC-FID)方法对28种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在GC-FID图谱基础上,得出了所测的28种植物油脂中37种脂肪酸的指纹图谱。根据脂肪酸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进而分析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组成,从而分析样品的脂肪酸组成。结果在28种功能性油脂中,芍药籽油、芥花油、美藤果油、文冠果油、星油藤种子、翅果油等10种油脂UFA含量都在90%以上;MUFA含量最高为澳洲坚果油80.3%,其中,PUFA含量以美藤果油最多,达到82.0%,星油藤种子油次之,为81.1%,二者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均含量高达40%;漆树种仁油、毗黎勒油、秋葵籽油、油瓜油的SFA含量均超过30%。结论该研究对探讨利用脂肪酸指标评价新型功能性油脂的营养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测定常用5种植物油中主要醛类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探究植物油中主要醛类物质含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同时测定5种植物油的不饱和度。方法采用碘值法测定了5种植物油的不饱和度,利用GC-MS法测定植物油中主要醛类物质丙烯醛、己醛、庚醛的含量,并研究其随温度变化的情况。结果 5种植物油的碘值由大到小依次为红花籽油、菜籽油、棉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随着温度升高,植物油中主要醛类物质的含量逐渐增多,以丙烯醛的含量最高。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较高,适用于植物油中醛类物质的含量测定。在植物油加热过程中,应尽可能缩短加热时间、控制加热温度,以减少醛类物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加热或长期放置对植物油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采用皂化-冷冻-萃取法分离除去植物油中的高级脂肪酸等干扰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GC-FID)对植物油加热或长期放置后的短链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长期放置及加热的植物油中均检出了己酸、庚酸、辛酸3种短链脂肪酸,而正常植物油中未检出;短链脂肪酸含量随植物油加热温度升高、放置时间延长增加,其存在可用于表征植物油发生了氧化劣变;此外,反复加热及水洗不能去除这些短链脂肪酸,因而短链脂肪酸有望作为植物油品质评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反式脂肪酸的结构、来源、摄入量、生理作用和检测方法等进行综述。研究表明日常食用的人造奶油、起酥油和焙烤食品中存在大量反式脂肪酸,它们主要是在油脂的氢化过程中产生的。天然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是在反刍动物的瘤胃菌作用下产生的,存在于乳制品中,含量较低;乳制品中主要的反式脂肪酸—18∶111t,已证实可在体内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18∶29c11t。反式脂肪酸能提高冠心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并且干扰不饱和脂肪酸代谢、影响婴儿的生长。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反式脂肪酸的生理作用还存在争议,反式脂肪酸的作用可能与其异构体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