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形式逻辑是一种抽象的逻辑证明工具,密码协议的形式逻辑证明技术日趋得到重视,人们采用形式逻辑分析方法发现了许多协议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它的实用性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本文对目前较为常用的形式逻辑分析方法——BAN逻辑的形式化分析理论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军网身份鉴别协议进行了BAN逻辑描述,并对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证明。结果为协议能正确传递鉴别双方的信任关系,协议设计上不存在冗余步骤。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称密钥密码体制的军网身份鉴别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安全强度高,密钥采用集中管理方式,身份鉴别协议简洁,鉴别步骤少,密码处理量小,效率高,适合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身份鉴别。本文从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结构、密钥数据库和密码模块的设计、增强用户端安全性的措施等方面对军网域内身份鉴别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结合各个部分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论述了增强系统安全性所采取的措施。军网身份鉴别系统满足了军网应用系统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3.
MS-CHAP鉴别协议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软质询-握手鉴别协议(MS-CHAP)通常被嵌入到其他协议中,通过"三次握手"对参与通信的实体进行身份鉴别.利用一种基于攻击者协议验证方法对MS-CHAP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形式化分析,发现该协议存在使攻击者无需破解口令即可通过身份鉴别的安全漏洞,并给出了相应的攻击剧本.研究表明MS-CHAP协议存在致命安全缺陷,不能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传统有色Petri网方法在安全协议分析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有色Petri网模型的分析方法。给出改进型的基于有色Petri网的模型构造方法及协议分析的具体步骤,利用此法对具体的Helsinki协议进行建模和分析。实验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有色Petri网安全协议向自动化分析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针对常用智能卡身份鉴别方案所存在的不能有效实现双向认证的缺点,通过使用 USBKey,结合PKI技术和动态口令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USBKey的双向身份鉴别方案,并分析了该方案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802.16-2005修正案中安全认证方面的不足,通过引入基于身份(Identity-Based)的公钥密码体制,提出了一个基于身份802.16(W iMAX)网络安全认证结构。详细描述了从初步建立系统参数,动态的共享密钥的生成,到4-way握手的相互身份认证协议的过程以及weil paring的实现。通过比较,说明了该协议在安全性方面相对于目前的无线网络安全协议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一种改进的基于智能卡的身份鉴别方案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智能卡的远程认证方案,通过随机数和时间戳,保证了身份认证过程中身份认证请求信息的随机性和有效性。并且可有效地防止密码猜测攻击、重放攻击、内部攻击,较可靠地实现了用户的身份认证问题,并且运算量、存储量都很小,和以前的方案具有相同的通信成本。另外,即使系统的密钥被泄露以后,用户的个人密码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身份与位置分离网络中接入协议的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可证明的三元认证接入协议,实现了所有通信实体(终端、接入交换路由器和认证服务器)的双向认证,有效地防止了未授权终端的接入,防止了伪造的认证服务器和非法的接入交换路由器.通过对Ballare-Rogaway模型的扩展和性能分析可知,该协议基于BR扩展模型是可证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Java服务端网页在IBM WebSphere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的相关原理和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方式的用户身份鉴别策略,改进了以往在对用户身份鉴别时需要自己输入密码的方式。整个处理流程遵循J2EE规范,并贯穿了Web应用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在存储过程中完成认证,这种方法对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低成本RFID系统常用的基于Hash运算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类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和不足,给出设计低成本RFID认证协议满足安全需求的思路,提出了一种轻量级的RFID双向认证协议,运用BAN逻辑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对该协议的安全性进行证明。结果显示,该认证协议能满足RFID应用中面临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追踪性的安全需求,可抵制跟踪、标签假冒、重放等攻击,弥补已有基于Hash运算的认证协议中存在的安全缺陷,更适合低成本RFID系统对应用安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逻辑化方法是当前分析密码协议安全性的重要方法。文章通过运用一种新的认证逻辑系统,分析3G认证与密钥分发协议的安全性,并针对协议的安全漏洞,提出了改进的认证与密钥分发协议方案,解决用户的身份泄露和MS对VLR的认证问题,增强了网络安全性。最后,对改进的协议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改进的3 G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3G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AKA)过程和特点,指出了存在的缺陷,并就已有的几种改进协议方案进行比较,指出了其优劣之处。通过对各个方案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AKA改进方案,涵盖了几种改进方案中的优点,并弥补了其中的一些缺陷。最后对该协议的特点和实现开销及效率做出了分析,证明了该协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一种改进的TETRA系统鉴权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TETRA(terrestrial trunked radio)系统的新的鉴权协议,协议将鉴权算法的运行实体设为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而不是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当无法保证VLR和HLR之间的通信安全时,所提出的协议仍然可以有效避免产生对已知明文攻击的开放性,同时有利于满足将来网间漫游和认证算法自主性的需要,对于提高实际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规模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提出一个安全双向认证协议.利用伪随机数生成器计算资源要求低的特性,使协议适用于存储空间小和计算能力不足的低成本标签环境中,采用平面直线斜率计算方法实现认证双方共享一对密钥,将认证的时间复杂度降低到O(1),引入时间戳来抵抗重放攻击,认证结束后进行身份更新防范标签位置追踪.形式化证明显示,该协议实现了标签与读写器的双向认证.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同类型主流协议相比,该协议认证效率提高了9%.  相似文献   

16.
用户认证协议(User Authentication Protocol,UAP)可以确保访问用户的合法性与传感器节点感知信息的接入安全,是保障无线传感网(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应用安全的一项重要机制。现有用户认证协议(Fan协议)存在各种安全缺陷,易遭受多种网络安全攻击,尤其是无法有效抵御节点妥协攻击、口令猜测攻击、内部特权攻击等,也不支持用户的匿名性,无法保障用户的隐私。针对这些安全挑战,提出了一种分层无线传感网的匿名双因素用户认证协议(Anonymous Two-factor User Authentication Protocol,AT-UAP),该协议在注册阶段以哈希隐藏方式传输口令,提高了口令传输的安全性;增大网关节点秘密参数与用户的相关性,实现了秘密参数的唯一性;在认证阶段,增大会话密钥与系统时间和用户的关联性,实现会话密钥的唯一性和动态性;引入口令更新机制,用户可以在不联系簇头节点的情况下,自由更新口令,保障了口令的新鲜性。逻辑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与Fan协议相比,AT-UAP协议在仅增加少量计算开销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防御节点妥协攻击、口令猜测攻击和内部特权攻击,而且实现了用户匿名性;与Nam协议、He-Kumar协议、以及Mir协议相比,AT-UAP协议采用了哈希函数、级联操作和异或操作等轻量级安全操作,减少了传感器节点计算开销,优化了传感器节点向网关节点的注册流程,综合性能优于上面提到的三种用户认证协议。因此,AT-UAP协议不但适用于资源受限的传感器节点,而且显著提高了无线传感网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移动通信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可是,移动设备计算能力较低,难于进行大量的复杂密码运算,采用哈希函数代替数字签名进行身份认证,能有效地降低通信中移动端的计算量.在全面分析了可用于移动通信中的MAP协议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可相互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MAKAP,新协议在计算复杂度、实现成本和通信开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采用形式化分析的SVO逻辑方法分析,新协议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无需后端数据库的RFID认证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使用后端数据库模式的无线射频识别(RFID)安全协议存在的缺点,基于通用可组合
安全模型,设计了一个轻量级不需要后端数据库的RFID认证协议,该协议实现了匿名、不可
追踪和双向认证. 因该协议的实现仅使用伪随机函数原语,所以具有较高的效率. 通用可组
合安全性保证了该协议在任意的和未知的多方环境中运行时仍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