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空间的人性与地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文彦建筑哲学的系统中枢由建筑学与人类文化学交叉凝聚成基本支撑 框架。其设计立场首先是建筑空间的“人性”,同时追求以“地域性”作为人性空间的文化载体。所有的技术手段只不过是体现“人性”与“地域性”的物质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2.
于维维 《建筑知识》2014,(5):174-175
现代智能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当建立生态化的环境秩序,实现绿色医院发展策略;进行理性化的用地规划,统筹城市规划大发展;进行人性化的功能规划,展望医院长期战略发展;实现技术化的发展规划,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文章结合盐城市盐龙医院项目,探讨了现代智能医院建筑“绿色人文,共生发展”的总体规划、“智能合理,服务人性”的功能设计以及“功能突出,人性为主”建筑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3.
张羽  刘继华 《华中建筑》2008,26(11):44-48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对建筑进行丈量和计算,建筑师对数学发展的关注还改进了传统的设计方法;数学作为一门哲学,对数学哲学的认知就是以理性的思维将和谐理念贯穿于建筑中。当今的建筑设计依赖于计算机,这使建筑学与数学联系得更力口紧密,但建筑“模仿教”不是为数学而建筑,运用数学的目的,是最终为“人”而建筑。  相似文献   

4.
德国现代建筑运动中新建筑思潮的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安 《建筑师》2004,(1):62-77
建筑师必须浪漫地发挥其对形式直觉的想像力去创造建筑空间,进而理性地判断其方案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建筑理论对其创作行为的辩证支配关系。新建筑的出现乃是由于新思想,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形式的演化或建筑流派,而是产生这些形式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历史,更关心的是建筑思想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一种建筑现象,不仅要知道人们做出了什么,而且希望了解人们想过什么,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要从哲学理念和伦理观上去研究。一位中国建筑学者李承宽先生亲身经历了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以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为线索,笔者对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建筑理论发展的有关资料多方查询、整理成文。文中就欧洲对建筑本体论和建筑本质概念进行了探讨;对空间本体论的研究,“时间-空间”四维连续性理论,建筑创过程中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ie)和格式塔的质量标准展开了讨论。文中介绍了奠定新思维的基础:“生命哲学”、“价值伦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等哲学理念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所起的作用和构成的思想架构。文中介绍了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的”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的“移入情感”、“物我同一”创作思想;介绍了德国“有机  相似文献   

5.
室内设计的哲学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梁 《建筑学报》2002,(11):26-27
哲学于人、于世界之重要,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在哲学指导下做人、做文章,却并非人人都能恪守。于是,我写下了“建筑理论与创作的哲学指导”和“室内设计的哲学指导”,还打算写“建筑教育的哲学指导”等等,作为《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研究》的子课题的“建筑哲学”,我还将继续探索下去。关于建筑学科内若干领域的哲学思考,启蒙于恩师叶树源先生及叶老的专著《建筑与哲学观》,叶老的赐教使我终身受益。叶老生前系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风范学识皆属楷模,在台湾建筑界享有极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中起为大陆建筑界所传颂。叶老在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保障国民生活的基本住宅,而且“宜居”是国家倡导和发展的趋势,利用高校建筑互通实现人民安居,建立一个容纳各种人群的社会生活平台,越来越成为以人为本社会的必然要求.应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契机,打造建设平台,综合工程技术、设计技术、新式管理理念等,以高效化、全面性和人性性为标准,最终建设有益于人民、社会的建筑.其中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是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理筑评论·迎接全国建筑评论的春天 —第二届全国建筑评论侧记3、01建筑评论本体论的“一元二维三体”模塑3、05关于建筑评论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群体评议 —兼谈批判建筑学歇。“主义”和派别以外 —略议建筑评论中未可忽略的要素3、10 ·建筑论坛·发展高层建筑的战略性问题 —谈从宏观角度考虑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1、01《城市生态学》序2、01评R·皮阿诺的建筑创作思想2、04略议创作意识与个性2、08略议建筑的文化性、文明性和人性3、16建筑动态美的分析3、21楚学—莱特学派的哲学基础4、04读“包豪斯,历史片断的新认识4、n对《建筑是美…  相似文献   

8.
当代城市中的建筑尺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被纳入建筑,建筑内的路径也越来越长,并且越显重要。然而,当今一部分建筑内的路径被处理为消极的纯交通体,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本文提到的关联化是对这一现象的回应。希望通过对建筑内路径的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路径设计得更具人性。  相似文献   

9.
人情味(Humanity)一词(常译作人性,但用在建筑上似乎“人情味”更为达意)现在在建筑上用得越来越多。有时它可以和功能(Function)一词平起平坐,被认为是建筑不应缺少的属性之一。它不是一个新词,建筑史上早出现过。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念为理念的,形成以“人道”合“天道”的“被动式”传统建筑环境。智能建筑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达到“人道”、“天道”相辅相成的“主动式”现代建筑环境,使“天人合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全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它通过建筑哲学这个桥梁指导建筑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建筑哲学和建筑科学体系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科普工作是建筑界的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的思路,我国住宅建设方面的七个脱节,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城市、建筑与人的生存、发展等内容。(此为“建筑哲学概论”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建筑哲学的贫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正如哲学研究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一样,建筑哲学也探讨建筑的生成意义和价值.建筑是什么?是文化是科学是艺术是技术是机器是环境是人性是……,或者,都不是?建筑哲学正关心这些问题.然而,不论是或不是什么,它总隐含着意义,并且能够彰显出更高之生存企望.事实上,建筑哲学的研究,永远也得不出什么是建筑的结论.但研究结果能表明建筑具有诸多可能性.这就是建筑哲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装饰不再局限于满足日常所需,而开始注重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1。目前我国的室内设计是比较热门的行业,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士开始重视中式建筑文化的美学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结合中式建筑文化设计出更适合国人生活的室内设计方案2。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一、对称和谐精神。“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李约瑟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陈伯冲 《华中建筑》1995,13(3):35-38
黑格尔的建筑思想像他的整个哲学、美学思想一样对后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黑格尔的建筑美学有着历史哲学的性格,他是“由外入内”、“自上而下”的观察建筑的,他从历史哲学体系中推演建筑,所以有着旁观者的冷静和武断,他的建筑思想中既有真知灼见又有谬误和偏见。  相似文献   

17.
1996年6月4日钱学森提出建筑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第十一个大部门,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建筑科学大部门也应划分成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建筑科学通向马克恩主义哲学的桥梁是“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18.
汪原  魏迪 《建筑学报》2023,(12):78-84
以岭南建筑学派为研究对象,在对“地方性”与“建筑学”重新理解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其发展与演变,为建筑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重构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1):12-15
现象学哲学从存在论范畴研究建筑美学系统哲学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环境作为三个关联性的子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系统中,运用哲学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是建筑存在的本质,“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审美要素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使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揭示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呈现独特的两重性: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和人文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就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