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园林》2015,(9)
<正>三区合并对古城水路旅游整合规划的意义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12年9月,苏州古城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三区合并成立姑苏区,同时,江苏省政府批复同意建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古城保护区。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苏州古城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古城区连片保护、统筹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三区合并"的实施,提升苏州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增强古城旅游服务功能,古城大旅游概念也将逐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苏州古城的传统街巷空间和古城整体空间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特点,提出应在苏州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注意保留和发扬传统的空间构成手法,从根本上更好地保护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3.
空间碎片化是伴随着城市发展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并由于要素更替的复杂性在古城区显现得更为突出。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从"物质-精神-社会"的维度上对古城区碎片化全貌进行认知,再用解构的手法寻求空间碎片化的层次与关联,发现苏州古城区历史空间形态呈现一定的破碎,其风貌彰显和人居生活也正遭受着异变,碎片化中隐含着古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风险。认为尊重差异和需求,使古城保护融入当代生活,是苏州古城保护面临空间碎片化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莹  张霖 《规划师》2003,19(6):36-39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街坊改造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延续,也可以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交通微循环对缓解古城交通问题有很强的适用性.为实现对古城区交通微循环运行效果的评价和问题的识别,以苏州古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苏州古城区交通微循环系统的供给现状和功能定位,基于AHP—模糊理论,从交通和生活两个维度搭建古城区交通微循环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苏州古城区4个区块综合评价得到:对于交通运行,3个区域评价等级均为...  相似文献   

6.
陆烨 《建筑与文化》2020,(7):179-181
现今中国城市建设提倡完善慢速交通体系,以改善交通拥堵、丰富居民出行体验,彰显城市活力。文章以福州市为例,探讨传统街巷与慢行系统的结合方式,通过利用古城区内留存的大量传统街巷,形成富有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慢行核;分析不同传统街巷类型,由点及面,打造古城区传统慢行核。具体措施为:历史街区及风貌区内传统街巷形成慢行网络游览核心点;转变为干道的传统街巷形成线状慢行廊道串合各区域;居民区内的传统街巷成面状交织成网。  相似文献   

7.
该文结合乾州古城区位环境、军事、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分析了湖南省乾州古城的选址布局、城市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及其建筑的类型和建构特色等,对研究湘西地区地域建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其环绕古城区的护城河,更是苏州古城历史的见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不断加快,古城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多年来,苏州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沿古城护城河进行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建设,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环城绿带是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6年制订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建设环城绿带的目标,也是1996年制订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城市绿地布局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平遥古城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以别样的风采展现着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中,古城内居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不断有居民搬离古城。古城居民需要快速适应旅游经济,并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本文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不同人群视角下的古城分别进行建模分析,结合北方传统民居特性和实地调研成果,对古城内所有街巷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古城街巷式商业空间进行分类。本文研究对平遥古城居民自组织的商业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州拥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古城区内的传统建筑更是其2500多年文化积淀的鲜活载体。丰富的人文典故让人流连,优美的造型和朴素的色彩则忠实地体现了苏州人优雅而质朴的处世态度。文章通过对苏州古城内的传统建筑进行多角度的观察,简要地分析了苏州人的建筑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1.
城市街巷格局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历史文脉的物质遗存。从世界遗产视野看,在城市遗产及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历史文化名城或受到现代城市化强烈冲击的古都城市中的传统街巷格局及其遗产价值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太原古城为例,在研究其"丁"字型街巷格局的发展与演变,并与国内外古都街巷格局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古都名城街巷格局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翁萌 《山西建筑》2010,36(23):30-31
对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区立面形象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有关城市商业街区的特点和街景改造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造城市商业街街景的三个手法,指出在旧城更新、城市需要新的面貌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城市商业街区的街景改造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在城市范围内,尤其是在人气聚集、商业繁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的老城区核心商圈,商业空间的拓展与土地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老城区地下商业街的开发和利用是拓展老城区商业发展空间、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防标准的有效途径,因而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盐城市老城区建军路地下商业街为例,对其项目概况、建筑设计、人防设计、商业策划及施工组织进行了阐述分析,明确了地下商业街在老城区立体化开发中的意义;同时,总结了老城区地下商业街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国内其他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古城保护更新建设行为,更多的是一般层面上的环境整治与建造物修复,仅仅从表层赋予了片区环境新气象。在居住建筑方面仅仅是给予旧建筑的基本功能的维持与外观的美化。在新世纪人类居住生活和生产方式是节约型的可持续的,体现在交通行为方式的选择、生活生产能源的使用方式的选择,城市的发展方向面向的应该是迈向生态文明。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对苏州古城居住街区改造以及古建筑进化的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卢波 《南方建筑》2013,(4):91-95
传统院落住宅是苏州传统居住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长久以来,由于人们对苏州传统民居认知的惯性,导致这类住宅未能获得独立的研究地位,其空间形态所蕴含的相应类型特征未能被人充分地解读,这对当下挖掘传统空间形态用于古城保护和新城建设的苏州来说,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基于此,本文采用形态类型的相关方法,通过同类合并的基本原则,试图对苏州传统院落住宅空间形态特质进行初步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当下的异化现象,提请更多的专业人士更深入地研究苏州居住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朱珊珊 《山西建筑》2013,(35):30-31
对六安市红街在开发建设之后出现的问题现状利弊进行了分析,探讨和研究了城市中心老商业街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既保持自身特色,又能结合人本身对商业街的感受和体验要求,使商业街区在运营过程中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六安市未来商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桐芳巷”到“新天地”——谈苏州历史街区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雨村 《规划师》2003,19(6):20-23
苏州“桐芳巷”所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是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则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二者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功与失误并存。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已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问题,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时空等诸多因素。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苏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必须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全面保护,更新利用;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有机生长理论为视角,以蒲城为例,对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的功能秩序、空间秩序特色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街巷系统的功能融合、城市设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关中小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系统规划的策略,创造功能复合的街巷、形成基因健康生长的"街巷网状系统"、尊重历史和文脉,从而达到对延续关中小城市传统风貌、缝合社会生活网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