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张慧  张亮 《山东建材》2003,24(3):56-57
在现代高层建筑中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因其技术可靠 ,工艺先进 ,施工简便 ,能缩短工期 ,节约能源 ,降低造价 ,而被建设部确定为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之一。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适用于大跨度、大开间公共建筑的现浇楼板 ,以及大荷载的现浇或预制梁、柱刚梁、大型基础底板、大型筒壁容器及其它特种结构。应用在大跨度楼板结构上 ,不仅可以增大房屋结构的经济跨度 ,增加使用面积 ,提高灵活性和节约材料 ,而且还能有效地降低层高 ,在建筑物高度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层数。采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结构 ,预应力筋不需预留孔道 ,不必灌浆 ,施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一个高效的混凝土混合结构。广州南航大厦是一幢高度超过200m的超高层混凝土建筑,采用多筒结构体系,抗侧力结构和承重结构简单合理,其中梁和剪力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板采用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底层承重柱为钢管混凝土柱,基础采用大直径人工挖孔桩。  相似文献   

3.
邝荣华 《云南建材》2012,(11):146-147
现浇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技术是国内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结构施工新技术,该结构由肋梁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强薄壁波纹空心管、板底、板面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梁一般设计为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暗梁)此类结构具有保证净空的前提下加大楼板跨度、减轻自重、增加结构抗震性能和综合降低结构造价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大空间、大跨度柱网住宅和公共建设。但该结构形式的施工工艺不同于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管理或控制不当就极易产生质量缺陷,本文对现浇预应力空心楼板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4.
1.概述 现浇空心砼无梁楼板是指在普通砼楼板中埋入特制的空心管材,并与砼浇为一体,形成现浇的空心砼平板结构,埋入的管材不再抽出,其功能仅起成孔作用,剖面见图1-1。 传统的无梁楼盖平板体系有两种做法,其一是搁在设有“柱帽”的柱上的实心砼无梁平板结构,其楼板的厚度取决于结构布置型式、楼板承受的荷载及楼板跨度;当楼板跨度较大时,其厚度也较厚。由于实心砼平板一般自重大,从而增加了梁、柱、基础等承重结构的负荷,很不经济。其二是无粘结预应力砼无梁平板结  相似文献   

5.
钢管混凝土柱无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结构体系 ,系指建筑物竖向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水平结构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新型结构。1 特点( 1 )竖向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减小了柱截面 ,提高了柱的承载力。水平结构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 ,减小了梁截面 ,提高了梁的承载力。两者有机地结合 ,均发挥了结构优势。( 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较简单、操作方便、技术先进 ,张拉机具简单轻巧、移动方便 ,可在高空和小空间内工作 ,张拉时间不占用工期。( 3)钢管混凝土柱施工不需模板 ,施工简单。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层、多层、高层、…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委新办公楼副楼,采用现浇双向大跨度(双向最大跨度为38m×28m)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该空心无梁楼板结构跨度之大属国内少见。本文重点介绍该结构的施工方法及应力应变检测情况,为类似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浇钢筋混凝土空心楼板结构,是继普通混凝土梁板、密肋楼板、无粘结预应力平板后开发的又一种现浇结构体系。该结构的特点是在普通混凝土楼板中埋入特制的高强混凝土薄壁空心管,并与混凝土浇筑为一体,具有受力性能好、材料省、自重轻、模板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庄一舟  吴建华  谢醒悔 《建筑技术》2001,32(12):802-804
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充分利用了钢管混凝土,钢结构的特点和预应力技术,特别适用于大跨,重载、恶劣环境和复杂体形结构等体系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建筑结构向大跨度,大空间,重载和动载方向发展,并可简化施工,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9.
建造了一个4层现浇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的1/4比例模型,分别进行地震前第3层楼板弹性范围内的荷载试验和地震后第1层楼板极限荷载试验,通过测量楼板挠度、钢筋应力及空心楼板的裂纹发展情况,探求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柱结构地震的损伤破坏,楼板的承载能力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楼板跨中、平行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和垂直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跨中地震后挠度均大于地震前。空心楼板的整体性较好,强烈地震对楼板的刚度响应较小,楼面承载力试验过程仍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弹性阶段,开裂扩展阶段和破坏阶段。地震对垂直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刚度影响大于平行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垂直布管方向预应力暗梁跨中挠度地震后比地震前增大程度明显大于平行布管预应力暗梁。基于前述试验结果,并考虑空心楼板的裂纹发展情况,建立了空心楼板极限荷载状态下的塑性铰线分析模型,计算空心楼板的极限荷载略小于试验结果,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朱王怡 《建筑施工》2012,34(7):671-673
上海东方体育中心综合体育馆内的训练馆屋丽采用大跨度大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为目前我国公共建筑中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中预应力主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预应力次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整个训练馆屋面为有粘结加无粘结混合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同时由于训练馆内净高达12.5 m,屋面排架体系属于高支模范围。通过前期方案的精心策划、过程中质量验收的层层把关,最终确保了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1.
介绍某重点工程现浇大跨度(最大28m)双向正交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大空心楼板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过程,采用暗梁与楼板合一的设计,且施工一次成活,该大空心无梁楼盖的结构型式及跨度之大均属国内罕见。  相似文献   

12.
结合钢管混凝土结构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结构形式一预应力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它改善了构件的性能并充分发挥钢管混凝土构件抗压性能好、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高的特点,使这种新型复合材料组合结构的应用范围扩大。该结构形式特别适用于桥梁等大跨度和较复杂体形结构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3.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文华 《山西建筑》2001,27(4):22-23
发展和推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改善和提高结构使用功能,节约钢材和节省能源的重要措施,它适用于建造跨度大、荷载重的承重结构,并具有自重小,使用性能好的优点,介绍了一般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程序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上海裕年国际商务大厦工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叠层桁架转换结构的施工工艺流程、预应力筋制作和定位、预应力筋分批张拉等施工技术.对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叠层转换桁架弦杆及与其相连柱的柱端各控制截面钢筋应力、弦杆和斜腹杆混凝土应变、下弦杆所在楼板混凝土应变以及转换桁架竖向变形等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世博动迁户上海振华港机工业研发大楼的结构为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柱,大跨度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楼盖框架梁,密肋梁空心楼盖。施工中300t钢连廊需整体提升,施工难度大。通过在钢结构施工中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与措施,保证了工程优质高效按期竣工。  相似文献   

16.
1986年兴建的泰国曼谷叔伯康大厦附属停车库是七层现浇板柱结构的工程,楼板采用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是一种新的楼盖结构,曼谷已广为应用,除停车库外还用于高层公寓和旅馆、百货大楼等,是由专门公司承担设计和施工的。与一般结构相比,它可以加大结构跨度,降低建筑层高,减少楼板用钢  相似文献   

17.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是常见的结构形式,将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盖技术应用于其楼板,由于具有重量轻、刚度大、空间效果好等优点,近几年在的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近年来在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中采用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盖技术的工程实践,对这一技术在框架-核心筒结构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8.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已在国内外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最近几年,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在大柱网、大跨度的无梁楼盖中应用越来越多。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无梁楼盖适用于建造大型公建、大开间、大空间的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由于结构中取消了主次梁,它可以在框架与框架之间,外框架与内筒之间减少柱网,形成一个空旷的空间,便于灵活的布置各种房型,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效果。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降低楼层的有效高度,在保证建筑物总  相似文献   

19.
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体系大大改善了整个建筑物空间使用性能,对大跨度空间结构受力体系的优化作用明显。现状调查分析表明填充体上浮和填充体、预应力筋位移是影响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关措施,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板术,可使建筑物减轻自重,楼板隔音效果好,明显缩短工期,降低综合造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继普通梁板、密助楼板、无粘结预应力楼板之后开发的一种现浇钢筋混凝土新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