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汉服风韵与国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雅  梁惠娥 《饰》2006,(3):40-42
国服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的符号和象征,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并能充分代表本国特征的服饰。本文阐述了汉服形成的起因以及汉服形制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阐明了汉服作为中国国服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以"国服"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国服"风格特征的考察来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今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对"国服"进行民族化的继承与开发设计。通过对"国服"的创新设计应用来展示中国的服饰美,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3.
徐雯 《饰》2010,(3)
文章以笔者亲历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简要介绍了"晚清服"的基本特点及当前存续状况.分析了这种地域性的特殊汉族服饰与明清妇女服饰的渊源关系,及其受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特别是彝族服饰影响的情况,由此揭示了它作为汉族传统服饰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包容性、延续性和多样性,以及它根植于特定环境中所保持的鲜明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袁仄 《饰》2006,(4):29-30
本文旨在对国服这样一个命题在思维和历史层面上的思考,提出当今国服研究的重要性和其操作的紧迫性。论文通过对民国时期的服制研究,提出对现今国家礼仪服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参与观察法关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服饰文化现象,试图呈现其十五年来的发展面貌,归纳总结其特征与发展趋势,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诉求与发展动力。汉服复兴是全球化时代下汉族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与重构,当代汉服是被建构出来的一套服饰体系,关照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整合过程中人们对待传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倾向,能够走出误区,使汉服复兴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饰一直以宽衣博袖著称于世,辛亥革命后服装为之一变.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旗袍、西式时装等近代服装占据着半壁江山,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未退出历史舞台.民国时期的服装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特征:一方面形成了以中山装和旗袍为代表的“国服“,另一方面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地域的服装存在很大的差异,服饰“辨等次,昭名分“的功能在相当范围内还存在.  相似文献   

7.
通过参与观察法关注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汉服复兴运动"这一服饰文化现象,试图呈现其十五年来的发展面貌,归纳总结其特征与发展趋势,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诉求与发展动力。汉服复兴是全球化时代下汉族传统文化的某种回归与重构,当代汉服是被建构出来的一套服饰体系,关照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整合过程中人们对待传统的认知态度与情感倾向,能够走出误区,使汉服复兴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参与观察法关注"当代汉服复兴运动",从消费文化视角阐释"当代汉服"的符号意义。消费者借用"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符号,通过汉服表达自身审美体验和民族情感,为商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了汉服产业的迅速发展。当代汉服走向节日化和仪式化,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服饰的内容,为构建民族节日礼仪服饰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汉服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服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服装样式,具有整体性、宽松性、装饰性等特征。对汉服元素的借鉴与运用,是有利于现代服装设计回归和吸纳传统文化、寻求文化属性、提升和塑造服饰民族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和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服是日本的国服.人们往往以为和服源于日本,是日本本土服饰,有着其本身完整的产生、发展体系.其实,和服从面料的形成、款式的产生、纹样的演变及色彩的配置到配饰的选用都与中国服饰,尤其是唐代服饰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服是中日服饰文化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徐雯 《饰》2009,(1):46-48
贵州安顺地区屯堡村落的妇女服饰,有着独特鲜明的地域风格,它既不同于汉族的一般现代服饰,又有别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服饰,保留着年代久远的汉民族服饰的遗迹。在这简洁、朴素、明显趋同又带有祖辈遗风的服饰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文化指征和族群的集体认同意识。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服饰为我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鲜活的历史参照,给我们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魏婧 《饰》2009,(3):61-63
本文综合概要地介绍了在服饰博物馆召开的“汉族服饰厅及奥运服饰厅建设研讨会”,这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对博物馆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汉族服饰厅及奥运服饰厅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博物馆今后的发展和学术构建指明了方向。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使每一个与会者都感到受益匪浅,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治学方法为我们的工作和研究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汉服就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衣服是文明的开端。自古以来又称"华夏衣冠",唐代学者孔颖达为《左传》作疏解释"华夏"一词时曾说:"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美的服饰与优雅的礼仪,正代表了古中国独特而恢宏的气韵。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在近年来的服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其中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汉服元素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当代服装设计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将其运用到现代女装设计当中。然而,现代女装设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深入了解汉服的基本特征,提出从汉服的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四方面与现代女装设计结合的应用策略,实现汉服的良好呈现与传承,促进现代女装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誉 ,礼仪制度由来已久 ,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 ,服装文化较为集中地反映出各种礼制礼仪规范。在我国传统服饰中 ,“合礼”而又“合理”的服饰是服装发展的主流 ,它主导了数千年的服装流向 ,形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所在。但在一些特定的政治、文化等背景之下 ,受到特定影响的服饰也存在着“合礼”而不“合理”或“合理”而不“合礼”的现象。“礼”与“理”之间的矛盾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伦理道德观、审美标准与人们的穿着心态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 ,服饰合不合“礼”与“理” ,能够从社会的各个时代、各个方面折射出人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兰壹 《商品与质量》2012,(50):54-55
秦亚文无意中成了新闻人物,手机报、博客、微博和人民网等都相继关注,起源就是她穿着汉服去课堂。"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这就是在苏州大学绘画专业的‘汉服姑娘’秦亚文每天的学习生活写照。"秦亚文穿着汉服上课的情素、对中式服饰风格的追寻,也让她对中式生活之味隽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谢静 《饰》2009,(3):44-48
西夏党项族在学习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民族传统服饰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中原汉族的服饰制度和服饰样式。本文利用图像资料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中原汉族服饰对西夏各个社会阶层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是我国汉族民间服饰体系的重要分支,其各具特色的服饰色彩具有宝贵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本文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为依托,借助HSV颜色模型从色相、饱和度、明度3方面对馆藏近代江南、闽南地区民间女性服饰进行实物测色分析,通过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方法比较两地服饰色彩差异,同时指出服饰色彩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对其研究有助于对我国汉族服饰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9.
服饰之"中式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中国风"服饰时尚风潮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文章从"中式元素"的特性、组成及在服饰中的应用等方面,对什么是"中式元素"、哪些是"中式元素"和怎样应用"中式元素"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淼  翟鹰 《饰》2007,(4):29-31
儿童的形象思维方式决定了儿童插图中服饰的表现应具有“童趣”、“夸张”、“简洁”的审美特征。在儿童插图中,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服饰的造型和色彩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