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新建筑》2015,(4)
通过分析中国旧城住区更新所处背景、现状及其中存在的深层次利益矛盾,指出国内旧城住区更新规划存在"见物不见人"、缺乏居民意见收集机制和较少关注社会层面等问题。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旧城住区更新规划应融入社区发展理念,并结合国内若干案例提出规划转型的相关策略,包括改善规划程序的封闭性和增加规划内容的社会性,以期建构一种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住区更新规划模式,实现旧城住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宁  华晨  范理扬 《华中建筑》2008,26(3):172-175
在日益升温的旧城更新与改建浪潮中,探索平衡各种矛盾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模式,是中国旧城住区再开发的首要难题.旧城住区更新与改造并没有通则式的模式,该文以杭州市劝业里改造与更新为倒,旨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的方法和过程。项目依据现场调查,从社会学和类型学两个角度,对劝业里旧城住区更新与改造的开发模式选择、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建筑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开发老年公寓和老少居型住宅区的开发模式,并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延续传统住区肌理,保存活的传统场所感。  相似文献   

3.
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探索——以杭州劝业里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宁  华晨  范理扬 《华中建筑》2008,26(3):172-176
在日益升温的旧城更新与改建浪潮中,探索平衡各种矛盾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模式,是中国旧城住区再开发的首要难题.旧城住区更新与改造并没有通则式的模式,该文以杭州市劝业里改造与更新为倒,旨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旧城住区改造与更新的方法和过程。项目依据现场调查,从社会学和类型学两个角度,对劝业里旧城住区更新与改造的开发模式选择、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建筑设计思路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开发老年公寓和老少居型住宅区的开发模式,并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延续传统住区肌理,保存活的传统场所感。  相似文献   

4.
城市像个有机体,有其出生与发展,也有停滞与衰败。改革开放后,城市用地在增长主义的发展理念下不断扩张,新城的开发成为主导,而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建设相对缓慢,沦为名副其实的"旧城",糟糕的居住环境,低劣的房屋质量,复杂的社会问题成为旧城的标签。如何使紧缺的土地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创造出集约、宜居、人性化、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成为当下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分析,并介绍了英国和日本的住区更新方法,针对我国旧城住区更新模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公,公众缺乏有效参与的问题,提出了由政府引导、规划师组织、居民自主参与的住区更新方式,以期能对转型期中国旧城住区的改造更新方式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03,(6)
·专栏·生态与建筑“生态”不是漂亮话秦佑国等1.04“可持续发展”的纪念碑?———关于生态建筑的疑问李大夏1.06智能建筑围护结构: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威纳尔·朗1.09生态建筑学研究如何可能葛明1.12“绿色建筑挑战”运动引介李路明等1.15迈向生态化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丁金华等1.18西北地区传统住宅生态化发展探讨陈洋等1.21由机械理性到整体有机的转变———生态思维及其影响下的建筑观和设计思路仝晖1.24绿色住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刘启波等1.27住居环境更新产业建筑遗存与转型住屋陈帆等2.04我国旧城住区更新的新视野———支撑体住宅与…  相似文献   

6.
旧城住区广场是市民主要的户外休憩场所,其微气候舒适性直接影响旧城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文章以成都市旧城住区中的为民广场为例,通过实测广场中的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照度等气象参数,探讨影响城市广场微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规律,提出在湿热旧城住区广场微气候舒适性的营造策略。研究结果对旧城住区广场热舒适性的改善有借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巍 《南方建筑》2006,7(8):144-147
旧城住区的更新改造是关乎旧城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课题,也是近年来城市规划理论探索的一大难题.本文围绕旧城住区更新改造的现状问题展开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镇肌理是城镇社会生活的空间表征,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与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南平市顺昌县的旧城区为例,分析旧城住区的建筑肌理,从旧城以往发展脉络中梳理旧城现有环境问题,依此探索小城镇旧城居住环境适宜的更新方向与目标,对旧城的环境整治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8)
国内大量旧城住区正处于加速衰落的过程中,面临城市更新的压力和困境。文章以广州西关住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形态学研究理论,在深入解读旧城住区的历史形态特征和演变动因的基础上,从多等级的形态要素逐层进行形态解析,最终综合形成多层级的城市形态区域研究结果;研究住区形态的演变规律和发展模式,建立形态基因的影响评估模型,分析空间适应性变化规律,探讨开发强度评估和形态预测的互动作用关系;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角度探讨旧城住区的保护更新策略及形态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10.
公众有效参与旧城住区更新改造有利于协调开发商、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避免冲突事件。针对旧城住区公众有效参与更新改造,从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系统分析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对旧城住区改造公众参与的协同影响,深入揭露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先确定参与方式后确定参与主体的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云 《住宅科技》2008,28(5):14-19
钢结构住宅是理想的节能省地型住宅,文章从节能的角度出发,论述适合钢结构住宅的外墙材料,即对墙体材料中的建筑砌块和墙板在结构上、材料性能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曹阳 《福建建筑》2011,(8):11-13
通过对城市发展中遗留的大量旧住宅进行改造研究,分析当前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生活需求,提出面向廉租房的旧住宅改造建议,以及旧住宅改造方式,探讨旧住宅改造廉租住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张捷 《山西建筑》2007,33(25):79-80
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住区环境设计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住宅景观环境的现状,指出现代城市住宅应加强视觉景观品位设计,并介绍了视觉景观环境设计的手法和途径,以满足舒适、休闲、惬意、健康文明的生活需求,使人居环境更加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走访重庆主城区部分旧住宅区,收集居民意愿,发现目前旧住宅区面临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活力缺失。故笔者站在激发社区活力的角度,探讨了住宅入口对一栋旧住宅乃至整个旧住宅区的作用和意义,以实地调研中的旧住宅为对象进一步探讨了旧住宅外部人口的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锦州市大量存在20世纪80 ~ 90年代建造的落后、陈旧、老化旧住宅,已不能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现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为了探讨适宜的旧住宅改造技术,(方法)通过实态调查(案例分析、访谈、实地调查),(结果)在分析旧住宅与居住需求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法,并结合典型旧住宅实例进行了改造设计探索与研究.(结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深入地进行此项研究,为锦州市旧住宅的改造设计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中城市中小套型住宅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规范城市住宅用地,必然会对大中城市新建住宅的舒适性产生影响。文章从居住小区规划、住宅单元平面布局、户型套内功能空间设置、室内环境与物理性能,以及无障碍设计等5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影响住宅舒适性的各个主要因素,提出了在90m^2以内控制性套型面积之内完善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各种功能设置、提高居住舒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佳  邹一挥 《华中建筑》2011,29(6):48-50
文章从社会变迁的视角分析南阳邓州团结路历史片区民居的演变过程,探讨在特定环境中人的居住模式,对传统历史街区地民居建筑价值进行初步的价值评估,并总结一些民居保护与更新可行性研究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台阶式花园住宅和住宅的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淄博市的情况对花园住宅规划、设计、平面形式、商品化、私有化、经济造价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现行的条件下大面积推广尚有问题,但结合旧城改造,在新建小区的绿地周围进行试建,可增加城市美感。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长三角地区农宅平面尺寸在宏观区域上的统计规律,基于Google Earth探向功能,以长、宽作为农宅平面尺寸的标示参量,应用频数统计法分析农宅长、宽在环向及径向分析路径上的频数分布特征。统计结果表明:不管是在环向,还是在径向上,农宅长度都是以3到4个自然开间尺寸的占比最大,农宅宽度都是以2到3个自然开间尺寸的占比最大;在环向上,各区域农宅长度、宽度的频数分布较为相似,且其主要占比区间相对稳定,农宅长度在3到4个自然开间尺寸所占比例约为51%,宽度以2到3个自然开间尺寸为主,其比例为70%左右;在径向上,各区域农宅平面尺寸在各开间的比例差异较大。上述方法与结论对区域视角下的农宅节能潜力分析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等问题的研究具有方法借鉴与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柏春 《山西建筑》2011,37(3):7-8
对目前旧居住区"适老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指出"适老改造"是我国大城市旧居住区改造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实现居家养老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