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掉线 《餐饮世界》2023,(3):56-59
<正>从《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面世至今已有十一年,此间各类美食纪录片层出不穷,在越来越“卷”的环境中,在越来越挤的赛道上,内容创作者该如何标新立异,“舌尖”系列导演陈晓卿用一部《风味人间》给出了答案。与国内的众多其他美食纪录片不同,《风味人间》系列首次对海外美食进行了介绍,对食物背后的科学原理进行了展示。片中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美食与人的故事,再配上每一帧画面都可用来做屏保的电影级画质,在继承了“舌尖”系列精华的同时,将美食纪录片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是广为人知的"好吃嘴"。继《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大获成功,2018年10月28日,陈晓卿导演携新作《风味人间》归来,甫一上线,好评如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3分。作为一枚对食物饱含深情的吃货,他本人似乎更热衷川菜,聊起川菜时毫不吝惜赞美之辞。陈晓卿是川菜的拥趸,他不仅在微博上随手推荐好吃又不贵的川菜,还让川菜在纪录片里华丽登场。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麻辣香肠、烟熏腊肉、乐山嫩豆花、四川泡菜一一呈现,再加上四川方言的浸泡,直叫人一边擦口水、一边惹乡愁。  相似文献   

3.
<正>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陈晓卿说:“食物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里找到共同的认知,是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增强交流、消弭误解最便捷的方式。”中国美食及其身后逾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让国人与外宾在大快朵颐之余感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国人的生存智慧和汉语的诗学意境,进而建构热爱生活、崇敬自然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四川美食纪录片立足于川蜀地域文化,用冷峻、客观的视听语言反映真实的川菜饮食特征。纵观二十余部(集)四川美食纪录片,观众真实沉浸的“介入”体验、美食符号呈现与文化表达并重、“精致化视听”的语言描摹、四川本土地域文化的延展传播是其创作的表征。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四川美食纪录片必须立足“社交化”的多媒介推广、采取“体验真实”的创作方式、倡导“健康饮食”的文化理念,唯有这样才能寻求到商业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平衡点,进而呈现出与其他美食纪录片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童星燕  李欣忆 《川菜》2014,(2):26-28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热,成为年度话题。这“诱发”了一场全民美食热潮,片中的人文情怀就最被人津津乐道。2013年年末,这部纪录片继续“前行”,为国人展示更多的美食情怀,不如一同窥探舌尖2的精髓,提前探究那些美食。  相似文献   

6.
千寻 《中国烹饪》2009,(7):122-122
美食天堂(美国纪录片)这是一部翔实介绍纽约曼哈顿著名法式餐厅LeCirque的纪录片。LeCirque通常被翻译为“马戏团”。  相似文献   

7.
中国具有优秀的美食文化,各地的美食在世代人的传承下因浸润着丰厚的文化而源远流长.通过研究当今热门美食类纪录片的发展情况及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传播效果,举例探讨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早餐中国》、《老广的味道》,浅析在受众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市场中美食类纪录片的吸睛点与特征.提出当今热门美食类纪录片选材...  相似文献   

8.
今年五月中旬,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国内外的观众们玩了一场“吃货总动员”,纪录片播出的时间段虽然已是深夜,无数喜欢美食的人们仍然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欲大增,口水连连。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点燃。纪录片播出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9.
《中国烹饪》2012,(8):7-7
前些天参加了一个关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研讨会。也许是片子刚刚播出不久,“吃货臣效应”正猛,与会的各路专家们谈得最多的,不是片子的拍摄手法,不是构思的优劣成败,而是片子播出后带来的种种美食潮——  相似文献   

10.
掉线 《餐饮世界》2023,(5):60-63
<正>《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后,大家习惯了以一种严肃有趣的姿势看美食,美食也成为一门不可亵渎的学问。尽管一众美食纪录片在拍摄、剪辑、地域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但对美食的体现上基本高度统一,色味俱佳、芳香四溢、垂涎三尺依旧是创作者想为观众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奇食记》制作组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一部号称“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味”的国内首部“反美食”纪录片诞生了。  相似文献   

11.
掉线 《餐饮世界》2023,(2):64-67
<正>2016年夏天,旗帜传媒总经理王海龙和纪录片导演陈英杰在路边摊闲聊时提出想拍摄烧烤题材的美食纪录片,这让陈英杰眼前一亮。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面世,中国的美食纪录片井喷般涌现,从地方小吃到庙堂佳肴几乎所有的美食都被拍了个遍,而“烧烤”这个几乎所有人都吃过的食物却无人问津。烧烤是很容易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美食,烧烤摊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每个人的共同记忆,是这代人生活的共同主题,王海龙相信大部分观众对这个主题是很有感触的,做纪录片容易产生共鸣。终于,经过摄制组近两年的努力,《人生一串第一季》于2018年6月20日正式上线。  相似文献   

12.
曹林 《饮食科学》2012,(8):24-24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些天风头正劲,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相似文献   

13.
有人称他“何教授”、“何专家”。但更有老饕送他一个“美食奇人”的雅号。奇,就奇在他敢于闯进了一个他人未进入的美食王国。 当我登门采访他时,他又正在自己的花园里观察新培育的菌类。他今年虽已67岁了,满头鹤发,但身材魁梧,精力充沛。自从他由广东河源市防疫站退休多年后依然没有止步,在他的菌类美食王国中继续探索着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在他的客厅、卧室、书房柜窗里,我惊奇地发现一朵朵栗褐色的蘑菇,油亮油亮得很美丽。我说这“模型”是多好的装饰。他笑了,用那一口梅州家乡话说:这是  相似文献   

14.
"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热议,各种地方美食火了、淘宝上的地方特产也都署上了"舌尖"字样。它为什么能红遍大江南北,并开拓出了纪录片的商业疆土,观众说"它让我隔着屏幕也闻到了香气",专家说"它强调了普通人的情感表达"。美食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请读者们跟随小编的脚步走遍全国各个城市,一起去瞧一瞧舌尖上的地方美食。  相似文献   

15.
“田基美食”是这几年兴起的.广州、香港、澳门报纸都作过报道.香港翡翠电视台还派出摄制组拍摄了专题电视片,向海外广为介绍,举世皆知.地道的“田基美食”,在广东三水市的珍奇美食酒肆.在那里,你可见到“广东人什么都敢吃”的勇气.何谓“田基美食”?读过《桃花源记》都知道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语.阡陌即纵横交错,联系东南西北的田间小路,广东人称之为“田基”,又泛指广大田野.三水农田,腹地广阔,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品工业》2014,(6):77-77
央视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正在热播,在这炎炎夏日里,美食不仅起到了开胃之功效,甚至在网友的热议声中,舌尖上的安全又一次备受关注。5月15日,国务院会议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标志着我国社会大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获得了更进一步的保障,同时,全国众多省市也陆续发布了关于食品安全的多项规定。  相似文献   

17.
《美食与美酒》2014,(2):164-164
深圳,又称“鹏城”。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又处于粤菜美食的地缘和人文环境中。因此造就了深圳美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不仅是岭南地区美食发展的活力之都。更是粤菜与其他菜系融合发展的创新之地。2013年12月22日至23日在深圳欢乐海岸广场举办的“卡萨帝创艺厨房中国行”活动.就向人们展现了美味“鸱城”“粤”食“悦”香的深圳味道。  相似文献   

18.
网上趣闻     
美食佳话“美食丑行” 北京的文化圈里流传着一些关于漫画家丁聪与出版家范用的美食佳话,说他们如何“臭味相投”,既是“书香佳偶”,又是“狗肉朋友”。 相传50年代,丁聪那时已经养成了把工资交“家长”(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家长”就是他的爱妻)的好习惯,可每次发了工资,总要先叫上范用出去大吃一顿再上交。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叫点肉,叫点米饭,可他们两个吃得争先恐后,钱不知道谁出得多,但饭和肉谁都不愿少吃一口。朋友们问及此事,他们两人无不以此“攻击”对方,说对方没出息,钱出得少。朋友们都看笑话,只当是两…  相似文献   

19.
茉莉 《中国烹饪》2013,(12):119-11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展示了顺德乡村乡宴的壮观情景,片中的欧阳广业以及他所制作的均安蒸猪因此名声大振。制作蒸猪成为了欧阳师傅的一个表演项目,他经常会被邀请到各地,现场制作展示这独特的风味美食。上至广州的星级酒店,下至乡村菜馆,也纷纷将蒸猪加入到菜单里,可谓是“一猪成名”,食客皆欢喜。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的热播,又一轮美食热开始了。对于爱美食的人来说,纪录片提供了一个了解更多美食和食材的渠道,让他们可以足不出户探寻各地美食。至于片中播出的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美味,只有品尝过后才能评价。彼之蜜糖,吾之砒霜。美食真的是件很私人的事情,因此有众口难调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