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信息技术课被国家列入必修课教学计划,并占有一定重要位置,因本学科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性质,其教学方法应也与其它学科有所不同.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加强新概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性出发,从而提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具体对策,以有效的解决新概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完成,探究式学习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找到学生探究动机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离不开信息的整合,探究式学习关系到国家教育大计,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团队研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的一种探索,是融团队管理理念、现代教育思想于教学实践过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能力开发、素质培养的一种互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精神,提升科研能力、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不断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需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创造力,使他们能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本文围绕实施创新教育,阐述了教师如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技术谦的专业教师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对教师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得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当今信息社会的两大特点是:知识量的递增速度越来越快和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具备终身学习和接受各种教育的能力,自主教育能力是学生未来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动力机制,有意识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使之转变为有自主性、能动性、有责任感的职中学生,为社会相应行业输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自主教育是弘扬、培养受教育者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俱全的教育.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自主教育的实现是靠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及受教育者自身的价值引导与自主实践的统一、整合、升华,使教育对象的个性得到激发和弘扬,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依靠自身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自主教育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强调了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努力开发学生IQ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的AQ,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基础教学领域后,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中无不体现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育工作者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把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搞好数学课程改革,必须把高职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结合起来,制定原则,探索思路,勇于实践,使教师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和开放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新,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发现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科学地创造性地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思想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五个方面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教学中,能构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可以逐步形成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运用OBE教育理念,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范下,改革传统冶金工程生产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从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更好地保证了冶金工程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开展多媒体环境教学是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法的一次革新.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意识,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懂得常用课件的开发和制作技巧,通过大力应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具有现代化人的人格、意识、知识、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多品种、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的需求.但目前,多媒体的运用肖未完善,需要不断探索.因此,必须坚持使用原则,把握运用方法,注重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实践课是中职学校非常重要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现行的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仍然沿用班级授课,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这一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亟需改革.计算机实践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中职学校对传统教学方式改革的需求,在培养职业能力方面具有特殊功效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工合作完成计算机实践项目的能力,为今后进入一线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学校教育与学生培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中职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尽早让学生形成职业意识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能够与今后的就业形成无缝链接,迅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合作探究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