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王禹 《城市住宅》2022,29(3):156-158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群主导产业群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融合发展也进入从"功能导向"向"人本导向"的根本性转变.产城融合正从"产-城-人"的初级模式向"人-城-产"的高级阶段转化.产业园区作为城市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分析总结产业园...  相似文献   

3.
以开发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为背景,基于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和城镇发展基础,从产业经济布局与城镇规划融合、信息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新区建设融合等三方面,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人集聚发展,将开发区向综合型城市功能区转型。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为样本,针对以往控规层次规划应对产业园区转型的不足,首先检讨传统产业园区规划在应对产城融合方面的不适应性,指出重产轻城、轻人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基于对产、城、人关系的再认识、再梳理,总结提炼产业园区规划在功能布局、用地结构等方面的编制技术方法、标准通则与经验数据,以促进园区规划落实职住平衡、功能优化、配套完善等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5.
6.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转型发展时期开发区“产城融合”提出的背景,并解读了“产城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导向、功能融合、结构匹配.认为“产城融合”是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结构特征,才能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结合规划实践,提出认清地区发展阶段、寻求区域合作发展、优化结构完善设施、培育中心提升活力等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7.
邹鹏  宋丹然  张媛 《中外建筑》2022,(11):71-77
十多年来,国内关于产城融合的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大多学者并没有考虑其研究的对象是否已经存在法定上位规划指导,或者是否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空间形态。以已有法定上位规划指导的松滋城东工业园为例,在坚持规划既定的用地布局和路网格局的前提下,以产城融合的最新理念对园区空间肌理进行细部优化,提出职住分而不离,园区重产但不限于产,企业重工但不限于工的产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园区服务功能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林高科园区为例,结合产城融合理念,针对小林交通区位优越、生态基底较好、水乡韵味十足的特点,以及生产与生活空间割裂、生活生产服务配套不足、生态人文资源有待挖掘等问题,提出了三大规划策略:转型提升产业方向,深化生产服务功能;导入生活配套服务,促进产城功能融合;综合利用生态空间,提升园区环境品质.从而打造产城融合的示...  相似文献   

9.
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晨宇  袁媛 《工业建筑》2011,41(7):54-57,91
产业集聚区是实现产业资本要素汇聚、产业高度集中的物质空间载体,其发展应与城市整体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融合。以河南省平舆县产业集聚区为例,从相关规划基础、技术支持以及制度保障等层面对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落实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城郊型开发区产城融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空间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产城关系演变中的土地价值损失的形成及弥补过程,提出产城冲突下价值损失的构成、影响因素及扩大机制。随后,围绕价值损失的补偿方式指出了产城融合的三条路径,并对现实中各类路径的应用给出了宏观及微观解释——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不同类型产业的产出效率及其就业人群需求差异是路径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本文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即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减少产城融合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再分配所需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产城景融合发展为导向,重庆尝试开展乡村地区的相关规划探索。一是进行了全域的城乡融合发展单元分类,明确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工作重点地域;二是尝试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之中,重点发挥交通对产、城、景三要素融合的促进作用。基于现有探索,后续需要在区县和镇乡两级进一步做好实施性的规划工作,并针对乡村地区重要资源地,积极引入直达铁路、高等级公路等重要交通设施,以进一步加快产城景要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传统产业园的弊端日益显现。在产城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地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提倡新型产业园建设,促进用地的混合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在此背景下,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传统产业园的现状问题,结合国内外对新型产业园空间模式的研究、对成功案例的经验借鉴,总结出我国新型产业园未来空间发展趋势。并以四川省达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园为例,结合各类企业对空间的需求,对上述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诠释数字创新交融的五大组团模式:复合总部、科技围院、智慧厂房、独栋聚落和众创服务。彰显土地集约利用的工业上楼模式,融入总体城市景观的立体场景模式,顺应园区地形的智慧共享社区模式和公园化园区中的人性尺度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开发区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有的模式已经难以带动开发区的发展提升,企业和员工对开发区的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开始由生产环境向"生活环境"延伸。基于此,研究以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为视角,宏观层面关注城市与园区的融合,中观层面关注园区生产与生活的融合,微观层面关注人与环境的融合,并结合荆州开发区案例,提出了开发区与城市融合的一体化构架,探讨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功能完善、转型升级、动态规划实施路径,最后提出配套政策完善建议,为开发区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产业布局规划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的不适应性,首先从产业布局影响要素、产业与城市关系、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等方面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指出“重产轻城”的规划思路是不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继而以“产城互促”为指导思想,提出产业布局规划在产业对象重组、产业空间指向、产城融合关系、规划协同等方面的方法转型;最后以深圳为案例,在实践中对上述思路与方法予以细化落实.  相似文献   

15.
李磊 《室内设计》2014,(6):89-94
本文对产城融合这一规划理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产城融合的控规编制要围绕中心结构、用地结构、布局结构和交通结构,实现道路交通、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就业分布以及强度分区的五位一体。  相似文献   

16.
产城融合规划与发展策略是近年来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重点领域。既有的产城融合规划多注重于多元混合功能空间的打造,缺乏对于各片区间产业联系及空间关联的关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无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产业联系及其空间关联的视角对产城融合的规划策略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以产业一体化来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的新思路,并以西宁南川片区整合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过程中,适时把握价值链空间形态的演变趋势,建构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对产与城之间的各类生产要素进行有机串联是推动产城融合的有效策略。在价值链的空间关联模型引导下,价值链各个环节在空间上得以有机衔接,在不同片区间建立经济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片区间的有序流动,实现各个片区之间的分工与统筹,以产业一体化带动产城空间一体化,并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推进的基本战略。研究基于产城分离的矛盾及对其根源的透视,指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要经历"产城分离—各自为政—边缘融合—产城融合"等阶段路径,进一步提出转型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九大规划策略,即定位契合、功能复合、空间缝合、产业聚合、规划协合、结构耦合、人文融合、设施调合和用地混合,并结合中泰(崇左)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验证了所构建的发展路径与规划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基于人本主义视角,探讨产城融合的内涵和规划策略。在内涵认识上,从产城关系、产城规模、发展阶段和职住特征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合理的产城融合建议;在规划策略上,基于对产城融合内涵的理解,结合案例提出功能融合、服务植入和空间融合三大策略。研究指出,人本主义是城市规划一以贯之的根本理念,产城融合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9.
“产城融合”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从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四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了“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北流市工业园区为例,综合分析其在空间、交通、设施和生态建设的现状,判断其适应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北流市工业园区提出其发展模式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20.
对西安航天基地产业布局和规划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析,运用生态环保、TOD交通引导等规划理念,探讨了产城互融、产业新城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了产城互融的规划对策,以缓解产业发展与新城建设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