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吡蚜酮与异丙威复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和田间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蚜酮与异丙威质量比为1∶2,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LC50值为11.01 mg/L,共毒系数为166.65,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按此配比加工成30%吡蚜·异丙威WP(有效成分:吡蚜酮10%、异丙威20%).田间防治结果表明:该混剂对褐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 d,30%吡蚜·异丙威WP 450~600 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90.83%~94.94%,药后21 d,30%吡蚜·异丙威WP 450~600 g/h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仍有87.60%~89.32%,均好于对照药剂吡蚜酮、异丙威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从防效和经济的角度考虑,30%吡蚜·异丙威WP推荐剂量为450 g/h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评价吡蚜酮、异丙威在水稻上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方法]2009-2010年在湖南、福建、广西进行了残留动态试验,建立了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吡蚜酮样品用乙腈-丙酮(体积比85∶15)提取,经Pesticarb/NH2柱净化,HPLC-UV检测;异丙威样品用丙酮、二氯甲烷提取,浓缩净化后,GC-FID检测.[结果]2年3地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吡蚜酮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6~5.3、0.8~1.6 d;异丙威在土壤、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7~4.1、0.8~2.6 d.[结论]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各施药2、3次,收获期取样检测吡蚜酮和异丙威,各样品均未检测出.72%吡蚜酮·异丙威WG在水稻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4种药剂对螺旋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20%烯啶虫胺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丁硫克百威乳油、25%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50 g/kg、异丙威200 g/kg)可湿性粉剂4种杀虫剂对螺旋粉虱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吡虫啉.异丙威C的防效最好,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是防治螺旋粉虱的理想药剂;其次为20%烯啶虫胺乳油、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于螺旋粉虱成虫的防效最差,不适合防治螺旋粉虱.  相似文献   

4.
2013年对褐飞虱进行6种杀虫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20%异丙威EC、25%噻嗪酮WP的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22%氟啶虫胺腈SC、20%呋虫胺SG、25%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防效较好。建议在实践中,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  相似文献   

5.
《农药》2016,(8)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5%吡蚜酮悬浮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不同含水量吡蚜酮原药和各助剂筛选,开发出合格的吡蚜酮悬浮剂。[方法]对70%~96%吡蚜酮原药和不同润湿分散剂配制成吡蚜酮悬浮剂后测定性能,确定吡蚜酮悬浮剂的配方组成。[结果]适合开发悬浮剂的吡蚜酮原药含水量为15%~25%,分散剂为丙烯酸和马来酸酐共聚物,对研制的吡蚜酮悬浮剂理化性能测定,该悬浮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制得了合格的吡蚜酮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悬浮剂对水稻飞虱的防效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吡蚜酮在水稻植株、大米和土壤中残留量的液相色谱定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过SPE C18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UV)测定,吡蚜酮的最小检测量为5×10-10 g,在植株、大米和土壤中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5 mg/kg。水稻植株中吡蚜酮的添加回收率为88.76%~103.9%,变异系数为7.63%~9.29%;大米中吡蚜酮的添加回收率为90.49%~91.38%,变异系数为3.43%~4.62%;土壤中吡蚜酮的添加回收率为90.24%~91.40%,变异系数为3.32%~5.15%。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05~10 mg/L,方程y=4533.7 x+15302,相关系数0.9984。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特征,笔者建立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分析方法,运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稻田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1~20 mg/L,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糙米、稻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稻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4%~92%和85%~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2%和0.5%~4.1%,吡蚜酮和毒死蜱在相关基质中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002~0.08 mg/kg和0.001~0.2 mg/kg。吡蚜酮和毒死蜱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吡蚜酮在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9.1 d和0.76~17.7 d;毒死蜱分别为1.2~3.4 d和1.7~7.0 d。采用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分别按其有效成分180和270 g/hm~2的剂量喷雾施药3~4次,施药间隔为7 d,采收间隔期为14、21和28 d,收获糙米中吡蚜酮的残留量小于或等于0.10 mg/kg,毒死蜱残留量小于或等于0.15mg/kg。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吡蚜酮和毒死蜱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分别为1.595 mg和0.602 mg,风险概率(RQ)分别为84.4%和95.6%,建议30%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在水稻上使用,最高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80 g/hm~2,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为14 d。  相似文献   

9.
《农药》2021,(9)
[目的]建立一种50%吡蚜酮干悬浮剂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使用紫外检测器和ODS色谱柱,以乙腈和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体积比10∶9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分离50%吡蚜酮干悬浮剂中的杂质、助剂,并测定吡蚜酮的含量。[结果]采用该分析方法吡蚜酮精密度的RSD为1.5%,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及准确度好,可以满足50%吡蚜酮干悬浮剂质量分数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药信息》2009,(8):29-29
针对水稻生产上稻飞虱危害猖獗这一现象,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反复配组筛选,成功研制出防治抗性稻飞虱新型复配杀虫剂-30%吡蚜酮·异丙威可湿性粉剂。  相似文献   

11.
10种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10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采用田间茎叶喷雾法检测防治效果,以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20%异丙威乳油、50%敌敌畏乳油速效性较好,药后1 d的防效为75.61%~80.78%,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药后14 d的防效为85.37%~94.16%,与其它药剂处理差异显著。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噻虫胺是生产上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烯啶虫胺等13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烯啶虫胺等13种药剂对褐飞虱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属于超高效的杀虫剂有烯啶虫胺、氟虫腈、噻嗪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0.13、0.19、0.29mg/L;属于高效的药剂有吡虫啉、氯噻啉、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二嗪磷,对3龄若虫的LC50介于1~10mg/L之间;属于有效的药剂有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对3龄若虫5d的LC50分别为14.68、22.13、28.07mg/L。根据药剂类型、作用方式、作用机制等,建议防治稻飞虱时首选烯啶虫胺、噻嗪酮、吡蚜酮等药剂。  相似文献   

13.
高清  方娟  张素梅 《现代农药》2012,11(2):40-42
探讨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吡蚜酮含量的分析条件。使用C18柱、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即可实现吡蚜酮、内标物与杂质的有效分离。方法的回收率为99.7%~100.3%,相关系数0.9995,变异系数0.37%。  相似文献   

14.
张淑琼 《现代农药》2006,5(3):28-30
在酸性介质中,Ce(IV)氧化连二亚硫酸钠产生较弱的化学发光,异丙威可以大大增强此发光强度。并且,增加的发光强度与异丙威的质量浓度在0.3~8.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异丙威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新方法。对3.0μg·mL–1的异丙威连续平行测定11次,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根据IUPAC建议,计算其检出限为0.09μg·mL–1(3σ)。用该法测定水样中加入的异丙威含量,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共毒系数法确定了吡蚜酮和SP-1的最佳配比,通过试验筛选得到了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最优配方,并考察了所制制剂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各项性能指标符合标准要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25%吡蚜酮·SP-1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稻飞虱的速效性、防效、持效性均好于对照药剂25%吡蚜酮悬浮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不同吡蚜酮制剂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及其应用技术,2013年开展了3种吡蚜酮制剂防治褐飞虱试验。结果表明:50%吡蚜酮WG和25%吡蚜酮WP制剂用量分别为300,600g/hm2时,药后28 d,防效大于88%,显著高于50%吡蚜酮WP的防效64.97%;这2种制剂的持效期长达30 d。  相似文献   

17.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残留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吡蚜酮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2008年、2009年我们在江苏、湖南、黑龙江3个点进行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上的残留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药量(有效成分)为75g/hm2施药3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期为7d,糙米中吡蚜酮最终残留量低于0.02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