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晋城矿区含煤地层自下而上本溪组为泻湖、海湾等过渡环境沉积,含煤性差;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海退时期发育的半咸水闭流泥炭沼泽,这些沼泽发育于滨海平原、三角洲间湾及泻湖海湾滨岸带,因而煤层稳定性普遍较好;山西组则主要为一套河流及三角洲沉积,煤层主要形成于淤平的湖沼和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淡水泥炭沼泽.沉积环境的演化决定了含煤地层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2.
登封煤田白坪一带山西组地层发育较好,主要为一套过渡相含煤沉积,划分为泻湖、潮坪等42个微相.属泻潮——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体系沉积,所含二_1煤层形成于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的泻湖海湾及潮坪亚环境,其煤厚变化规律主要受潮坪亚环镜所控制.  相似文献   

3.
禹县煤田是我国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南带中的重要煤田之一,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通过对三煤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笔者认为它是发育在二叠纪豫西~皖北海湾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建设性三角洲的一部分,以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经历了建设→废弃→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三_9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过渡带,发育在由分流间湾充填而成的泥炭沼泽环境中,其厚度变化、展布方向等主要受聚煤期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开平-涧河地区山西组的沉积与聚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开平-涧河地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山西组的沉积特征,介绍了山西组沉积演化特点,提出了山西组为受海泛作用影响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指出聚煤作用及煤层布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与海侵密切相关,认为聚煤作用主要形成于废弃三角放间湾充填变浅背景上发育起来的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5.
白额勘探区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是影响煤层气成藏的重要因素。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纪的太原组,二叠纪的山西组。分析结果显示:太原组主要为障壁岛-泻湖-潮坪沉积和浅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其顸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泻湖-潮坪-台地相组合为主。山西组主要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顶板-煤层-底板沉积相组合以沼泽-沼泽-沼泽相组合和天然堤-沼泽-沼泽相组合为主。山西期的沉积相组合较太原期沉积相组合更有利于煤层气藏的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6.
利用钻井、岩心等资料,对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聚煤环境及模式进行研究。西湖凹陷平湖组的主要聚煤环境为潮坪相潮上-潮间泥炭沼泽、潮控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以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综合聚煤环境和古构造因素的影响,建立平湖组沉积期的潮坪-三角洲聚煤模式,研究区潮坪和潮控三角洲较辫状河三角洲更有利于聚煤;平湖组下段至上段煤层平面上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西部斜坡带聚煤作用强于东部断阶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了坐拱一带龙潭组 C_3煤层的形成环境和聚煤特征。研究表明:C_3煤层形成对的下伏碎屑岩段为一发育在上三角洲平原上的网状河流体系。C_3煤层形成后,本区先后发育泻湖—海湾沉积和潮坪沉积,构成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C_3(?)层的聚煤特征明显受其沉积时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后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应用沉积学和煤田地质学理论,分析了永城煤田上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山西组下部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潮坪,上部及下石盒子组是三角洲体系的产物.煤层的形成、赋存、厚度变化、分布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主可采煤层二,煤是在潮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泥炭坪形成的,厚度与下伏砂体呈负相关关系;下石盒子组中的各煤层分别形成于三角洲建设阶段及废弃阶段的泥炭沼泽中.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环境参数、相组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山西组分为4段19层42个微相,并归属为泻湖--潮坪及滨海三角洲两大沉积体系。广布的二煤沉积环境就是在总体海退与短暂海侵、泻湖海湾、潮坪及泻湖海湾、沼泽进一步泥炭沼泽化而成;二煤层厚度主要是受聚煤坳陷基底差异沉降及沉积环境所控制(约占90%),并可用两个对数正态子总体分别描述之一;其次为河流冲蚀作用及后期构造变动的影响(约占10%)  相似文献   

10.
磁西一号勘查区上煤组煤质特征及成煤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磁西一号勘查区上煤组的研究,弄清了区内煤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区内各煤层多为半暗型-半亮型煤,光亮型煤次之;煤的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含量很少,无机组分以粘土矿物为主;2号煤层原煤硫分,介于0.09%-1.54%之间,平均0.36%;4号煤层硫分介于0..98%-3.80%之间,平均2.50%,6号煤层硫分介于0.24%-4.18%之间,平均2.44%;区内各煤层原煤灰分产率较高,变化幅度亦较大,从低灰至高灰煤均有分布.通过分析硫分、灰分、煤岩组分与成煤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本区上煤组成煤环境为碳酸盐台地、障壁岛-泻湖和潮坪基础上发育的泥炭沼泽和三角洲平原发育的泥炭沼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层序发育及聚煤特征,以鲁西南二叠系山西组为例进行了层序地层和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强制海退(BFSR)造成的陆表侵蚀不整合面(SU)及其对应的整合面(CC*)、河流侵蚀面(RES)、古土壤层(PSS)、最大海退面(MRS)、海泛面(FS)、最大海泛面(MFS)7种层序界面,将煤系划分为12个准层序(2种准层序类型)、2个四级层序、1个三级层序,提出了低可容空间沉积背景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低可容空间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基准面与沉积界面基本一致,准层序以侵蚀面和海泛面为界并主要沉积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绝对海平面下降速率超过基底沉降速率是层序边界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平面上聚煤中心位于下三角洲平原和间湾湖泊环境,指出剩余可容空间大小及新增可容空间产生速率是泥炭沉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煤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及有关问题.认为聚煤作用实际上是海(湖)平面幕式、快速抬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大面积或盆地范围分布的厚煤层多是在一次沉积幕期间的最大海(湖)泛期的沉积.同时还讨论了河北南部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层序地层特征.  相似文献   

13.
In the Kaiping Coal field, mining of five coal seams, located within 80 m in the Kailuan Group, #5, #7, #8,#9 and #12 coal seam, is difficult due to small interburden thickness, concentrated stress distributions,high coal seam metamorphism,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By using the ZTR12 geological penetration radar(GPR) survey combined with borehole observations, the overburden caving due to mining of the five coals seams was measure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ull-cover rock fractures after mining were obtained from the GPR scan, which provides a measurement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rock strata in close multiple coal seam mining. For the first time, it was found that the overburden caving pattern shows a periodic triangular caved characteristic. Furthermore, it is proposed that an upright triangular collapsed pile masonry and an inverted triangular with larger fragments piled up alternately appear in the lower gob.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roof structure formed in the gob area can support the key overlying strata, which is beneficial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upper coal seams in multiple-seam mining of close coal seams.  相似文献   

14.
对陶庄矿区山西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大煤(2号煤)形成于废弃的三角洲朵体,其厚度分布主要受泥炭堆积期后河流冲刷作用的影响,沼泽水位的变化影响了煤的灰分分布;小煤(1号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堤后沼泽,下伏河道砂岩(S_3)的展布形态控制了小煤厚度的分布,泥炭堆积期的河流溢岸作用是影响小煤灰分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晋中北山西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本文认为晋中北晚古生代山西组是以河控作用为主、兼受潮汐作用改造的浅水三角洲沉积,并总结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特点。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上三角洲平原泛滥盆地、下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充填变浅、废弃三角洲朵叶各部位发展起来的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主要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可采煤层有太原组第15号煤层和山西组第3号煤层,两者均为高煤阶无烟煤。对含煤地层内部各成因相及其组合的综合分析表明,太原组为陆表海多堡岛与碳酸盐台地复合沉积体系。第15号煤层形成于海退持续时间较长的潮汐三角洲环境,其中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煤层较厚,滞留泻湖相中煤层较薄,障壁沙坝一带煤层厚度较稳定。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均衡补偿沉积持续时间较长,形成的第3号煤层厚度较大,结构简单。三角洲前缘沙坝中煤层厚度稍薄,分流河道中煤层不稳定。煤层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一口试气井中,盆地内大部分地方第3号煤层比第15号煤层厚度大,生气能力强,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气体质量浓度、含气饱和度、煤层气资源量高。因此,第3号煤层应是沁水盆地煤层气试采和商业化开发的首选目标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