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湖北宜昌荷当公路路面大修工程,对以水泥作为添加剂的沥青路面冷再生基层击实指标和7 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稳定沥青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变化的趋势随着材料的不同而不同,掺水泥稳定原面层和基层混合料的击实指标比掺水泥稳定单一基层混合料的击实指标小;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沥青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逐渐增大,且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平均值和代表值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掺入水泥稳定原面层和基层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比掺入水泥稳定单一基层的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值要小;水泥掺量大于5.5%时,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路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回收粉尘代替矿粉掺入水泥稳定碎石制作的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不同粉尘掺量对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粉尘掺量的合适范围,使其能用于道路路基混合料施工当中。实验结果表明,在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的条件下,养护龄期分别为7 d、28 d、90 d时,均得出随粉尘的掺量增加,其无侧限抗压值较基本型(无粉尘)减弱。但掺量小于3%时对抗压强度影响较小,粉尘掺入不会造成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明显降低,且能够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低液限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CBR值、水稳定性以及抗干湿循环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材料掺量的增加,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的最佳含水率增大、最大干密度减小。与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相比,低掺量(3%)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之相当;但较高掺量(4%~6%)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土可获得更高的CBR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且相同掺量和龄期下,工业固废基固化材料稳定低液限黏土的水稳定性和抗干湿循环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4.
以石灰粉煤灰稳定黄土为对象,通过标准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养护龄期和石灰粉煤灰掺量对稳定黄土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石灰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稳定黄土最佳含水率增大,最大干密度减小;石灰粉煤灰掺量一定时,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率减小;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长、石灰粉煤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拟合回归,建立了稳定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孔隙率、粉煤灰与石灰的比值(F/L)及石灰粉煤灰总体积掺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水泥稳定土处置盐渍土软弱地基问题,考虑水泥掺量、含盐量和含水率三因素,进行水泥稳定土28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正交试验分析表明,水泥稳定土中含盐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大小;水泥掺量、含水率的改变对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有一定影响,试件强度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幅度均不明显;水泥掺量与含水率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影响着水泥稳定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6.
刘成林 《山西建筑》2009,35(15):89-90
在黄土中按干质量百分比为5%,10%,12.5%,15%,20%的比例掺入水泥,然后对所配制的水泥土进行重型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泥配比的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指标随水泥掺入量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出水泥和土合适的配比。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木质素改良粉土热学与力学特性随养护龄期的演化规律,通过击实试验、热阻系数测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回弹模量试验、压汞试验和扫描电镜分析试验,探讨改良土热阻系数、强度和刚度与木质素掺量、含水率和养护龄期的变化规律,同时定性/定量评价改良土微观结构变化,分析改良土热学特性与力学特性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改良土最大干密度较素土增加,最优含水率减小,干密度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性增加;热阻系数随掺量和养护龄期增加而增加,60 d养护龄期后热阻系数趋于相同,热阻系数与土体密实度和组成成分的热传导特性密切相关;改良土强度随掺量和龄期增长而增加,28 d龄期12%掺量改良土强度约为素土强度6倍;回弹模量的变化特征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类似,对于改良粉土,木质素最优掺量约为12%;改良土孔隙总体积和平均孔径显著减小,木质素包裹、连结土颗粒并填充孔隙,形成更致密土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系列室内击实、直接剪切和无侧限抗压试验,探究了水泥固化淤泥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固化土样的最优含水率略有下降,最大干密度先下降后增大;相同水泥掺量及养护龄期条件下,压实度越高,直剪强度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相同竖向荷载条件下,直接剪切强度随水泥掺量及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且粘聚力随着两者的增加而增大,而内摩擦角变化不明显;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在60 d龄期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再生砖骨料使用量、不同级配砖骨料掺和比例、水泥用量等因素对水稳材料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以及7d无侧限抗压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稳材料的最佳含水率随着砖骨料用量增加而增大,最大干密度随着砖骨料用量增加逐渐降低,且随着砖骨料用量增加,水稳试件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减小,强度变异系数增大;砖骨料246:砖骨料0~...  相似文献   

10.
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最优击实含水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击实含水率对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密度和强度的影响,采用2因素(水泥添加量和EPS颗粒置换率)5水平均匀试验设计确定了5个不同配比,利用密度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进行了研究。为了确定砂土EPS颗粒混合轻质土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引入了基于比强的最优击实含水率确定方法,并采用二分法(初始击实含水率设为6.5%和13%)寻求了每个配比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基于物理分析和试验数据给出了最优击实含水率的计算式。研究发现:击实含水率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击实效果,对水泥的胶结作用则是先提高后降低;基于比强的最优击实含水率确定方法是适宜的;最优击实含水率受到EPS颗粒置换率和水泥添加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固废材料的利用成为了目前各工程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再生水泥混合料在水泥稳定基层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破碎、加工及筛分的方式制作了再生骨料,筛分了5~15mm及15~30mm2种粒径规格的骨料并测试其基本性能;研究了再生骨料为40%、60%及80%3种不同掺量下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的综合性能,通过进行标准击实试验确定了其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及抗压回弹模量测试评价其强度特性与刚度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水泥稳定基层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逐渐降低,最佳含水率逐渐增大;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大,其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抗压回弹模量均逐渐降低。建议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再生骨料掺量为60%左右。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基于分档掺配理论设计7种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级配方案,通过振动击实法和重型击实法测定不同级配下水稳再生混合料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选取水泥掺量为3.5%、4.0%、4.5%时,对比振动成型和静压成型工艺,测定水稳再生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28d抗弯拉强度和吸水率,研究级配、成型工艺、水泥掺量对水稳再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击实法下水稳再生集料的最大干密度较大,最佳含水率较小;振动成型法相比静压成型法水泥稳定再生集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提高50%以上,28d抗弯拉强度提高30%以上,吸水率降低10%左右;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选用天然碎石20~30mm完全替代建筑垃圾再生集料,10~30mm作为骨架结构,选用再生集料0~5mm完全替代天然石屑作为填充,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掺砂红土的力学特性及掺砂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掺砂比例的红土进行液塑限、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直剪和扫描电镜等试验的对比研究,明确了不同掺砂比例对红土的含水性、击实性、强度等力学特性以及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土掺砂后,可以显著降低红土的液塑限、塑性指数和最优含水率,提高最大干密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加,掺砂红土的液塑限...  相似文献   

14.
土壤固化剂稳定粉质黏土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河南省境内某段高速公路附近的粉质黏土为原材料,通过室内试验,首先对比了掺或不掺固化剂的情况下,水泥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时集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掺固化剂能明显提高集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其次制备了不同配合比的集合料试件,分析了水泥和固化剂含量对集合料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7 d和28 d无侧抗压强度2、8 d间接抗拉强度的影响,综合试验结果与成本等因素,选定了最优配合比为m(水泥)∶m(固化剂)∶m(粉质黏土)=4∶8∶88;最后,对该最优配合比进行了延迟和干缩等路用性能试验及SEM微观分析,并在某高速公路选取100 m的底基层进行了现场试验和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上述最优配合比集合料完整密实且强度较高,未出现病害,路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水泥固化软土存在的不足,采用聚丙烯纤维-水泥对广州南沙软土进行固化,分析探讨了纤维水泥固化土的受压破坏方式以及纤维掺量、纤维长度、水泥掺量、龄期对纤维水泥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土中掺入纤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无侧限抗压强度,且在一定范围内,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纤维掺量和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纤维水泥土中水泥的最优掺量为12%;纤维水泥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并且早期强度增长较快,后期增长较慢并趋于稳定;纤维能增加水泥土的抗拉强度,减少水泥土试样破坏时的裂缝宽度和数量,改善它们的脆性破坏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钢渣的全粒度应用及提高利用率,小于等于3mm的细粒式钢渣可作为黄土路基稳定材料使用。设计对照组水泥稳定黄土和石灰稳定黄土,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和CBR承载比评价,以确定细粒式钢渣稳定黄土的可行性和最佳掺量。结果表明,随着钢渣掺量增加,钢渣稳定黄土的最大干密度增大,最佳含水率减小。石灰稳定黄土最佳含水率最大,钢渣稳定黄土最小。钢渣稳定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钢渣掺量增加而增大,10%钢渣掺量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3%水泥稳定黄土和6%石灰稳定黄土。水泥稳定黄土CBR承载比远大于钢渣稳定黄土和石灰稳定黄土,且黄土膨胀量最小,最大仅为0.14%,钢渣稳定黄土膨胀性最大,且随钢渣掺量的增大而增大,最大为1.2%。10%钢渣稳定黄土CBR大于6%石灰稳定黄土,10%钢渣膨胀量小于6%石灰稳定黄土,大于7%石灰稳定黄土。10%钢渣掺量可替代6%石灰掺量稳定黄土路基,综合分析选择10%作为最佳细粒径钢渣稳定黄土掺量。  相似文献   

17.
《砖瓦》2015,(4)
将适量生石灰添加入膨润土中,为了研究此混合材料的抗压强度特性,开展了击实试验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了不同石灰含量混合材料的击实曲线及无侧限抗压强度值。试验测得0%、5%、10%、15%,4种不同生石灰含量的混合材料最大干密度分别为1.41 g/cm3,1.35 g/cm3,1.303 g/cm3和1.261 g/cm3,最优含水率分别为22.9%,24.1%,25.2%,26%,试验测得4种不同石灰含量的混合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分别为198.2 k Pa,222.7 k Pa,256.2 k Pa,285.6 k Pa,试验表明,随着生石灰含量的增加,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磷石膏大掺量、规模化、资源化利用路径,分别以自制固化剂和水泥为胶凝材制备大掺量磷石膏路基填料,开展大掺量磷石膏混合料的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疏水改性试验,分析大掺量磷石膏与自制固化剂和水泥的适配性、击实特性、强度特性、耐水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水泥或自制固化剂改性磷石膏击实曲线呈单峰变化趋势,且含水率偏低时对大掺量磷石膏混合料的干密度影响较小;相同配比时,固化剂体系大掺量磷石膏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是水泥体系的1.5倍以上,磷尾砂与自制固化剂的适配性优于黏土,且配比为90%磷石膏+10%固化剂的大掺量磷石膏混合料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度达3.4MPa,经疏水改性后强度提升至4.2MPa,疏水剂与自制固化剂的复配较好地改善了磷石膏自身亲水特性,提升了其水稳性能。  相似文献   

19.
设定不同配比的再生沥青混合料(RAP)和不同水泥掺量,通过标准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模量性能以及SEM测试,研究了水泥在RAP中的胶结效应。结果表明:RAP中沥青含量与稳定土的质量比(A/S)为0.4时,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RAP的最大干密度从1.91 g/cm3增加到2.00 g/cm3。水泥掺量一定时,随着废旧沥青含量的增加,RAP的最大干密度随随之增大;掺6%水泥的RAP无侧限抗压强度从1.48 MPa增加到2.63 MPa,随之减小到2.28 MPa。使用的材料体系中,A/S=0.4,掺6%水泥,用水量9.5%时,再生料获得最好性能。试件浸水后抗压强度普遍降低,但与干燥试件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对RAP的模量试验表明高温状态下RAP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最差。SEM测试表明:水泥的水化使得混合料中有针状钙矾石和纤维状C-S-H凝胶相互交织搭接,形成网络结构,将集料颗粒包裹起来,这是RAP产生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轻质砖再生细集料掺量对水泥稳定砖混再生集料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抗冲刷性能与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轻质砖再生细集料掺量增加,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大幅增大,最大干密度大幅降低,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抗压回弹模量与抗冲刷性能均下降;混合料的干缩应变和温缩应变随轻质砖与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轻质砖再生细集料掺量对混合料干缩影响较大,而水泥掺量对混合料温缩影响较大,粗型级配混合料的上述性能均优于其它2种级配混合料。全砖混再生集料水泥稳定混合料可用于各等级公路路面基层,当需要掺入轻质砖再生细集料时,其掺量应控制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