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不等时脉冲试井理论图版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脉冲试井测试时间比常规干扰试井测试时间短,因此在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往的脉冲试井图版仅适用于无因次时滞小于1或无因次时滞大于1但关井与开井脉冲时间比等于1(即等时)的情况。现针对不等时且无因次时滞大于1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应用割线法理论提出了一种低渗透油藏脉冲试井通用取点方法并推导出理论公式,采用布伦特迭代法进行了求解,研制了新的脉冲试井理论图版,扩大了脉冲试井图版的应用范围。并以低渗透油藏一口激动井和一口观察井为例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为定量描述低渗透油藏参数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脉冲试井是进行油藏评价、生产动态监测管理的重要手段.脉冲试井的理论模型已较为成熟,很多脉冲试井图版也随之诞生.目前,脉冲试井分析方法都是基于理论图版,但是理论图版所获得的解释无法说明解释结果是否可靠.通过对大庆采油工艺所提供的30多口井的实测资料进行解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脉冲试井分析方法——二次拟合法,论证了新的脉冲...  相似文献   

3.
双重介质油藏低速非达西渗流封闭外边界试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存在低速非达西渗流机理.针对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在低速非达西渗流条件下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表皮效应、井筒存储效应和封闭外边界的试井理论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方法求解得到了该模型在Laplace空间的解,采用Stehfest方法对该解进行了数值反演,绘制了封闭外边界条件下的井底压力理论图版,讨论了启动压力梯度、边界距离等参数对理论图版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由于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使得理论图版中的导数曲线在后期出现上翘现象,其上翘幅度随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大而增大.理论图版可用于低渗透双重介质油藏试井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早期试井资料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低渗透油藏的试井资料中,早期资料占有较大的比例,目前对这类资料尚无成熟的解释方法。通过对早期资料特征的研究,认为对早期资料校正的关键是对续流效应的校正,据此提出了新的早期资料解释方法及相应的表皮系数计算公式。该方法能同时对续流和表皮效应进行校正,从而达到正确解释早期资料的目的,它具有如下特点:①可解释低渗透油藏由于测试时间不够未出现径向流的试井资料;②用于低渗透油藏待测试井的试井设计,可缩短测试时间;③提高试井资料解释率和解释结果的精度;④可较大幅度地缩短关井测试时间,从而降低试井成本,减少关井的产量损失,提高低渗透油藏的试井工作效率。应用表明,该方法实用性、通用性较强,较好地解决了早期资料的解释难题。图3表1参7(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试验表明:低油藏具有启动压力梯度,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且液体不稳定渗流具有动边界。本文用数值有限差分方法,求解低渗油藏中段塞流DSTI参流方程,从而得到相应的试井分析方法。道德建立了低渗透油藏中段塞流DST测试流动期和压力恢复期的渗流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值方法得到了典型试井理论图版;并以实全服低渗透油藏中段塞流DST试井解释过程;分析表明:在低渗透油藏中段塞流DST测试汉动期,独立的组合参数有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低渗透厚层砾岩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复杂且多样化,单一的常规达西渗流机理下试井分析模型,不能完全适应试井资料分析解释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油藏流体渗流机理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新的试井解释模型——低渗透非达西渗流模型,提高了试井资料解释结果的可靠性,解释结果更加符合油藏实际;同时建立了油藏合理的压力恢复关井测试时间,为同类油藏的试井动态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应用半解析方法进行试油资料解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流线分析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半解析方法体系,系统论述了该方法在试油资料解 释方面的应用原理,与传统的试井典型图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流线技术的半解析方法能够应用于常规 稀油油藏试油资料解释,是一种新的试油资料解释技术。该方法对于复杂断块油藏试井解释、复杂驱替油藏试井 解释和多井干扰情况下的测试解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试井资料在低渗透油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油藏虽开发潜力巨大,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3个主要问题:岩心分析法确定启动压力梯度随机性大且代表性差,压裂井的压裂效果难以定量评价,压裂特征参数及压裂裂缝方位用常规方法难以确定.为此,基于试井分析理论,探讨了利用试井资料确定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评价压裂效果和判断裂缝方位的方法,并利用低渗透油藏实例进行了验证.分别用稳定试井法和不稳定试井法计算得到车408-3井的启动压力梯度,其值分别为0.0047和0.005 MPa/m,两者基本一致;用不稳定试井法计算了孤南181井的启动压力梯度,并分别用常规模型与考虑启动压力的低渗透模型进行解释,分析了低渗透油藏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必要性;成功评价了义37断块低渗透油藏的压裂效果;在牛20断块准确地判断了裂缝方位.结果证实,利用试井资料确定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评价压裂效果和确定裂缝方位的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特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中的模型选择及油藏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庆特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为例,分析总结了大量试井曲线特征。对注水井导数曲线存在上翘的情形,认为可用存在水驱油界面阻力的复合模型解释。采用不渗透边界拟合时,对连通性好的岩性油藏,其边界应理解为低渗透区,或者是流动滞留区。通过对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选用模型的分析,获取了特低渗透油藏试井解释结果所包含的地层及开发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0.
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速渗流,推导出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试井分析模型,给出拉氏空间解和典型曲线理论图版;结合数据光滑、曲线自动拟合和历史拟合技术,编制了低渗非达西渗流的试井软件。通过三个油田若干口井的实例得到了满意的解释结果:消除了用达西渗流模型解释存在不渗透边界的假象,有效地解释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压力资料(包括试井早期资料),并获得启动压力梯度值。对合理高效开发低渗油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重复合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渗透油藏岩性发育不均匀,常表现为多重复合油藏特征。这一特点难以从油井测试资料中观察到,而在水井测试资料却有所反映。水井测试资料曲线往往存在后期多次上翘现象,而显示出油水井间的地层特点。但是,对这些资料的解释具有一定难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多重复合油藏试井理论模型,研制出理论图版,分析了压力动态特征。文中列举出油水井对应测试的分析实例,以此说明加强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力动态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异常高压气藏的开发过程复杂、成本高。为了合理地开发异常高压气藏应合理地进行气藏开发动态分析,文章提出了关于异常高压气藏地质储量计算的新方法。此方法仅需要生产数据不需要考虑地层和流体压缩系数,基于广义物质平衡方程,再结合两个新的函数图版:De(pi-p)~(p/Z)/(pi/Zi)与(p/Z)/(pi/Zi)~Gp/G图版,利用图版并结合由图版得到的典型动态曲线匹配技术来确定油气地质储量,运用5个异常高压气藏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实例分析的结果论证了新方法的可靠性。最后推导出一个相关经验公式来估算拐点,这就大大简化了异常高压气藏地质储量的计算,为气藏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气驱动用储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呈非连续性分布,不同与常规砂岩层状油藏,属典型的块状油藏。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现场注气增油效果显著,针对塔河缝洞型块状非均质油藏特点,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基于PDA生产数据分析法,通过流量重整压力和物质平衡时间曲线的拟合,建立了井组总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针对塔河风化壳、暗河和断溶体3类岩溶背景,提出了基于形状因子修正系数的平面波及系数计算方法和基于地震能量体属性缝洞体三维分布的纵向动用程度计算方法。基于井组总动用储量、注气前的累产油量、平面波及系数、不规则井网形状因子修正系数及纵向动用程度,建立了不同岩溶背景下不同井网井组气驱动用储量的计算方法。该计算方法已应用于塔河注气现场,为气驱井组的优选和已气驱井组的气驱井组动用储量的评价及注气潜力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多样,大型溶洞、溶孔及多尺度裂缝发育,储集体形态不规则、尺度差异大、连通性差,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大型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主要为渗流通道,油水分布复杂。目前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的缝洞型储集体静态雕刻方法对油井地质储量评价的误差较大,且该静态方法无法评价其他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利用油井实际生产数据,基于产量不稳定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运用动态数据评价油井动态储量及其他储层参数和油井参数的新方法,即:将大尺度溶洞储集体模型视为大型溶洞与周围小尺度孔洞缝组成的多重介质复合模型,大型溶洞内的流体流动等效为自由流,周围复杂小尺度孔洞缝内流体流动等效为达西渗流,进而建立渗流-自由流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求解获得缝洞体中油井的产量不稳定分析曲线,并进行各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同时,经过规整化处理,构建归一化的Blasingame典型曲线图版,并通过图版的拟合最终建立储集体油井参数和储层参数的评价方法和流程。通过塔里木油田现场实际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获得的储集体各项参数可评价油井生产动态及指导油藏下一步的合理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15.
油藏连通性的认识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和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注采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建立一种卡尔曼滤波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考虑到注入数据的噪声污染和注入信号在地层传播过程中的时滞影响,分别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和非线性扩散滤波器对注采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注采数据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干扰,提高连通性分析的准确性。基于预处理后的历史注采数据,对以生产井产液量为响应,注水井的注水量为输入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参数优化,模拟和挖掘注采系统中的井间连通关系。通过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量化油藏井间连通程度。应用所建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均质、各向异性、包含封闭断层、具有高渗透带的4种典型特征油藏和实际非均质油藏的井间连通性。计算结果与油藏地质特征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可作为量化注采系统连通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理解目前在储层润湿性对电阻率影响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结果,根据润湿性对电性影响的微观机理以及储层特性的差异,首先提出了水湿储层中润湿水膜存在连续状和分散状这两种形式;接着利用逾渗理论研究了在具有不同连通性和均质性的储层中,润湿性对电阻率的影响规律;最后从阿尔奇公式出发,进一步分析了润湿性对电性影响的特征。根据阿尔奇公式的分析结果同逾渗理论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含水饱和度范围内,水湿储层的电阻率均比油湿储层低;在低含水饱和度下,润湿性对电性影响的差异可归因于储层连通性和均质性的不同。连通性好、非均质性不显著的水湿储层,其I-S曲线呈现凸型;连通性差、非均质性显著的水湿储层,其I-S曲线呈现凹型。在确定饱和度指数时,除考虑储层的润湿特性以外,还需要考虑储层孔隙的连通状况和均质性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储层为一套发育孔、洞、缝3种储集空间的白云岩储层。孔,洞,缝配置的多样性,造成不同滩体部位的储层物性及产能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连通性评价难度大。针对这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气井连通性评价方法,首先用静态分析法(地质特征、原始地层压力和流体性质对比分析方法)初步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再用动态分析法(试井、类干扰试井和生产动态分析法)进一步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最后,基于连通气井达到拟稳态渗流后,气井的配产与井控动储量成正比的渗流理论,结合动静态分析法的结果综合评价气藏(井)的连通性。通过该方法评价磨溪9井组的连通性,认识到该井组处于滩体的主体部位,气藏性质相同,新投产的井地层压力均下降,试井曲线无明显边界特征,生产动态曲线出现井间干扰现象及气井的配产与井控动储量成正比,证明气藏(井)的连通性好。由于磨溪009-X6井投产时的地层压力高于同一时间相距1.5km的磨溪009-X1井的地层压力,进一步说明该气藏(井)连通具有方向性。  相似文献   

18.
低电阻率油气层评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综合分析低电阻率油气层5方面的地质特征与储集层电阻率变化的机理,以及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沉积特征,指出常规电法测井识别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局限性,提出应用薄层测井、核磁共振测井与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来识别低阻油气层,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试井分析中,典型曲线图版拟合是主要分析手段。图版拟合中普遍存在的较强多解性一直未很好解决,即使目前最常用的压力及其导数与时间的双对数复合图版也是如此。建立了一种新的图版,该图版有2个,一为用于分析渗透率的图版(K图版);另一为用于分析井筒储存系数的图版(C图版)。新图版的特点是曲线形状差异较大,特征明显,且拟合时只需水平方向移动,解的唯一性强。实际数据分析表明,在拟合分析试井早期测试数据时,也可获得较准确的地层参数。图4表1参5(陈志宏摘  相似文献   

20.
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藏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决定了储层的储集能力、渗流能力以及渗流机理与渗流规律,储层岩性不同其对应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与分布规律一般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储层的开发动态其实就是微观孔隙渗流特征的宏观体现。通过运用压汞实验与核磁共振实验测试技术,重点研究了低渗砂岩、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微观孔隙大小、数量、结构和分布规律及其与宏观孔、渗物性参数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3种不同岩性储层的微观孔喉分布规律差异明显:低渗砂岩储层孔喉发育、数量多,大孔喉占比多,连通性好,分布均匀,是典型的中孔-中喉型储层;火山岩储层孔喉更加发育、数量更多,大孔喉占比少,连通性较好,但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小孔-细喉型储层;碳酸盐岩基质储层孔喉极不发育、数量很少,且集中分布在大、中孔区间,含有少量溶蚀孔洞,连通性差,是典型的大孔-细喉型储层。该研究成果可以合理解释不同岩性储层的储渗能力及其对应的气井生产动态与开发效果,对于油气藏合理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