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户请问:“为什么我们的网络在安装了防火墙、防病毒产品却仍然受到病毒与黑客的攻击?!”道理很简单,原因在于人们对网络全面安全问题关注仍然不够。 研究表明,近来流行且愈演愈烈的的“黑客加病毒”构成的混合威胁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为它可以绕开防火墙,而防病毒软件却不能防黑客,最终一旦遭受混合威胁的攻击,防火墙与防病毒工具就将成为摆设。此外,大部分企业即使安装了防病毒软件,也只是针对网络客户端的病毒防范,而对企业经  相似文献   

2.
李玮 《微电脑世界》2003,(18):83-88
近来,持续爆发的几起病毒事件,几乎无人幸免,从而将网络安全再次推到潮起浪尖上,唤起人们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也让人们意识到网络安全原来如此危机四伏。作为办公用户来说,他们也许并不关心网络采用了什么防火墙、服务器安装了什么网络防毒产品、出差在外与总部信息交流是否需要通过VPN等等,但他们一定关心自己的工作环境是否无忧、轻松与安全。单这一点,就不是个容易实现的理想。因为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安全技术。目前,病毒与黑客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病毒不再是单纯的病毒、黑客亦不再是单纯的黑客,两者开始狼狈为奸,竭尽使出最毒辣伎俩,搞垮网络。面对如此严峻的安全威胁,加之用户不断扩充的新应用,过去较为传统的防火墙、VPN以及个人防毒产品已不足以应对。好在,安全是IT界产品与技术推陈出新最迅速的一个领域,在病毒与黑客魔力不断膨胀的今天,反黑势力也在不断扩张。两股势力正在网络中发动着“魔”与“道”的正反较量。到底孰胜孰败?现在还难见分晓。不过,为了使企业业务正常运行,用户办公更为轻松、方便,“道”演化出来的新兴技术还是可圈可点的。事实上,安全领域中的任一技术比起传统IT技术都称得上是新兴技术,而且每一种分支技术都在日新月异地改进着,更有一些技术,在发生着突破性的蜕变。比如增强  相似文献   

3.
不好的“预言”终于应验了,“中国黑客”病毒新变种“中国黑客Ⅱ”(Worm.ChineseHacker-2)病毒,经过改装,挟带“新型武器”重返用户网络,欲再掀波澜。  相似文献   

4.
《电脑迷》2006,(18)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魔鬼波”(Backdoor/Mocbot.b)病毒愈演愈烈,这个被称为“2006年第一波攻击”的高危病毒已经让很多用户深受其害。“魔鬼波”病毒是一个具有木马性质的蠕虫病毒,用户电脑一旦中招,不仅会被黑客完全控制电脑,窃取用户的重要信息,同时也会成为黑客的傀儡机器  相似文献   

5.
上海创源计算机信息安全有限公司于11月22日推出具有反病毒、防黑客双引擎保护功能的“安全之星1 e”。该产品融病毒防火墙与个人防火墙于一体,是针对个人用户安全风险推出的第四代杀毒产品。“安全之星1 e”可以提供实时的病毒监测,查、杀病毒多达4万余种,可以提供网络监控,当有黑客企图攻击会立刻报警,同时阻止黑客的侵入。它还能自动记录攻击发起人的 IP 地址,攻击开始时间及攻击包数据。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安装防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代码的防毒方式显然已经无法保障企业的安全了。危害严重的“Nimda”、伪装巧妙的“求职信”以及不断出现的黑客入侵等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企业用户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7.
病毒早知道     
热门病毒: 中国黑客(worm.runouce):蠕虫病毒,警惕程度:★★★★★ 7月的病毒明星应属“中国黑客”病毒,它于6月6日被首次发现,虽然还只是一个初级版本,但这里仍然提醒大家:更完善、破坏性更大的新版中国黑客病毒可能会在我们的疏忽下再次登陆。  相似文献   

8.
“灰鸽子后门”变种DEJ Backdoor.Win32.Gpj9eon2007.dej 警惕程度 后门病毒通过网络传播依赖系统.Windows NT,2000/XP/2003 该病毒会驻留系统后台,偷窃用户的隐私信息。它还可以让黑客远程控制用户的电脑,给我们的电脑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9.
新的管理政策好比防毒救火队 通常网络系统越复杂,安全防御越困难。Nimda这种只需15分钟就可以瘫痪全球网络的黑客病毒出现以后,网管面临的难题已经从“如何不让病毒入侵企业网络”变为“如何有效控制并缩小灾害损失”。任职于某电子公司信息部门的一位用户有感而发:“现在的黑客型病毒简直就是‘从天而降’。它好象有秘密通道似的,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你的系统。往往是清除了A区,B区又出现感染症状,无法一一根除。”其实许多网管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处理病毒,但是病毒却象是头虱一样,老是清不掉。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安全》2006,(9):59-59
一、政府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问题随着全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网络也面临着越来越明显的安全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逐渐演变为“攻击 病毒”的混合威胁,危害极大,黑客不仅仅只是攻击用户网络,更危险的是伴随攻击而进行传播的病毒,一旦爆发出来将产生更大的危害。遍布全国各省市县的政  相似文献   

11.
李莉莉 《软件》2000,(5):33-37
黑客是网上不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经为我们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用户如何才能有效地防范网络黑客?本文介绍了两种有效的“正规”方法:动态的“入侵检测技术”和静态的“防火墙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个人电脑》2006,12(1):224-224
12月15日.方正安全推出最新的单机版防毒软件“钛金版2006防病毒+防间谍软件”。该产品运用了入侵防护TFUPrevent技术.使用户在抵御新病毒的时候获得额外的附加保护,并有效阻止黑客,网络钓鱼强其它在线欺诈的攻击。并提供自动,永久的保护防止各种类型的病毒、间谍较件的入侵;据悉.方正安全公司将为广大支持方正熊猫产品的用户提供免费试用的机会.相关活动将会在网上不断展开。  相似文献   

13.
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大门,浏览器是否安全对于用户而言意义非凡。"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安全的浏览器,就像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的黑客与木马。"卡巴斯基实验室研究分析团队负责人Sergey Novikov如是说。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黑客与病毒技术的不断提高,程序漏洞在所难免,没有一个程序开发者敢说自己的产品是不存在安全漏洞,一旦黑客利用漏洞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全球网络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万马齐喑而言,2001年,中国的网络产品市场可谓是在一个暖冬中度过,而其中,作为网络安全产品的重中之重,防火墙产品更名副其实成为这个冬天里燃烧的一把火焰。 先是一系列沸沸扬扬的黑客大战和病毒事件把防火墙市场推向了一个高潮,两日内700多家网站被黑的“五一”中美黑客信息大战,7、8月份的以“病毒+黑客”为特征的新型病毒“红色代码”、“尼姆达”、  相似文献   

15.
近期,病毒有了一个新的趋势:即病毒黑客化或者说黑客病毒化。从趋势全球监测到的病毒以及趋势用户最新上报的病毒分析,特洛伊木马借助邮件传播的病毒绝对数量增长迅速,在新增病毒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而且,特洛依木马型病毒屡次受黑客利用的事件也越来越多,窃取使用者网络帐号、密码资料,甚至将使用者的资料通过 Inernet,传送给特定或随机的 email 帐号或公布在网站上,成为极具威胁性的黑客攻击工具。这类病毒的特点是:1.传播速度快;借助蠕虫病毒的特长,可以象“爱虫”这类病毒一样在几  相似文献   

16.
敲响互联网使用的安全警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总是有一部分人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现在,僵尸网络的威胁无疑不容小觑:电脑的主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电脑已经被感染以致成为肉鸡。黑客可以利用它们散播垃圾邮件并发出DOS攻击,那如何安全使用网络并远离各种恶意攻击呢?遗憾的是,原先他们使用黑帽子技术诱骗用户进入僵尸网络,而现在这一技术也升级以至于很多安全产品都无法将其侦测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玮 《微电脑世界》2001,(21):91-93
安全产品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但有了安全产品,不等于用户可以高枕无忧地应用网络,产品是没有生命的,需要人来管理与维护,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病毒和黑客可谓无孔不入,时时伺机进攻。这就更要求对安全产品及时升级,不断完善,对网络系统实的检测,不断补漏。通常,在一个企业中,对安全技术了如指掌的人员不多(甚至没有),大多技术人员停留在对安全产品的一般使用上,如果安全系统出现故障或者黑客攻击引发网络瘫痪,他们将束手无策。怎么办?安全服务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18.
《微电脑世界》2012,(11):102
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大门,浏览器是否安全对于用户而言意义非凡。"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安全的浏览器,就像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的黑客与木马。"卡巴斯基实验室研究分析团队负责人Sergey Novikov如是说。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黑客与病毒技术的不断提高,程序漏洞在所难免,没有一个程序开发者敢说自己的产品是不存在安全漏洞,一旦黑客利用漏洞进行攻击,后果将不堪设想。目前我们常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越来越深入到了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当中,尤其是当3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投入使用,正式宣告着全民手机上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各种活动,因此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然而网络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种种危害,而其中最为危险的便是那些潜伏在网络中的黑客,通过编译病毒和木马攻击广大网络用户,盗取用户的信息账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因为现在的手机在软硬件条件上还不够成熟,对于新出现的那些专门针对手机的病毒木马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因此也已经日益成为了黑客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如何保护手机的信息安全,防范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便是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电脑爱好者》2012,(22):62
作为进入互联网的大门,浏览器是否安全对于用户而言意义非凡。"世界上不存在百分百安全的浏览器,就像我们不可能消灭所有的黑客与木马。"卡巴斯基实验室研究分析团队负责人Sergey Novikov如是说。网络环境的日新月异,黑客与病毒技术的不断提高,程序漏洞在所难免,没有一个程序开发者敢说自己的产品不存在安全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