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以及政府主导因素的影响,在建设方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和普通商品住房不同的特点。本文总结国内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布局规律,将其归纳为中心散点型、城市外围集聚型、郊区"大盘"建设型三种建设模式。第一种建设方式将呈现下降趋势,而后两种方式将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发展趋势。文章最后针对这三种建设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设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忆敏 《规划师》2008,24(4):17-20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行为缓解住房困难、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因政策制定方面的缺陷、执行中的漏洞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低效等,我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可借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及香港等城市在住房保障工作方面的经验,强化政府职责,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空间结构,推进我国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  相似文献   

3.
龙腾  万勇 《建筑经济》2022,43(1):76-83
以上海作为超大城市的典型案例,分析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分配方式和空间布局特征,阐述公共租赁住房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公共服务类、城市运行类及产业类重点人群的租赁需求.综合供需两端,提出公共租赁住房持续稳定增加总量、优化空间布局、优化配建政策、调整供应结构、保持租金水平和租期稳定等对策,为国内其他大城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政策参...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大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以西安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研究城市安全空间,主要通过对城市心理安全空间的研究途径进行探讨,以达到对城市“人本化”安全空间的认识。在总结国外研究城市心理安全空间的基础上,以西安城市为探讨区域,通过行为抽样调查,建立起一套评价认知指标体系,对构成心理安全空间的三种区位类型:安全区域、压力地带和危险地带逐一分析,综合得出中国城市(西安)居民共同认知的心理安全空间在地域上的分布与构成模式,揭示西安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失配"这一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回顾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实施历程,着重从就业机会的提供、就业的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的配套等三个角度对规划选址要素进行分析,揭示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要对象的上海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由"空间失配"逐步走向"空间适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当下大城市房价高企、调控艰难的大背景以及和住房发展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从重庆市的"组团式"和"低房价"的客观现象入手,通过城市建设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惯性分析,解析重庆市"多中心"特征下的出行"低时耗"现象的成因;以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城市空间组织与房价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红利"与"低房价"的关联性及其作用机制做出解释。最后,基于重庆研究的发现,延伸讨论我国大城市城市空间拓展与保障住房建设的有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普"和"五普"的相关数据,以上海、北京、广州三市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大城市内部人户分离的空间特征:[1]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大城市市域分区的空间演化特征;[3]大城市内部分离人口与城镇布局的空间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规模一旦超过一定的界限,将会产生“门槛效应”,导致效率下降,解决的办法是加以适当的控制和疏解,建设若干副中心(SUB—CBD)。副中心是分担大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缓解中心区的交通拥挤和消除中心区因聚集规模过大而带来的聚集负经济现象,以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在我国许多大城市规划中都提出过副中心的概念,然而鲜有成功的例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政府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往往偏向增强中心区的吸引力,缺乏提升副中心反吸引力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该以上海市五角场副中心为例,对大城市副中心反引力设计的理主化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住房保障政策的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正面临着巨大的保障性住房供给压力,促使各级政府不断地在住房保障政策上进行尝试与革新。然而,并非所有的政策都行之有效。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并评价了在不同供给模式以及区位条件组合下,住房保障政策的市场供需绩效及利益分配绩效。提出只有将保障性住房政策纳入一个空间资源配置政策体系中,才有可能实现住房保障政策的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运用GIS技术对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展开研究,提炼了老年人的社会空间类型,分析了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发展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大城市老年人的郊区化趋势加快,老年人社会空间分异加剧.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具有共性特征,呈现为老年人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逐渐递减至边缘区,以此为节点向远郊区增长扩散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增长极.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开发研究——以常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州为例,从剖析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事例及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入手,首先探讨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建构的共性原则,即规划编制的系统性、规划构思的前瞻性、控规编制的科学性、城市设计的适用性、规划实施的严肃性,然后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两方面论述新时期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划和运作策略,包括重在建立与城市规划体系对应且融合的完整的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方法上则应规划与策划相结合、用地布局与轨道线网相契合、城市设计与控制指标相反馈、地上与地下空间联动设计,并促进多元主体特别是市场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城市的快速蔓延,很多位于城郊的水系逐步纳入建成区,成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放空间.然而,已有滨水空间研究主要聚焦城市中心区的河流,而对城市边缘区河流的研究又多局限于河道治理.本文借鉴城市边缘区的分析视角,以北京清河海淀段为例,通过梳理水系、建设用地、基础设施、人口等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演变,总结大城市边缘区...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空间发展交通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经卫 《规划师》2005,21(8):5-9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面临着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机动化水平低、城市开发强度高等困境。应确定合理的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从“区域”入手整合城市群发展与交通体化的关系,从“结构”入手形成城市空间与交通发展的互动,从“控制”入手实行用地分区与交通需求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刘春 《城乡建设》2001,(12):16-18
引言《OECD国家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问题的回顾》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次城市转变” :18世纪末至 2 0世纪初 ,在欧洲大陆及北美先后由于工业革命而引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大规模集中的城市不断出现 ,即所谓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运动 (urbanization)。(2 )“第二次城市转变” :2 0世纪中后期 ,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经济时期 ,主要城市的功能逐渐由产品加工和低层次服务向信息处理和高层次服务过渡 ,城市空间扩展在一个愈来愈大的地域内延伸 ,住宅、工作场所、商业、游乐设施的空…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城市的急速扩张,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空间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日趋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空间资源,在集约利用土地,构建高效便捷的紧凑型城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系统梳理了北京、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脉络,从两大城市的地下空间目标理念、发展历程、建设现状、主要问题、未来重点发展方向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16.
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超大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已步入成熟期,在地下空间使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有的地下空间在使用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地下空间未获得充分利用、人群的体验感较差、人群的停留时间短、地下空间的业态单一。本文在总结其他发达国家城市地下空间的基础上调研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区域地下空间的现况,梳理其在使用上的不足,结合地下空间绿色化、深层次、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地上地下的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建设层次并指出超大城市今后的地下空间利用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大城市规划路网总体建设水平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道路网规划建设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从道路交通供需、道路投资及国内外同类城市类比三个方面对大城市规划路网的总体建设水平进行了探讨,并将所得结果运用于南京市道路网近期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18.
李健  陆伟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3,(1):123-126
针对目前大城市纷纷在边缘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以大连市边缘地区泉水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为例,借鉴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关于生发城市多样性的观点,该文提出在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城市边缘地区内创造城市多样性的规划策略,包括增加首要功能,确保人流的存在;设计短街段,提供功能混合机会;保留老建筑,产生多种建筑样式;保证人流密度,生发城市的活力等内容,既要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最基本的"住"的问题,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及更多的提升机会。  相似文献   

19.
丁伟 《建筑与环境》2009,3(6):31-33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城市的规模增长很快,城市空间急速向外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尤为显著,城市功能也正在经历重大调整与重组,城市建设的重心已开始由中心城区转向新城。  相似文献   

20.
袁媛  杨廉  马晓亚  袁奇峰 《规划师》2012,28(2):55-61
大城市边缘区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着地域空间、社会空间、公共设施空间、职住空间分割等问题。基于此,为达到融合边缘区的各类地域和社会空间的目的,南京市江宁区东山新市区中心体系规划通过完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中心体系,选择多核的空间模式,选择区位中心型,明确对内、对外的职能关系等多种规划手段,有效促进边缘区各类地域的空间融合,完善各类功能区的有效配套,以期为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升级、空间融合和功能提升提供有益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