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特细号纱单位截面内纤维根数极少、强力低、断头剧增,不能顺利纺纱的问题,以集聚纺纺制CF 2.9tex特细号纱为例,通过细纱集聚纺优化配置主要专件、器材和使用,采取必要的整车措施,集聚纺特细号纱质量水平和千锭时断头率达到了预期效果;指出:细纱工序是纺制特细号纱的难点,要加强对纤维的控制,集中力量优化配置专件器材,并合理使用、加强维护。  相似文献   

2.
探讨绪森倚丽特集聚纺装置与其专件配合的使用效果。分析了绪森倚丽特集聚纺的摇架、上销、隔距块压力棒、负压件、网格圈等纺纱专件的性能特点和使用管理要求,以纺制JC 9.8tex集聚纱为例,对千锭时断头和纱疵等指标进行试验对比,绪森倚丽特集聚纺的条干、粗细节、毛羽等指标均优于普通集聚纺。认为:集聚纺纺纱专件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是稳定和提高集聚纱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探讨国产集聚纺改造的途径和效果。分析了集聚纺的特点和技术优势,通过设备选型试验,选择了适宜的国产集聚纺改造装置,对改造后的纺纱质量、断头率、能耗、织机效率等进行了对比分析,说明改造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采用赛络集聚纺工艺使纺纱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认为,采用集聚纺以及赛络集聚纺技术是提升普通环锭纱成纱质量和纺纱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企业应从品种结构、产品定位以及管理工作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改造机型和专件配置,并建立与新型纺纱技术应用相适应的管理工作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4.
探讨再生纤维素纤维纺制赛络集聚纱的工艺措施。以粘胶、竹浆、莫代尔三种纤维纺制14.8tex赛络集聚纱为例,介绍了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特性及纺纱工艺流程,着重论述了各纺纱工序的工艺原则、纺专器材的选用和采取的工艺措施。结果表明:再生纤维素纤维赛络集聚纱的质量指标均优于传统环锭纱。认为:合理优化纺纱工艺措施有助于再生纤维素纤维成纱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魏俊虎 《纺织器材》2012,39(2):27-28
为了稳定赛络集聚纺成纱质量,分析了专件器材对赛络集聚纺的影响和作用。分别对胶辊、胶圈、网格圈、钢领、钢丝圈、碳纤上销和压力棒隔距块及气动和板簧摇架等专件器材的选择和管理提出建议。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摇架的生产数据和普通上销及隔距块与碳纤上销及压力棒隔距块对赛络集聚纺的影响,最后强调加强赛络集聚纺专件器材的选用与管理,以进一步提高赛络集聚纺的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6.
探讨赛络集聚纺粘胶特细号纱的生产要点。分析了纤维细度、梳理针布表面处理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通过优选纤维原料、合理调控工艺、选配专件器材、加强工艺管理、采用赛络集聚纺等技术措施,最终成功开发出符合质量要求的R 5.4 tex赛络集聚纱。认为:选用1.00 dtex粘胶纤维、表面强化梳理针布以及选择合理的工艺,可有效提升赛络集聚纺粘胶特细号纱的成纱质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纺好纯棉细号纱、提高成纱质量,介绍纺纱原料优选、梳理和牵伸器材的选用要求,重点探讨牵伸握持力与牵伸力平衡原理及胶辊、钢领、钢丝圈、网格圈等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指出:必须严格做好纺织专件、器材的精细化管理,设备、操作和工艺优选,才能稳定地纺好纯棉细号纱、提高成纱质量;聚氨酯胶辊、多层胶辊、复合胶圈的应用技术与大握持距牵伸工艺,是牵伸器材和纺纱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集聚纺CJ 14.6tex纱质量下滑、条干恶化的问题,介绍从前纺到细纱工艺的优化措施,重点探讨细纱主要器材专件如胶辊、胶圈、网格圈、压力棒上销和摇架等的优选和使用管理,并进行纺纱实践对比。指出:生产工艺、设备、原料品种以及器材专件选择和使用均会影响纺织品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应根据生产实际,优化各工序工艺,做好纺专器材的优选及使用管理,加强技术交流、市场调研以及客户走访,不断创新,方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似文献   

9.
探讨集聚纺纱的应用实践。分析了三罗拉集聚纺和四罗拉集聚纺在纺纱中的优缺点,并对比了两种集聚纺的纺纱质量指标以及两者在专件器材特别是胶辊方面的消耗情况。认为:两种集聚纺纱方式各有所长,应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一方面稳定提高纺纱质量,另一方面降低专件器材的消耗。特别是绪森集聚纺新开发的升级版可翻转式倚丽特胶辊在纺纱中的应用,减少了胶辊的用量,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为纺制腈纶、莫代尔和柞蚕丝赛络集聚纺针织纱,分析3种原料性能特点,根据试纺各工序出现的问题,优化混合方式、工艺及流程、专件器材的使用;清花采用全流程,保证混合均匀;清梳降低打手速度,采用自由开松,减少短绒;合理设置牵伸倍数,减少毛羽和纱疵;同时做好隔离和清洁,确保腈纶、莫代尔和柞蚕丝赛络集聚纺针织纱的顺利生产。指出:调整品种混合方式,严控混纺比,合理隔离,优化工艺,可保证较高的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1.
合理使用细纱纺专器材,提高产品质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高加平 《纺织器材》2007,34(4):70-72
为了提高成纱质量,通过生产应用研究,说明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和对纺专器材的合理选择使用,是纺高档纱的基础;指出新型纺专器材及其内在质量,是纺优质纱的保证;确定其合理的使用周期是解决好质量、成本、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杨阜生  杨致诚 《纺织器材》2005,32(3):5-8,17
介绍并分析了当代环锭细纱机在纺纱速度、成纱质量和自动化程度等方面达到的水平,说明纺纱专件和器材生产企业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良机,并根据高速纺纱工艺特点提出对纺专器材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Rocos紧密纺装置的性能特点及生产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Roeos磁铁机械式紧密纺装置的结构性能与成纱质量.阐述了Rocos紧密纺的成纱原理,纺纱装置结构特点、安装要求及使用注意事项,并对Rocos紧密纱质量、主要专件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Rocos紧密纺质量优于普通环锭纺,前胶辊对成纱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要加强设备、质量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紧密纺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一种新型集聚纺纱技术——聚纤纺牵伸形式的技术特点与纺纱性能。分析了聚纤纺牵伸形式的结构特点及纺纱性能,并在理论与实际纺纱两方面与传统双胶圈牵伸形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聚纤纺牵伸形式突破了上下胶圈的束缚,在结构及纺纱原理上实现了先集聚后牵伸、运用负压、网格圈和控制棒实现对纤维更有效、合理的控制,从而改善成纱条干并形成合理的成纱毛羽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该牵伸形式能够明显改善成纱质量水平,特别是成纱条干能够比较容易地达到乌斯特2007公报5%水平。认为:该牵伸形式能够改善生产环境,简化生产管理,降低机物料及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正确选用集聚纺用色纺胶辊,从色纺纱原料特性分析其对胶辊的不良影响;从集聚纺装置中牵伸胶辊与集聚胶辊的作用和要求,分析集聚纺用色纺胶辊选型、套制、磨砺、表面处理及胶辊使用注意事项;以纺纱案例分析集聚纺色纺胶辊的选型效果。指出:集聚纺用色纺胶辊选型需根据品种定位、纱号、原料、设备和器材的老化程度、工艺设定、环境等灵活掌握;套制保证"三同心",控制砂轮粒数及其速度、拖板速度、往复次数等保证胶辊表面粗糙度,处理前清洗胶辊表面,注意处理方式的选择和表面处理间环境,制定合理的回磨周期及更换周期,以保证胶辊制作质量;采用合适的集聚纺用色纺胶辊,不仅成纱质量满足用户要求,且适纺性好,使用周期长。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棉纱纺专器材在高速运转时与成纱毛羽间的关系,通过对纺纱专器材的使用、试验、对比,提出了减少毛羽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四罗拉集聚纺生产纯纤维素纤维纱的技术措施。针对四罗拉集聚纺生产纤维素纤维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采取原料检测把关、合理选配纺专器材、优化集聚纺工艺和强化设备管理等措施,使得莱赛尔7.8tex集聚纱、莫代尔7.4tex集聚纱等品种的成纱质量水平有较大提高。认为:根据原料性能优化配置网格圈等器材,调整好负压和动程等工艺,强化设备管理,能够改善纯纤维素纤维集聚纱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单根集聚纺纺纱效率,介绍集聚纺纺纱原理及赛络集聚纺机台改纺单根集聚纺纺纱存在的问题,创新单根集聚纺纺纱方法;通过对比纺纱方法创新前后的纺纱指标,分析创新方法的纺纱效果、优势和管理要求。指出:单根集聚纺纺纱新方法,直接用双槽集聚纺装置纺纱,无需更换负压管或负压片,节省改纺停台时间,纺纱指标稳定,生产效率和产量有所提高;用好新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新器材专件、工艺的应用,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单根集聚纺纺纱制度并做好落实和检查。  相似文献   

19.
紧密纺集聚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在由环锭细纱机改造而成的紧密纺纱机上,通过试验,研究了紧密纺集聚胶圈形式、异形吸管吸引槽负压等关键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得到了合理的集聚工艺参数.对比试验表明,紧密纺成纱质量比环锭纺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纺制草珊瑚纤维/棉纤维混纺纱,根据草珊瑚纤维和棉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改进和优化工艺参数,选择合理的纺纱方案,采用新型纺纱器材专件以及保持车间温湿度稳定等措施,实现了两种原料混合均匀,混纺比准确,成纱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影响纱线质量的因素,研究了改善成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