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单位,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上大多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但是由卜种种原因,物理隔离的方式正在受着严峻的挑战。采用内外网隔离的手段,单位人员在访问内部局域网时,如果想获取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就必须使用另一台PC。有些用户已经开始抱怨企业无法承担一个人使用两台电脑的成本再加上  相似文献   

2.
物理隔离和网闸的技术原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隔离技术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安全技术,它在需求高安全性的部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拓扑学的观点分析了物理隔离技术在OSI七层协议模型中所处的角色,阐述了网络隔离的几种形式以及物理隔离在网络隔离中的地位。在物理隔离技术中,数据的转发是隔离技术关键。在分析了传统数据转发模型的缺陷的基础上,建立了物理隔离中的数据安全转发模型,对物理隔离的数据转发的安全措施进行了理论研究,并建立了内网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3.
物理隔离是某些重要网络或信息系统为保护自身免受攻击而采取的手段,然而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已使得单纯的物理隔离不能保证内网信息的安全,如何保证物理隔离网络的信息安全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防火墙、入侵监测等已有网络防护技术的不足以及物理隔离网络的失泄密途径进行了分析,针对物理隔离网络的攻击手段进行研究,并通过一种摆渡攻击来验证物理隔离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4.
物理隔离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和信息安全手段已经在电子政务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首先阐述了物理隔绝的定义和在电子政务中采用物理隔离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终端级、集线器级、网络级三类物理隔离技术的原理。  相似文献   

5.
针对“网震”和“斯诺登”事件物理隔离存在边界安全被突破的事实,其能否起到真正安全隔离作用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介绍了物理隔离的三个实现技术及其2个演化进程并对每一个进程做个安全性分析,指出了目前物理隔离存在的安全问题,给出了建立新型物理隔离边界安全防护的建议是建立全局文件交换管理体系、统一文件交换格式、建立物理电磁泄漏发射防护要求、防内存泄漏等,进而提出基于单向导入技术和量子密码技术物理隔离新的组网方式并分析了适用场景,提出了安全隔离和信息交换系统应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指出新兴密码技术对物理隔离是一个终结挑战。希望文章的研究结果能对网络边界安全防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积极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理隔离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它的更新是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技术的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介绍了物理隔离技术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技术研究和实际产品设计经验,重点介绍基于第四代物理隔离技术-GAP技术的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的实现原理和设计方案,最后分析和总结了该系统的改进之处和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物理隔离网闸数据交换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物理隔离技术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安全技术,它在需要高安全性的部门和公司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了物理隔离设备中使用的若干种数据交换技术,并在比较分析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适合于大容量数据交换的场合的快速的数据交换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物理隔离系统的安全文件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其中的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文件传输作为网络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的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网络安全信息交换技术,在采用该技术的安全隔离交换系统SGAP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安全的文件传输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物理隔离技术,大大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基于SGAP系统的文件传输系统将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建设,其中的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文件传输作为网络中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它的安全性问题更为突出.该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物理隔离的网络安全信息交换技术,在采用该技术的安全隔离交换系统SGAP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安全的文件传输系统.该系统基于先进的物理隔离技术,大大提高了文件传输的安全性.基于SGAP系统的文件传输系统将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这里所说的物理隔离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之间的物理隔离,是从网络的物理层上将网络断开,所以物理隔离也可以称之为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是目前最好的网络安全技术,消除了基于网络和基于协议的安全威胁,但网络隔离技术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组建了自己的局域网,并与Internet网相连,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容易遭到计算机病毒的攻击。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网络更安全呢?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将内、外网络物理隔离。下面将对内、外网络物理隔离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嵌入式逻辑隔离器的设计 信息安全逻辑隔离(logical isolator)的定义为公共网络和专网在物理上有连接,但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其在逻辑上是没有连接的。即在物理概念上是“一个网”,而在逻辑概念上是“两个网”。逻辑隔离器的安全功能是保证被隔离的计算机资源不能被访问,只能进行隔离器内外的原始应用数据交换。  相似文献   

13.
物理隔离作为一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因为其能够比较有效地防范来自外界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安全对物理隔离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浅析陕西省气象局双网隔离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网隔离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安全防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单位对信息的安全需求。在保证气象网络内部信息不外泄的前提下,我省实现双网隔离,对完成网间数据的安全交换有首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无线AP技术达到网络隔离的效果,为没有条件增加部署一套有线网络而实现双网隔离的单位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15.
方炜炜 《微型电脑应用》2007,23(8):56-57,64
物理隔离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物理隔离技术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其原理和方法,并分析了物理隔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涉密网希望访问互联网信息,这种需求和呼声越来越高,但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要求和挑战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现在,利用中网物理隔离网闸(X-gap),可以实现涉密网和互联网的物理隔离.并且涉密网可以向互联网实时发起服务请求,但互联网无法访问涉密网。本文探讨物理隔离网闸在涉密网中的应用。一、概述 传统的网络安全是通过限制边界来执行安全政策完成的。内网和外网、专  相似文献   

17.
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是一种利用预先植入的软硬件在物理隔离网络内部与外部之间建立隐蔽信道的方式。它打破了该网络提供的隔离手段,严重威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网络对抗不同,物理隔离网络对抗通过自行建立的隐蔽信道与外界进行通信,而不是利用公共通信网与外界进行通信。本文从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起源入手,简要地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相关背景。通过与传统网络对抗技术的对比分析,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工作原理,突出了隐蔽植入和隐蔽通信是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两大特点。根据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实施步骤,提出了一种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分为侦察跟踪、武器构建、隐蔽植入、行为执行、隐蔽通信、命令与控制、目标达成等七个阶段,这为发现和分析新出现的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提供了借鉴作用。结合当今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分析,分别介绍了电磁、声、光、热等隐蔽信道在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隐蔽性和传输性能是隐蔽信道急需解决的问题。参考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特点,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安全标准、物理隔离网络检测防护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等当前针对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防范措施。基于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极其检测防护面临的诸多问题,介绍了两者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隔离部件的检测中常常会遇到送检产品分类不确的问题:逻辑隔离按物理隔离送检;不符合逻辑隔离的按逻辑隔离送检等.检验部门往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解释.还因此发生过争议。为此公安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技术支持部将送检产品的有关要求.背景作了一些解释,希望厂商和读者在送检之前能对检测要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物理隔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敏  费耀平 《计算机工程》2004,30(4):104-106
物理隔离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物理隔离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具体技术的工作过程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物理隔离技术的功能及安全性,分析了物理隔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敏感信息泄漏事件频繁发生,不同安全级网络之间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现有隔离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文章提出一种单向安全隔离与交换机制,克服了单向物理隔离条件下信息交换不可靠问题,并且对潜在的隐蔽通道进行严格控制,协调了不同安全级网络之间隔离与信息交换之间的矛盾。该机制具备物理级安全隔离,信息可靠传输,易于扩展等优点,可应用于多级安全网络隔离与信息交换场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