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楠  毛媛媛  张颖  兰林 《江苏水利》2023,(2):19-21+33
河湖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河湖空间管控是保障河湖功能发挥和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在梳理江苏省骨干河湖名录的基础上,依据河湖功能定位和特点,提出江苏省骨干河湖空间管控总体思路和布局,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理、保护、管护等管控要求,为开展河湖空间管控规划编制提供思路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整体上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是未来国家空间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方向。河湖水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是国土空间的主动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河湖空间在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布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文章总结了江苏省河湖空间管控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生态文明时代河湖空间管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强化河湖空间管控的目标和思路,明确河湖空间范围划定应当确立河湖管理范围线和河湖规划保留线的法定地位、河湖空间管控应当按功能分区并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并对进一步推进河湖空间管控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着力建设美丽幸福太湖,通过开展太湖流域片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研究及保障工作,深入系统调研典型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工作现状和主要问题,从确定生态保护对象、合理拟定保护目标、强化调度管理、做好监测预警、落实管控责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流量管控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不同河湖的水文情势、生态保护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调控能力千差万别,给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科学有序推进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已成为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全面分析我国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形势与挑战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新时期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变,提出新时期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总体思路,从摸清流域水资源"家底"、明确河湖生态保护要求、科学确定生态流量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管控措施、明确生态流量管控责任、完善生态流量管控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对策措施,为全面、科学、系统推进我国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平度市统筹整合多方资源,从责任体系、基础工作、管理保护、空间管控、河湖管控及河湖文化等方面组织开展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申报和创建工作,致力打造“水清岸美、河畅坡绿、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河湖。文章以平度市秦皇河为例,阐述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取得的成效,总结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经验,为后续开展新一轮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涡河水资源和开发利用状况出发,针对生态流量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涡河水量调度规则、常规调度方法、河道外用水管控要求、应急调度预案等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管理措施,有助于安徽省落实水利部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管控工作部署,为涡河的生态健康助力。  相似文献   

7.
河湖水域岸线是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严格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对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甘肃省高度重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将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作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重要部署。基于甘肃省河湖水域岸线实际情况,梳理总结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面临的体制、确权划界、管护机制、巡查执法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甘肃省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制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是河湖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明确的任务要求。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实地调研等手段,对河湖划界范围定义、实施主体、工作要求及与其他划界的关系进行了介绍。结合长江流域河湖划界工作实际,对各地河湖划界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完善法规与标准、加强河湖划界管理、研究划定保护范围、强化河湖空间管控等对策建议,可为各地河湖划界和河湖管理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编制了水利专项规划,基本厘清了水利空间含义与范围,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空间问题,并在“三区三线”划定中协调整改。河湖是水利空间的主要组成及重要规划对象,编制规划形成的认识和策略为河湖空间管控提供了借鉴。结合江苏省在河湖管理领域的实践,建议从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协调管控、完善管控策略的顶层设计、划分空间尺度和细分管控内容、完善河湖空间适宜度的评价方法、探索高效智能化的管理手段5个方面提升河湖空间治理能效。  相似文献   

10.
韩全林 《江苏水利》2021,(z1):23-26,32
"十三五"期间,全省河湖管理系统科学构建河湖管理保护顶层设计,稳步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从严落实河湖空间管控措施,系统推动生态河湖建设,"一江两湖"整治、河湖空间管控、水域生态复苏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河湖管理工作,认真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部署了2021年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河湖采砂管理存在的人力投入大、无序采砂行为“看不到”“逮不着”、执法难、智能化程度低等难点,面向河湖采砂管理中的船只管理、行为识别、采砂量管理、网络传输等需求,开展了采砂船行为识别、采砂量实时监测、复杂水域网络传输、智慧管控等采砂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并研发了河湖采砂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采砂过程智能化管控。成果在江西省鄱阳湖区和赣江部分河段得到较好应用,成效显著,为河湖采砂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加强河湖生态流量管理,提高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能力和水平,是水利部2021年提出的重点工作。东莞市作为国家生态流量保障方案试点城市,在石马河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监管与保障责任主体,制定生态流量管控目标,提出调度管控要求,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取得较好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治理和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生态环境质量,以示范区上海片区为例,分析了河湖水系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提出系统治理的思维和流域治理的思路,统筹陆上、滨水、河湖及信息系统4个空间的治理与管控,通过雨污水源头治理与管控、清洁小流域与河湖生态修复、清洁水源与管网互联互通、防汛安全与水动力提升、智慧水务一体化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14.
刘琦  何沛洋  李昭辉  张瑞 《海河水利》2023,(2):31-33+62
近几年北京城市河湖管理处管辖水域内水草疯长,对首都核心区及中心城区的防洪、供水、水景观及通航带来了影响。为科学管控水草,利用2a时间掌握了管辖水域内各河道水草的种类与生长周期,并根据各条河流水深特性,制定了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一河一策、常态管理的管控原则,日常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初步构建了城市河湖水草管控体系,以提升河湖水域内水草覆盖度,维护城市河湖水域生态平衡,有效利用水草对水体的净化作用,同时防止水草泛滥引发的系列问题产生,在城市河湖水草管控方面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建设美丽幸福示范河湖,费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孟庄河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目前孟庄河责任体系完善、制度体系健全、管理保护规范、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河湖管护成效明显、河湖文化内涵丰富,孟庄河已经完成美丽幸福示范河湖的创建,为基层探索创建美丽河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加强湖泊巡查、健全巡查机制、加强科学监测、建设管控站网、提高管控能力是湖泊管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对江苏省管湖泊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提出解决措施方法,介绍了各部分设计思路及功能实现,为国内河湖库水利工程的管理能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河湖内都有不同的功能管控职能,形成了多条功能管控线在河湖空间范围内叠加的现象.文章分析各行业主管部门划定的功能保护线在河湖内多重叠加的现状,研究空间重叠性对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的影响,并从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维护管理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尤其是河湖污染问题,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将会影响国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对河湖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同时,提出在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观念,针对河湖污染问题进行全面治理,创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管控体系,明确各方面内容与要求,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项目梳理总结了江苏省河湖的总体情况,剖析了江苏省河湖功能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融合协同理论、两维图论、空间分析理论以及聚类分析理论,提出河湖分区分类方案;结合不同类型河湖功能对空间的需求,提出基于河湖功能的空间划定技术——基于分区分类的全域空间河湖功能空间融合划定方法,并应用到典型河湖空间管控中,最后提出适应于未来发展的空...  相似文献   

20.
河湖生态安全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在系统分析我国河湖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建立基于人水和谐理念以构建健康优美生态水系为目标的河湖生态安全保障思路框架体系,重点从河湖水域空间管控、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河湖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提出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的河湖生态安全保障对策措施,旨在为新时代河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