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民 《山东冶金》2005,27(2):7-7
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理念为: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优化的“界面”技术和新开发的先进工艺与装备,实现钢铁制造流程在技术结构上的准连续化、连续化、紧凑化和产品的系列化与专业化;而且新流程应具有冶金材料制造、能源转换(发电、大容量制氢或二甲醚等)、社会大宗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从而构筑起钢铁行业与社会的新型相互依存关系,逐步使钢铁工业成为循环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殷瑞钰 《钢铁》1995,30(6):1-4,9
本文阐述了在电力系统控制软件中人机界面编辑部分的一些体会,提出了汉字显示、数字字形变换和动态屏幕的设计方法,内容比较直接、具体。这些方法直接取之于实际工作,相信对同行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现代炼铁技术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张殿伟  郭培民  赵沛 《钢铁钒钛》2006,27(2):26-32,47
评述了国际上发展较快的几种主要非高炉炼铁工艺流程.COREX、FINEX和HISMELT等熔融还原流程可以避免炼焦工艺引发的环境污染.成熟的竖炉气基还原工艺是COREX流程工业化的重要保障,粉体流化床由于粘结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和铁浴炉二次燃烧与炉衬侵蚀之间的固有矛盾注定了FINEX和HISMELT实现的难度远高于COREX流程.气基还原流程(MIDREX、HYL-Ⅲ、FINMET)目前都要使用天然气资源,很难在我国得到发展.转底炉可使用低强度的含碳球团,给煤基直接还原流程注入新的活力,但其能耗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将会制约它的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炼铁新工艺,即低温快速还原工艺,目前仍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它能够实现低温快速还原反应,是一种能耗低、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绿色冶金工艺流程,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钢铁行业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应突出低碳减排等理念,结合该行业的环境治理模式,综合考虑低碳减排等技术的研发现状,明确掌握其发展趋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环境保护意识随之加强。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较大,在钢铁冶炼过程中,主要污染物为废气。为了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有效减少空气污染问题,应坚持低碳减排基本原则,发挥绿色钢铁冶金技术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熔融还原炼铁及薄板坯连铸连轧是当前国际上钢铁工业前沿的两项重大新工艺。这两大新工艺的结合,中间再配上复吹转炉和二次精炼,将是21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方向及新流程。本文对新流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国外新流程中一些新技术的目前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以供关心新流程的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邹青 《冶金与材料》2021,41(5):117-118
过去几年,我们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始大力发展工业,钢铁冶金技术便是其中的一项.为了能够提高钢铁冶金技术的生产量,国家没有考虑到环保与节能这两个方面,导致能源越来越少,环境也遭到破坏.近几年,国家开始提出节能环保的理念,对钢铁冶金技术在节能方面提出要求,需要在确保钢铁冶金需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能源的消耗.  相似文献   

7.
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入手,提出课堂教学英文化、课堂形式多样化、课堂学习分组化。全英文课堂教学、线下互动答疑、应用翻转课堂、邀请国外专家教学,以及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形成了“思想+模式+方法”钢铁绿色制造技术全英文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形势下,研究高炉-转炉流程低碳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和路径,大幅度降低CO2排放对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向未来,钢铁仍是重要的基础材料、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钢铁工业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研究分析了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其特征,介绍了高炉-转炉流程减碳关键技术研究及其进展。针对日本钢铁工业减碳技术开发研究,论述了高炉矿焦混装技术、高比率球团矿冶炼技术对于常规高炉降低燃料比的机理和应用效果。讨论了含碳团矿和预还原烧结矿的制备工艺流程,分析了新型炉料制备的关键技术难点,论述了新型炉料在高炉冶炼过程的减碳机理。介绍了SCOPE 21新型炼焦工艺的构成、技术特点和应用效果;针对铁焦制备的工艺过程、冶金机理和使用效果进行了评述。重点论述了新一代高炉炼铁工艺COURSE 50的工艺组成、技术路线和流程特征,阐述了核心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构成以及工程应用前景。分析了构建智能化高炉信息物理系统对高炉减碳的支撑作用,指出了高炉智能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性。结合日本高炉-转炉流程减碳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提出了制定可行的减碳技术战略...  相似文献   

9.
文章概述了近20年来熔融还原技术的发展及其前景。并根据其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熔融还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园区中,从热轧、冷轧到成品剪切深加工短流程工序有限的节能空间里,实现着新能源应用、产线节电、余热回收、废酸再生、中水回用等一系列节能减排"绿色钢铁"的不断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氧气转炉炼钢、连续铸钢、炉外精炼及控冷控轧技术的特点及优势,指出20世纪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展望21世纪先进钢铁生产流程中氢冶金、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铸-轧-材一体化技术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介绍先进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SEM显微组织观察及烧结过程模型研究了Fe-Cu-C-MnS烧结钢显微组织形成与实际工艺过程的关系,认为Fe-Cu-C-MnS烧结钢中MnS的分布与MnS添加方式密切相关:采用混合法添加MnS时,MnS通常分布在铁颗粒烧结颈附近,而采用预合金法添加MnS时,MnS则分布于铁颗粒内。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氮气雾化316L粉的真空碳热还原烧结规律和挤压坯密度对热挤压工艺和挤压材性能的影响。获得了1种粉末316L钢无包套热挤压新工艺,即氮气雾化制粉→粉末振实真空烧结→热挤压。由于在真空烧结中碳对氧化物的还原作用,使316L雾化钢水的碳含量可以适当提高,简化了熔炼工艺。  相似文献   

14.
殷瑞钰 《钢铁》2010,45(4):1-1
 本文对钢厂制造流程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进行了概要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钢厂制造流程中,铁素物质流与碳素能量流的关系是相伴而行的,而碳素能量流与铁素物质流的关系则是时合时分的。在钢厂制造流程中,不仅存在着铁素物质流网络及相关的运行程序,而且也存在着与铁素物质流转换有关的能量流网络及其运行程序。本文强调在研究钢厂的能源转换功能的方法时指出,不能停留在物料平衡、热平衡的方法上,而应该以动态的输入-输出概念和能量流网络的概念来进一步推动钢厂节能减排工作。本文还讨论了钢厂能量流运行的动力学机制以及能源管控中心的设计原则。进而从铁素物质流系统和碳素能量流系统提出了一系列钢厂节能减排的着手环节。特别对钢厂“只买煤、不买电、不用燃料油”的内涵与煤气等含能介质“近零”排放作了解释。提出中国钢厂的节能减排应该进入以建立能量流网络——能源管控中心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李可  黄继斌 《山西冶金》2010,33(5):32-34
本钢钢渣资源化项目是环保示范工程项目,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PC总承包工程管理模式进行建设。本工程采用了钢渣热闷处理先进工艺,结合破碎、筛分、棒磨提纯和磁选的处理,达到了渣钢和尾渣产品分离,实现了钢渣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详细介绍了极厚板用坯料的技术进步,包括电渣重熔扁钢锭、焊接复合连铸坯、大厚度连铸板坯、单向凝固钢锭等极厚钢板轧制用高质量坯料,分析了其生产工艺及技术特点,总结了极厚板用原料的冶金技术,论述了极厚板轧制技术的发展、热处理设施与技术,建议进一步优化产品工艺、提升实物质量、开发高品质极厚钢板。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针对我国现代工业化工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型化工技术应用,促进我国化工生产效率的提升。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污染物的产生,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化工排放污染物,温室效应问题会更加严重。本文对绿色化工技术在精细化工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降低工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18.
胡颖 《冶金动力》2005,(6):70-73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为资源型行业的钢铁行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更是必然的选择.通过对现有的钢铁行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的分析,阐述了作者对构建钢铁行业绿色综合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钢铁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绿色制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钢铁企业面向新世纪的时代命题之一是走绿色制造的道路。阐述了钢铁企业绿色制造的内涵,分析了钢铁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认识问题,建立了钢铁企业绿色制造的内容体系,提出了钢铁企业实施绿色制造的几个战略。  相似文献   

20.
借鉴和应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钢铁生产流程的环境负荷,建立了关于钢铁生产流程环境负荷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通过对两类典型钢铁生产流程环境负荷的对比分析,研究不同生产流程对环境负荷产生的影响,指出降低环境负荷的方向和途径,为钢铁企业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环境负荷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