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不仅代表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且还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生活舞台的城市街道变得拥挤、吵杂和危险等问题。城市街道是由人自身活动所创造,并反作用于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步行作为人们使用街道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本文以城市步行空间上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城市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哥本哈根连续步行空间的持续变化,进而总结好的城市步行空间序列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城市活力的关系,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市步行商业空间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念雄 《规划师》1998,14(3):70-78
城市步行商业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和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步行活动和商业活动的统一体,事实上,商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其本质上具有步行化的特征。步行空间设施的建立,目的在于协调人车关系,通过空间划分和分配,保障步行者的权利,使商业活动顺利进行。步行商业空间(设施)形式多样,19世纪以前,城市广场和街道是主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也是步行商业活动空间。随着交通工具现代化,汽车大量出现,侵占了街道和广场,人在这里的活动日益受到汽车威胁,活动范围日渐缩小,因此,现代步行商业空间迅速发展。步…  相似文献   

3.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城市步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已成为当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共识。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区(外滩-人民广场地区)为例,通过对地区内主要街道、公共空间环境特征与步行活动特征的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主要存在步行空间联系割裂、空间分配不均衡、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中心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需求最大、对外联系最多的区域,其应首先保障市民步行活动,以提供空间、减少阻隔、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4.
<正>纽约利用多种措施改善城市街道空间环境,进行积极的城市活力复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街道空间,城市街道是我们户外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更是承载了我们的城市历史和文化。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如何协调原有的步行空间与机动车交通空间之间的矛盾,如何创造舒适、富有生机和人情味的步行空间环境,提高城市  相似文献   

5.
方家  刘珺  王德  于长明 《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本文将“如何通过街道规划设计,营建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视角,抽取了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中与“如何规划设计步行友好的城市开放空间?”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相关导则编制的逻辑将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和重组。针对中国通过改善街道步行环境建设高品质城市的诉求以及相关导则中缺少对使用者需求关注的现状,提出了将需求调查纳入规划规定环节、从环境特征角度出发进行街道分类与定位、关注地域特征与集约性生态设施的环境营造方法以及提升步行道功能多样性和空间相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重要公共空间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城市街道数量庞大,一视同仁地提升街道品质固然理想,但却并不一定是资源最佳的配置方式。因此,如何从人本主义视角挖掘高频步行街道并对其进行品质匹配度评价成为链接街道品质研究与更新实践的重要论题。然而,当前街道分级机制主要基于机动车行驶属性,而步行空间品质研究侧重客观环境设施,街道自下而上的人群使用频率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脱离人群使用频率的高品质建成环境是低效的,脱离了高品质建成环境的高频率人群使用是失能的,只有环境供给和人群使用需求双向平衡才能达到高效高质高能。因此,反思自上而下的静态道路分级体系,从城市群体行动规律、空间规律及移动规律三个维度自下而上地构建城市日常步行高频步行街道的筛选机制,并结合现有品质量化研究,提出人(使用)-事(设施)-场(环境)三位一体的PEP街道匹配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深圳市为例,基于多源大数据对全域约17万街道进行实时高频步行街道筛选及PEP定量测度及匹配度评价。结果表明:深圳全域街道呈现出匹配度极不均衡的情况;在约17万街道中,高频步行街道约1万条,其中环境及设施较好的仅1.53%,而环境及设施水平都呈...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设计中步行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活动的主体是人,城市的设施及空间环境应体现对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关爱,舒适的城市步行环境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组织的方式,在于充分研究掌握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行为活动方式和规律,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创造舒适、优美、人性化的城市步行环境.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日常活动机会与其健康水平息 息相关。街道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对 其活动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为明晰老年人日常 活动的街道环境影响因子,提高活动出行质量, 从可行能力视角切入,将老年人日常感知的活动 机会作为因变量,街道可步行性(街道连通性、 街廓尺度、步行安全性)、生活性(设施密度及 丰富度、设施可达性)以及美学性(街道绿化、 界面连续性)三个维度特征数据作为自变量,运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街道环境要素对活 动能力水平的作用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不同维度街道环境要素对不同类型活动能力差 异显著,对比街道美学性环境要素,街道可步行 性、生活性要素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能力的主导方 面。其中,在步行性维度,停车方式对活动能力 至关重要,整合度次之;在生活性维度,商业设 施可达性对活动能力的影响十分关键,设施种类次之,此外设施数量与休闲和医疗设施可达性对 活动能力的作用效应也不容忽视。据此,为提高老年人活动水平,选取两个典型案例提出针对性 的街道环境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湿热地区夏季空气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强烈,人们在此种气候条件下的室外步行商业街区活动可能会造成身体不适,甚至是中暑。因此,高品质的室外热环境既对于步行商业街区在吸引人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活力。通过对南宁市典型步行商业街区夏季室外热环境变量进行测试,从而得出热环境与周围材质和建筑类型有关,遮阳形式是决定人在步行通道空间中是否感到舒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地上轨道在提升出行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架下方街道空间的利用问题。街道空间的步行品质,不仅取决于周边的用地性质和商业设施,也与街道本身的设计有着重要关联。尤其对于城市中的老年人和儿童来说,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规划者和设计者关注。本文选取北京市13号地铁高架沿线的四道口路和交大东路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实地踏勘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考察街道空间对于不同市民群体的可步行性。研究考察街道沿线的土地利用性质、绿化和市政设施等,并对交通断面的人流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交通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建设的滞后,历史滨水街区逐渐失去活力是当今国内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土地利用和包括街道网络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会对人们的步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1-3],由于历史悠久的滨水街区形态往往更加复杂,其可达性和步行活动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4]。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上海虹口港区的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引入可步行度和街道商业服务设施密度等环境变量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AD300指标可以解释虹口港地区真实的行人流量分布情况,而通过增加步行连续性、整合部分道路,以及打造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可以适当解决可达性不足造成的街道活力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12.
功能主义城市倡导的机动车交通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居民的步行行为边缘化。倡导人本街道设计、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本文通过分析人本视角下伦敦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理念,归纳伦敦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步行区特征,解读伦敦可步行性街道空间营造经验:修建和管理步行性街道、步行规划设计和步行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并从交通发展观念、步行街道管理和步行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步行街道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规划师》2015,(9)
研究采取宏观的城市路网形态分析和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3个轨道交通站地区的环境宜步行性进行测评,探寻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相比宏观的城市形态因素,微观的城市设计因素对于步行感知的影响更大;便捷性是站区宜步行环境评价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受街区路网形态的影响,还与街道空间品质相关;步行环境的总体评价来自于不同层面的步行环境感知的叠加与重组,部分环境要素更是起到主导作用;步行者的社会属性也会影响其对于步行环境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通勤步行空间是大多数青年公寓租住群体工作日的必经之处,营造满足心理需求的通勤步行空间环境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以大连市青年公寓通勤步行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选取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空间、街道步行空间、相邻住区四个空间环境要素,筛选出17项促进心理健康的空间环境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因子权重,构建通勤步行空间环境评价模型,对研究对象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促进开放空间复合、提升街道步行体验、优化相邻住区环境四个促进心理健康的通勤步行空间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步行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什刹海街道地区的空间步行环境为例,构建基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识别性的原则,以通畅度、有效宽度、遮荫率、平整度、步行道密度、可识别度为评价指标的步行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权值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再将评分结果输入SP...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空间权利平等性不断强化与弱势群体空间被挤压的背景下,针对视障人群的步行安全问题,选取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邯郸市丛台区为例,基于文献、条例与实地调研构建视障人群的街道空间步行安全性影响因素体系,包括环境噪音、规律要素、街道尺度、空间绕阻与导向设施五类。以视障群体的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确定权重。最后根据权重排序,围绕规律要素、导向设施与空间绕阻等显著影响因素,对邯郸市丛台区街道空间提出安全性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视障人群步行安全性的街道空间优化设计与针对性整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空间改变对于市民健康来说是一个挑战,城市设计可以通过干预城市空间环境来影响市民的体力活动,从而影响其健康水平。本文以"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健康机制"为切入点,根据多学科的文献归纳,从要素和构成角度对健康城市设计进行了系统综述。首先分析了健康城市设计影响体力活动的要素,包括街道连通性、目的地可达性、可步行性、空间舒适性、安全性;其次从街道、开放空间和邻里社区三个层面探讨了健康城市设计的构成;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健康城市设计的启示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骨架连接城市各空间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过去城市更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高密度、快速化、车行优先等特点,导致了街道公共空间被挤占,步行活动受到排挤,导致步行价值的流失。文章在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更新演变历程,结合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分析,借鉴具体案例总结出步行价值再生导向下的街道空间更新对策,使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高密度的城市旧城区,缓解人车冲突和构建可步行化的公共空间备受关注。本文基于对步行化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试图构建人车共享的街道公共空间,提升街道步行体验,缝合建筑与街道的割裂,回归街道为人服务的本质。试图将道路不同使用者融合到一起,对城市旧城区街道进行共享改造。最后提出了不同人车共享模式下的城市街道共享改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