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利用核桃过敏患者和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血清筛选Jug r 1的IgE线性抗原表位,比较两者所筛选的表位的差异性,为今后利用小鼠血清替代人血清筛选食物过敏原表位提供理论依据,对食物过敏原研究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固相合成肽法合成44个覆盖了Jug r 1一级序列的重叠短肽,通过圆点印迹试验利用核桃过敏患者血清和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血清分别筛选出IgE抗原表位。结果:核桃过敏患者可以识别的IgE结合的线性抗原表位分别是肽段~1AALLVALLFVANAAA~(15)、4LVALLFVANAAAFRT18、~(16)FRTTITTMEIDEDID~(30)及~(125)CGISSQRCEIRRSWF~(139);核桃过敏原Jug r 1致敏小鼠所识别的抗原表位分别是1AALLVALLFVANAAA15和~(125)CGISSQRCEIRRSWF~(139)。结论:通过小鼠过敏血清筛选出的两个IgE线性抗原表位存在于过敏患者血清筛选出的4个IgE抗原表位中,提示在利用致敏小鼠血清代替过敏患者血清筛选IgE抗原表位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即有部分IgE线性抗原表位没有被识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透明质酸(HA)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只6周龄的雄性小鼠随机分成4个小组,正常组、模型组、HA组和双氯芬酸钠组。通过给模型组、HA组和双氯芬酸钠组小鼠右后足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经连续4周口服透明质酸进行治疗后,分别对小鼠的体质量、足跖厚度进行测量,观察小鼠膝关节肿胀程度并评分,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白介素-1(IL-1)和HA的含量。结果:口服HA能显著降低小鼠足跖厚度和关节炎指数,同时血清中IL-1和HA含量亦显著降低;并且各项指标与双氯芬酸钠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口服透明质酸能有效地缓解小鼠膝关节的肿胀,降低血清中IL-1的含量,增强活动能力,因而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花生过敏是重要的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已严重影响过敏患者的健康。花生过敏主要受花生过敏原的组成模式(含量和组成)和个体免疫应答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不同花生品种的过敏原组成模式存在差异,而不同的加工处理可以改变花生过敏原的含量和结构,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致敏性;同时,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对花生的免疫耐受表现不一。通过综合分析影响花生致敏性的主要因素,为寻找降低甚至消除花生过敏的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产品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水产品也是容易引起食物过敏反应的一类食品。目前, 全球水产品的加工难以满足过敏人群对食用安全性的需求,且针对水产品过敏的治疗,也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食用水产品能危害潜在过敏人群的健康,降低其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过敏发病率的上升,水产品致敏蛋白的研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水产品中的钙结合蛋白、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球蛋白轻链、血蓝蛋白等主要致敏蛋白的生化特性及其抗原表位,阐述了基于致敏蛋白及其DNA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质谱法、生物传感器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水产品致敏蛋白的方法,同时介绍了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消减致敏蛋白致敏性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产品致敏蛋白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旨为进一步认识水产品致敏蛋白,开发低致敏或无致敏性水产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食物过敏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加工处理(热加工和非热加工)对食物过敏蛋白致敏性的影响:加工方式、处理强度等均会影响过敏蛋白的分子特性,从而导致其或增敏、或脱敏、或不变;加工虽不能完全消除过敏原的致敏潜力,但可通过加工方式和加工参数的选择使其致敏潜力最小化。通过选择合适的食品加工方式控制食物过敏原,在不改变食物营养价值的条件下,获得脱敏性食物,满足食物易敏人群的正常饮食需求,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6.
食物过敏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过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食物过敏动物模型不仅为食物过敏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还可有效地对食物过敏原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检测。本文对小鼠、大鼠、豚鼠等啮齿类动物及幼猪和狗等非啮齿类常见食物过敏动物模型、动物模型致敏途径以及动物过敏模型检测、评价指标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分离获得太平洋牡蛎致敏蛋白,考察酶解法对牡蛎致敏蛋白抗原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硫酸铵沉淀和葡聚糖凝胶G-75分离牡蛎致敏蛋白,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获得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使用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动物蛋白水解酶(3 000 U/g)酶解牡蛎致敏蛋白,OPA法测定水解度,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酶解产物的抗原性。结果 分离到分子量约为40和98 kD的牡蛎致敏蛋白,经木瓜蛋白酶酶解的致敏蛋白特征条带消失,酶解产物水解度为(31.87±0.309)%,动物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牡蛎致敏蛋白水解度分别为(24.13±0.153)%和(12.43±0.115)%,但致敏蛋白特征条带未完全消失;间接竞争ELISA检测表明3种蛋白酶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牡蛎致敏蛋白的抗原性或使致敏性基本消除。结论 蛋白酶酶解法可有效水解牡蛎致敏蛋白,从而降低其抗原性,其中木瓜蛋白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物过敏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检测和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也日益受到重视。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评估方法可分为体内法、体外法和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体内法主要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实验、皮肤实验和动物模型。体外法包括过敏原吸附抑制实验、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组胺释放实验等。生物信息学比对法主要用于转基因食物中过敏原的致敏性评价。虽然评价食物过敏原致敏性的方法众多,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独立的方法能够完全有效地评价食物过敏原的致敏性。因此,应尽快建立快速、高效、精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酿酒酵母因其发酵工艺成熟主要被用于燃料乙醇生产及酿造行业。然而发酵过程中乙醇积累对酵母细胞的毒害是限制乙醇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乙醇积累引起的细胞膜变化是研究酵母细胞乙醇耐受性的重要方面。该文介绍了乙醇对酵母细胞膜的作用机理,以及膜脂质,膜蛋白,膜特性与乙醇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细胞膜在酵母乙醇耐受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酿酒酵母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其发酵产物乙醇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酿酒酵母对乙醇的毒性作用很敏感及发酵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酿酒酵母的生长和代谢受到多种环境胁迫因素的抑制。如何提高酿酒酵母的耐受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通过综合分析酿酒酵母在发酵生产过程中的耐受机理及抑制因素,总结提高酵母耐受性能的方法,为提高酿酒酵母的耐受性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11.
食物过敏反应大致可分为致敏、激发和效应三个阶段。在致敏阶段,食品中的过敏原透过肠道黏膜免疫屏障,经抗原递呈细胞处理、T细胞活化等步骤,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在激发和效应阶段,过敏原与IgE发生桥联反应,介导组胺、白三烯等免疫介质释放,它们与效应器官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会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食物过敏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部分个体对特定过敏原口服免疫耐受的破坏,而诱导建立和重建口服免疫耐受是应对食物过敏较有前景的方法,或可突破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的瓶颈。本文就口服免疫耐受建立和重建中起核心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以及其密切相关因素如树突状细胞、调节性B细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行综述,以期为食物过敏的防治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经口灌胃途经给予造模致敏原的挪威棕色(Brown Norway,BN)大鼠致敏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不同周龄(4周龄和8周龄)及不同性别(雄性和雌性)的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不同剂量(10.0、1.0、0.1mg)的造模致敏原—卵清蛋白(OVA),共35天.在第28和35天分别进行内眦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E(OVA sIgE)浓度.结果 中剂量组雌性4周龄和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雄性8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天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雄性4周龄BN大鼠血清中OVA sIgE浓度在第28和35天均较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口灌胃途径给予不同性别和周龄的BN大鼠不同剂量的OVA,雌性大鼠比雄性大鼠更敏感;周龄对敏感性无影响;1.0 mg的致敏剂量较适合.因此,选用雌性BN大鼠,每天经口灌胃给予1.0 mg OVA,28 ~ 35天即可建立比较理想的BN大鼠经口致敏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Veal calves raised under intensive conditions may express non-nutritive oral behaviors. When expressed in an abnormal way, these behaviors can be a sign of mental suffering and reduced welfare due to a mismatch between environmental or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the animal’s need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non-nutritive oral behaviors in a large sample of veal farms in Europe and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present at farm level. Data were collected on 157 commercial veal farms in the 3 main veal-producing countries in Europe (the Netherlands, France, and Italy). Observations of 3 non-nutritive oral behaviors (manipulating substrates, tongue rolling, and manipulating a penmate) were performed when calves were aged 14 wk,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se behaviors was calculated. Information on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and equipment were collected on all farms to assess potential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each of the 3 behaviors. Odds ratios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were calcula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each individual factor within a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The mean percentage of calves per farm performing manipulating substrates was 11.0 ± 0.46%, performing tongue rolling 2.8 ± 0.18%, and manipulating a penmate 2.7 ± 0.09%, with a high range between farms. Allowing more space for calves than the legal minimum requirement of 1.8 m2/ calf and housing them in groups of >10 calves/pen reduced the incidences of manipulating substrates and tongue rolling. Incidence of manipulating substrates was lower for calves fed maize silage compared with calves fed cereal grain, pellets, or muesli. A higher risk of tongue rolling was found when baby-boxes (i.e., single housing during the first 5 to 8 wk) were not used. Risk of calves manipulating a penmate was higher for calves of milk- or meat-type breeds compared with dual-purpose breeds and for calves fed with 280 to 380 kg compared with those fed >380 kg of milk powder in total for the fattening period. The study allowed assessment of multiple factors across farms that showed variety in terms of conditions and level of non-nutritive oral behaviors.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non-nutritive oral behavior is helpful to define potential actions that could be taken on farms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calves and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these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4.
食物过敏作为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食物过敏发病率的不断增加与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生活环境和膳食结构的改变、抗生素的使用等诸多因素都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衡,而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变化可导致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变化,从而破坏口服耐受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宿主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调整肠道菌群结构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中的作用开始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总结了口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产生的相关机理,进一步综述了目前对于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调节食物过敏的相关机制研究,并探讨益生菌防治食物过敏的潜在机理,以期为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过敏人群数量的快速增加,食物过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膳食结构的改变等因素所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将会增加 人群患食物过敏的机率。本文将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综述目前对口服耐受的产生及因其缺失而引起食物过敏的相关机 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肠道微生物调节食物过敏的潜在通路,最后概述有关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的应用及机 制研究。通过了解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黏膜系统的相互作用,可为预防及治疗食物过敏提供新的调控靶点和研究思 路,并为益生菌缓解食物过敏提供理论依据和改进方案,从而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全球关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经过加工重组的动物源性食品,其物种的原有形态已被破坏,感官鉴定很难辨别真伪。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动物源性食品的定义、分类、掺假类型,说明了掺假的潜在危害,主要总结了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动物源性食品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动物性食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转基因技术制备转基因动物性食品,转基因动物性食品安全性评价原则遵循“实质等同性”原则;很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转基因的法规;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接受性存在较大差异;转基因动物性食品是食品科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基因食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基因工程技术为人类食品供应开辟了新途径,利用这种技术定向地改造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大大提高了食品的产量与质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就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性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管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介绍了畜产品可追溯管理的概念、意义及发展概况。对畜产品建立可追溯系统关键技术,动物标识技术、第三方认证、信息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传递进行阐述。对当前,可追溯系统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