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塔耶是经济学的尼采。 《乔治·巴塔耶文选》的出版,是令人期待已久的事情。 早在三年前研究体验经济时,我就开始注意到乔治·巴塔耶(GeorgeBataille,1897—1962)。因为我发现,我感兴趣的一些作家,如福柯、鲍德里亚、德里达、毛斯……,背后线索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巴塔耶。按照我的看法,巴塔耶的思想,要比麦克卢汉、尼葛洛庞帝等强得多。  相似文献   

2.
我曾从商业客体、中介和主体的革命性变化角度分析意义互联网,现在让我们进行一个小结式的归纳,我把提炼出的东西称为“意义价值”。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给经济学带来的真正的新东西。 作为参照系,我们选择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它是经济学现代性思考的典范,集中了工业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基于后现代实践提出的意义价值,则属于信息化角度的价值论判断。 了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从未有人从经济学角度阐释福柯的《词与物》这部后现代名著。尽管《词与物》作为经济学著作的特征如此明显:它有一半的篇幅在谈经济学相关主题;在《交换》一章中,福柯的八节分别是“财富分析”、“货币与价格”、“重商主义”、“质押与价格”、“价值的形成”、“功效”、“一般图表”和“欲望与表象”;他还专门辟出一节“李嘉图”,  相似文献   

4.
<正> Nicholas Negroponte以其畅销书《Bing Digital》而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未来学家”,我认为这有些言过其实。他的工作充其量不过是总结了一下近年来数字化革命带来的影响,再加上了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勇气。我们只要稍微回顾一下数字化在医疗设备中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到科技工作者是怎样在现实中推  相似文献   

5.
方蕊 《现代计算机》2008,(6):120-120
让我们来看看除了绘画以外,达,芬奇还做了什么。他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围绕着太阳运行的一颗行星而已,这比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早了几十年;他提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只是反射太阳光;他相信地球比《圣经》上记载的要古老得多,  相似文献   

6.
乔治·梅森大学的罗利教授(C. Rowley)是研究法与经济学的著名学者。他曾经负责为《帕尔格雷夫法与经济学大辞典》撰写“从经济学角度看的习惯法”等主要条目。罗利教授的一个比较激进的观点认为习惯法中的民事侵权原则把“资源最佳配置”原则运用得淋漓尽致,是习惯法中发展得最成熟的分支。  相似文献   

7.
校园流行风刘若英《我的失败与伟大》刘若英的最新专辑名为《我的失败与伟大》,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若英表示她的“失败”是因为她不和别人争,她的“伟大”是她不骄傲、自认很平凡。若英一向予人很有气质、才情的感觉,在新专辑中她还亲自填写了两首歌的歌词《似水年华》和《我的眼前的幸福》。除了专辑制作用心之外,专辑的封面拍摄更是将大队人马拉到位于新疆最北边中俄边境的喀纳斯湖取景。主打歌《分开旅行》是一首改编歌曲,节奏与曲风都和若英之前的歌曲不同,相信一定会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朴树《生如夏花》一首《Colorful Days》(五…  相似文献   

8.
12月7日,在旧金山,我和美国著名大数据专家大卫芬雷布(David Feinleib)展开了一场对话。这是“对话最伟大的头脑”大洋两岸交流活动中的一环大卫芬雷布是《大数据云图》的作者,大数据问题的权威,通过与他对话,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开启大数据宝藏有五把密钥.分别如下  相似文献   

9.
“靠!”室友怒摔了一下鼠标,骂道,“楼主给的这个福利,下载链接是《QQ旋风》而不是《迅雷》。”我白了他一眼,表示不解。他继续喋喋不休道:“岂不是浪费我的《迅雷》会员嘛!我总不可能再去办个《旋风》会员吧?”我摊了摊双手,做出不屑的神情鄙视着他,说道:“这很难?”  相似文献   

10.
国与民普遍富裕的根源在哪里? 工业革命的“国富论”与信息革命的“国富论”,结论惊人地相反!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在沿着财富的反方向走,只有盖茨叛逆性地与亚当·斯密背道而驰,终于找到遍地黄金没人捡的新大陆,横扫六合,赢尽天下。 7月16日,微软帝国的财富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11富国,位于加拿大和西班牙之后。7月23日,盖茨个人的财富达到1019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国内生产总值。盖茨成为第一个富可敌国,且有资格、有兴趣谈论“国富论”的人。他的《以思维速度经营》中,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盖茨从自己的致富实践中,得出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正好相反的根本结论。这是盖茨财富的根本来源。看呐,一场产业革命,看呐,一场经济学地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领域的扩大和转移,又要求读许多新的专业书.我从数量经济学的研究中,认识到数据、资料、信息的重要性,并逐步延伸到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为了研究信息经济学,我从日本的亚洲经济研究所的图书馆找到和复印了马克卢普教授的重要著作;《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我从北京图书馆找到和复印了波拉特博士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这些书不仅难读,而且很难找.为了读它就必须下决心去找,找到后又要慢慢地“啃”,尽管难“啃”,但是对原文含义的了解远比读后来出版的转译本(从英文译成日文,再从日文译成中文)真实和细致.读书要有钻劲和韧劲.不钻,是读不进去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钻进去了,掌握了真意,认识了规律,就会感到  相似文献   

12.
我不太浏览财经刊物,而习惯地通读其中某些报道或评论的,就只有《华尔街日报》。订阅这份报纸多年,原因之一是我看得懂。英国的《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也赫赫有名,但它们常常夹叙夹议,爱用拟人修辞,还搀杂一些莫名其妙的宏观经济理论,往往弄得我一头雾水。 因为关心中国的宏观经济局势,到处找资料,昨天又拿起《经济学人》,读了当期的社论。印象不改:还是一段话可以挑出三个绝对不同意的观点。这令人感慨:经济学为什么是这样,连基本的共识也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3.
前些天,一位朋友拿来一张自制的“速效救心盘”半成品,希望我帮他诊断一下。 刊登在1998年21期上的那篇《自创“速效救心盘”》立意很好,无怪乎我的这位朋友执意想要它。但是我认为需要对原文作一些商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正> 读了近几期的《软件工程师》,发现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CIO,我想这也许是贵刊关注的重点。我想知道的是,CIO到底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有多远?“首席信息官”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更通俗的解释?他对谁负责?谁对他负责?他在一个企业中该有什么样的权利?他能为企业或老板创造什么样的利益?这样的问题也许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很幼稚,但却是大众的疑惑。我个人认为,CIO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更通俗地告诉别人“你是卖什么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两部电影改变了我的人生:一部是《英雄本色》,一部是《黑客帝国》”,金波坐在他的办公桌前说,“前者让我明白了人生;后者让我成为了黑客。”这个有着黝黑肤色的男人,把手平放在桌上仍不自觉地保持着敲击键盘的手型。他穿着淡蓝色衬衫,黑色西裤,戴着卡西欧电子表。  相似文献   

16.
张克强 《Internet》2014,(10):88-92
孟岩、朱海艳在《程序员》在2006年第9期发表了《敏捷开发的本质——自组织团队》”。(以下简称此文为“文1”),文中Mishkin说道:“我觉得敏捷方法中最重要的三种实践是测试驱动开发、迭代式开发和自组织团队。”  相似文献   

17.
价值传递     
今年,我一共写了6期封面故事,感触最多的是《温州故事》。8月,央视2套《对话》节目来到温州,内容是联想与当地中小企业关于信息化的“对话”。我当时心里一动:“马上就轮到我写封面报道了,温州中小企业信息化这个话题能不能拿出来说一说?”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总编他很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在《网络与信息》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论人类第三次革命》,那篇文章实际上酝酿了很久,是很多年遐想的“小结”。在那篇文章中,我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划为“体力革命时期”,而将信息革命划为“脑力革命时期”;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人类对自身改造的革命称为第三次革命。在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说:“当人类试图改变‘造物主’的意图或‘原旨’的时候,人类就真的面临发展的关键时刻了。在顶峰之后,有可能是另一个更高的顶峰,当然,也有可能是悬崖峭壁。当人类真的对自身动手的时候,当人类充当‘上帝’的时候,所有的‘规律’就真的开始混乱了。”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说“顶峰”和“悬崖峭壁”,怎么理解?怎么解释?真的很危险?还有人追问,第三次革命以后是什么?有没有第四次革命?人类对自身的体力和脑力的改造进行到最后,还会演化出什么来?还能做什么?即,你说的顶峰后面的顶峰是什么?是对“灵魂”动手么?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普遍受欢迎,无论是政府、媒体,还是大企业,都少不了经济学家一席之地。经济学在工商管理教育大纲中也是必修课,没有人说管理人才不需懂点经济学。然而,在这类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诸多课程中,经济学的实用程度低,其实不重要。我想谈的是经济学的“大杂烩”性状,以及工商管理者对这大杂烩的取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叶,信息论、控制论、系 统论等标新立异的新理论相继问世,有力地“晃动”着传统的科学框架。克劳德·香农是一位美国数学工程师,作为信息论的创始人,人们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通信技术与工程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为计算机与远程通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们尊崇香农为信息论及数字通信时代的奠基之父。确实,他对人类的贡献超过了一般的诺贝尔获奖者。回顾20世纪的信息革命风暴,经他阐明的信息概念、连同“比特”这个单位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今天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词汇。家庭背景克劳德·香农(Claude Elw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