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体包裹体技术在春风油田特超稠油成藏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凸起上,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分布层位多、原油密度高、粘度大的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降解严重,导致该区的油源对比及成藏研究成为难点。针对春风油田稠油储层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主成分生标特征、包裹体光学特性、产状特征、均一化温度及盐度等实验分析,同时进行了稠油油源对比、成藏期次及成藏演化分析,研究认为:(1)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油气在该区聚集成藏前就已经遭受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又继续遭受降解,部分井区还存在后期充注现象;(2)三叠纪末期,中、下二叠统烃源岩已进入生油高峰,生成的油气在车拐断裂带聚集成藏;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的燕山-喜马拉雅早期的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的油气藏遭受改造和破坏,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并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聚集成藏,但由于研究区地层埋深小,保存条件差,油气普遍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稠油;新近纪以来,构造运动导致车拐断裂带油气藏进一步调整改造,油气向车排子凸起运移,在春风油田的有利圈闭聚集成藏,后期又遭受生物降解形成现今的稠油油藏。 相似文献
2.
春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分布有轻质油和稠油两类原油,其中稠油分布比较广泛,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均有分布。根据稠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将春风油田的稠油划分为三大类,其中A类稠油遭受严重的生物降解,正构烷烃损失严重,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偏轻,一般都低于-30‰;B类稠油也遭受生物降解,存在低碳数的正构烷烃和25-降藿烷共存的现象,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一般都在-28‰~-30‰之间;C类稠油遭受中等生物降解,甾萜类化合物具有与轻质油相似的特征,原油中稳定碳同位素偏重。油源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研究区A类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B类稠油为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混源油,C类稠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性质虽然不及单个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能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源及成藏方面的信息,但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分析仍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比较可靠的利用包裹体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源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及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储层群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包裹体中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与目前保留下来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目前保留下来的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源岩;鄂尔多斯盆地龙探1井下古生界盐下包裹体中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中部气田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有较大差别,乙烷同位素差别更大,它不能反映天然气的来源。包裹体中与气藏中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说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来源主要是煤成气。 相似文献
4.
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运用GC,GC-MS,GC-MS-MS、配比实验、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技术,研究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塔河稠油油源。轮南、塔河油田稠油中含有25降藿烷,但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色谱基线呈不同程度抬升,油藏经历了两期成藏过程。稠油具有三环萜烷含量高、C24四环萜烷含量低、伽马蜡烷含量低、C28甾烷含量低、甲藻甾烷及三芳甲藻甾烷含量低、4甲基24乙基胆甾烷及其芳构化甾烷含量低、24降甾烷含量低的特点。油源对比表明轮南、塔河稠油来源中、上奥陶统烃源岩。配比实验表明,原油中若混入了25%寒武系生源的TD2井原油,混源油也会呈现寒武系生源的特点,表明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并未大规模混入到轮南、塔河油藏中。轮南、塔河稠油沥青质钌离子氧化降解产物在一元酸及甾烷酸、4甲基甾烷酸的分布与TD2井稠油明显不同,进一步证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可能为轮南、塔河稠油的主力源岩。 相似文献
5.
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特征及其在油源和油气运移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周雯雯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5):324-331
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多元统计分析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松辽 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34块原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层原油可以分成两大类,三亚类。I类原油饱和烃色谱在nC14-nC21范围峰强度最大,II类a次之,II类b最小。在ΣnC21-/ΣnC22+ 范围内,I类b原油强度占优势, II类a次之,I类原油最小。I类原油的nC21+nC22比值和nC21+nC22占有优势。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黑帝庙原油和109块泥岩样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青一段生油岩,I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嫩一段生油岩,嫩二段亦有-定贡献。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 ,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 :琼海凸起系由文昌 A、B两凹陷双重供油 ,其中文昌 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文昌 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 ,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2 0~ 140℃ ,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5 0~ 170℃ ,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 ;文昌 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 ,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 12 0~ 140℃ ,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文昌 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尚家油田原油地球化学剖析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5)
尚家油田主要油层有扶余、杨大城子,其次为葡萄花和泉二段油层,对不同层位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剖析及对比,认为尚家原油来自同一油源,均属于成熟原油,成熟度略呈上部油层低下部油层高的趋势。通过尚家原油与可能生油凹陷(三肇、绥化)主力源岩层对比分析,认为油源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中心青山口组源岩,向下排烃到扶杨油层并经过侧向运移至尚家油田,葡萄花油层是油田内部原油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0.
朝阳沟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通过原油及生油岩抽提物的族组成、正烷烃、稳定碳同位素和色谱-质谱等项分析,研究了朝阳沟油田原油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油源关系,探讨了三肇凹陷生成的原油向朝阳沟油田的运移特征。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油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及其邻区原油与烃源岩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取得了彩南原油及烃源岩有机质在生源构成、成烃环境、演化程度和原油运移模式四个方面的认识,指出白家海凸起和阜康凹陷中、下侏罗统尤其是三工河组泥质岩系是彩南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今后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稠油成因与油源关系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分布的稠油资源是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油藏流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地区稠油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的生物降解作用有关。稠油的高温气相色谱分析,可以把稠油划分为2种成因类型、5个亚类。生物降解成因类型包括严重降解稠油、中等降解稠油和轻度降解稠油3个亚类;混合成因类型包括降解原油与原油蒸馏轻烃混合形成的稠油和降解原油与未降解原油混合形成的稠油2个亚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揭示的油岩关系表明,稠油来自斜坡东部的齐家—古龙凹陷的成熟烃源岩和该地区的未熟—低熟烃源岩,优越的油源条件为该地区稠油勘探展示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不同生物降解程度的稠油油源对比相应的研究方法;利用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沥青质中包裹烃等新方法对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稠油油源进行了对比研究。最新研究发现,沥青质的结构特征使其可以包裹、键合油藏中的其他组分,而这些被包裹和键合的组分因受沥青质结构的有效保护,较少受到油藏后期改造的影响,具有原生性,因此近年来生物降解稠油的油源对比研究集中在沥青质的研究上。通过对高105等井的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沥青质钌离子催化-氧化获得的一元、二元酸酯等产物进行GC/MS分析,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新信息,在油源对比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塔中16油田的储集层是石炭系东河砂岩,在成藏过程中伴生了大量的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为87.2~101.3℃和120.43~143.6℃两个区间,它们反映了两个不同的成藏期油藏形成的时期和深度。根据该区储集层的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的演化史推测,第一成藏期发生在侏罗纪;第二成藏期发生在第三纪,并保存到现在。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认为,二次成藏的时间和深度与运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利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研究油藏成藏期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对孤岛原油中的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该原油受到了严重的生物降解,部分用于对比的生物标志物受到了破坏,致使有关参数值发生了变化,给油—油对比、油—源对比带来了困难。采用超声萃取技术,分离出沥青质包裹体中抗生物降解的生物标志物,并与原油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沥青质包裹体组分与原油组分的甾、萜烷非常相似,C27,C28,C29规则甾烷类分布均呈"L"型,而与生物降解程度无关,表明此方法可完全用于强烈生物降解原油的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研究,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孝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9,16(3):38-40
以东营凹陷的梁家楼油田和胜坨油田为例,探讨了油田水化学研究在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研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油田的水化学分区和油源分区较为一致,油田水以较低矿化度NaHCO3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自沙三段下亚段烃源岩;而油田水以较高矿化度CaCl2型为主的区块,其原油主要源于沙四段上亚段烃源岩.根据构造和断裂发育特征分析认为,油田水带有明确的油源信息,可作为油源分析和油气运移研究的辅助证据. 相似文献
19.
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在辽河盆地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方法 利用原油及其组分中碳同位素值所构成的同位素类型曲线,对辽河盆地东、西部凹陷两个不同地区的原油进行油-油和油-源对比。目的 区分来自不同母岩的原油,并根据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判断油源。结果 西部凹陷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与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类型曲线分布特征差别明显。高升雷家地区未熟低熟油来自沙四段源岩,东部凹陷南部地区原油主要来自沙三段部分来自沙一段,这与用其它地球化学指标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