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试验用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的计算,并与试验数据比较,验证了PIP01计算程序的可靠性,从而为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既简便又可靠的分析计算方法。同时,也为该程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试验用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的计算,并与试验数据比较,验证了PIPO1计算程序的可靠性,从而为换热器流体诱导振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既简便又可靠的分析计算方法。同时,也为该程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在试验的基础上,对球面形凹凸换热管与光滑面换热管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验证了球面形凹凸换热管结构的可靠性,并获得了几点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5.
6.
采用自行设计的套管传热实验装置及流程 ,进行了内置螺旋弹簧换热管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换热管内置螺旋弹簧时总的传热系数K值比无弹簧时要大 ,说明内置弹簧可提高换热效果 ,且弹簧振动时 ,传热系数达到最大 ;在相同当量流量情况下 ,换热管内置弹簧可明显增加管内阻力降 ,且阻力降受弹簧刚度和长度影响 ,但弹簧振动时阻力降趋于一致 ;弹簧与换热管内壁的摩擦可缓解管内壁结垢 ,实现换热器的长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8.
9.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质量直接影响着管壳式换热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通过合理设计、优化工艺、提高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措施,可有效地避免换热管与管板连接中产生的气孔及焊缝H值偏小等缺陷,确保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某腈纶厂硫氰酸钠回收装置蒸发线换热器列管发生多次泄漏。文中阐述了换热器列管漏点的判断方法、处理措施以及后处理的注意事项,措施实施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不同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运用大型CFD分析软件Fluent,研究了1/4椭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1/3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以及常见的1/4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特点,并与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对比。采用Gambit软件建立模型和划分网格,采用分离变量法隐式求解,压力和速度耦合采用Simple算法。结果认为,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及阻力性能低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1/4椭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及压力损失最小,其次是1/4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1/3扇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及阻力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16.
传热设备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结垢而导致其传热效果下降,为实现传热管的自动清洗,进行了传热管内自转扰流元件在不同流速下的传热强化及除盐保洁技术的模拟试验研究。依据结晶动力学原理设计模拟试验方案,采用38mm×3mm×2000mm不锈钢管内通NH4Cl热饱和溶液,管外加碳钢套管通冷却水冷却,传热管内分别采用钢丝螺旋结构和塑料扭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流体雷诺数Re不超过43000的情况下,同等试验条件时,钢丝螺旋结构和塑料扭带在达到平衡时的总传热系数分别比空管提高224%和273%,且塑料扭带除盐效果优于钢丝螺旋结构,可以实现长期连续生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蒸汽发生器密封泄漏和换热管与管板焊接接头疲劳开裂破坏的原因 ,并提出了改进制造工艺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纵流式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方法 ,对纵流式换热器的运行工况进行简化和假设 ,建立了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为改进收敛性和提高计算精度 ,用算子分裂法和二阶时间精度离散格式等改进算法 ,用三维等参单元导出了离散化非线性控制方程组 ,编制了数值模拟程序。对纵流式换热器壳程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得到换热器内流体流动状态和热流分布 ,并分析了支撑结构的参数变化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该模型能有效地模拟纵流式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特性 相似文献
19.
开槽螺旋翅片管换热器是在连续螺旋翅片管的翅片上均匀开许多小口 ,与普通的连续螺旋翅片相比 ,其传热面积有所增加 ,间断的翅片反复地激发传热边界层上的湍流 ,可强化传热效果。将开槽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性能的试验研究与普通连续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和流动性能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开槽螺旋翅片管换热器具有更好的强化传热效果 ,在实验范围内 (Re =30 0 0~ 15 0 0 0 ) ,开槽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是普通连续螺旋翅片管换热器的 1 2~ 1 4倍 ,而流阻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