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规划及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亮  王炜  邓卫  梁睿中 《规划师》2004,20(10):53-55
目前,我国城市换乘枢纽建设的问题有停车泊位不足、公交站点设置混乱及用地分配不合理等。城市内外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应实现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无缝连接,公共客运换乘枢纽规划的关键是减少换乘步行距离、减少地面交通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2.
山东美术馆     
李立 《城市建筑》2014,(25):80-87
山东美术馆选址于济南市东部的山东文博中心用地内,这里已建成的博物馆、档案馆均坐北朝南,各自为政的布局方式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对于美术馆梯形的建设用地,如果仍旧在南向组织入口会非常局促,并且增加对南侧经十路的交通压力。经过分析,我们对用地划分进行了优化: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现状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将美术馆的主入口西向设置,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在区域内创建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与之相适应,区域交通组织也作出调整,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博物馆广场地下空间联系东、西地块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3.
山东美术馆     
山东美术馆选址于济南市东部的山东文博中心用地内,这里已建成的博物馆、档案馆均坐北朝南,各自为政的布局方式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对于美术馆梯形的建设用地,如果仍旧在南向组织入口会非常局促,并且增加对南侧经十路的交通压力.经过分析,我们对用地划分进行了优化: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现状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将美术馆的主入口西向设置,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在区域内创建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与之相适应,区域交通组织也作出调整,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博物馆广场地下空间联系东、西地块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交通组织规划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公园周边交通设施的综合供给能力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同交通方式的构成、交通组织方法及需求管理强度。通过基于交通分离的原则进行奥运交通组织与管理 ,从机动车交通、停车及停车换乘、交通集散、公交及公交换乘、应急系统、需求管理七个方面科学地调整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 ,以求保证各种交通承载行为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7,(4)
城市轨道交通效率主要体现在宏观线网规划和微观换乘节点设计两个层面。而经过良好设计的节点换乘空间有助于提升运转效率。通过梳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多种换乘方式和空间模式,基于提升利用效率和使用者体验感受的目标,对站内换乘、通道换乘等基础的换乘方式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对站外换乘这种较为特殊的换乘方式如何利用城市空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街区制开放型社区不仅可以增加社区邻里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为城市主要道路缓解交通压力,提高道路通勤率,但也会给社区带来停车、安全和噪声等问题。本次研究选取长沙市6个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建设街区制开放型社区的可行性,探讨合理的街区式住区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7.
既要增加车位供给,又要调节停车需求 建设部原副部长 宋春华 城市停车设施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停车设施供给不足,挤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小区居民活动空间停车,影响了交通通行,制约了城市环境品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城市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突出,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方便群众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顾曦 《建筑与环境》2007,1(2):31-3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枢纽,并以此为契机对换乘枢纽进行地上、地下的空间立体开发,对推动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服务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轨道交通衔接换乘枢纽的交通衔接方式、平面布局原则、空间立体开发的功能组织等进行了论述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结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14号线罗湖北站的建设实践,从城市、交通和建筑功能设计的视角,探讨复杂客流换乘组织、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可持续功能布局与人性化出行需求等相互之间的高效融合方式,为类似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是一种交通换乘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交通方式,铁路客运与市内客运交通方式的衔接为该系统主要的换乘行为,此外,城市客运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也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但在我国多数的城市中,主要是由道路公共交通来承担客流的集散,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城市铁路客运枢纽和道路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具体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treet pattern, road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physical attributes on the share of bicycle trips in a community area. Using the 2011 census data and the road infrastructure data of Calgary city, the study finds that different street pattern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icycle usage and thu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mmunities for promoting active transport. Also, increases in the percentage of green space (agricultural and park areas) and semi-detached houses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bicycle use, whereas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and/or size (area) of road intersection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icycle use relative to other modes of transport.  相似文献   

12.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2):115-132
While recent urban planning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the management of growth into developed areas, the research community has not examined the impacts of these development patterns on urban goods movement.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growth strategies has multipl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benefits but also raises the demand for intra-urban goods movement, potentially increasing conflicts between modes of travel and worsening air quality. Because urban goods movement is critical for economic vitalit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mart growth and goods movement is necessa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polic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six focus groups to identify gaps in the state of knowledge and suggest important future research topics in five sub-areas of smart growth related to goods movement: (1) access, parking, and loading zones; (2) road channelization and bicycle and pedestrian facilities; (3) land use; (4) logistics; and (5) network system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
时俊霞 《中外建筑》2010,(11):104-105
本文从规划布局、道路交通及停车设计,建筑造型设计,户型设计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常州青枫公馆住宅小区的设计理念,探讨了健康、和谐的住区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扬  田丽娟 《山西建筑》2008,34(1):45-46
从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的关系出发,调查了苏州古城区停车系统的有关资料,分析了苏州古城区停车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解决苏州古城区停车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停车场配建原则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出行机动化水平的不平衡发展为背景以配建停车设施与城市机动化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特性为基础.提出了停车场配建标准要以当地机动化发展水平为背景不同地区在城市机动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何兆阳 《城市规划》2018,(3):118-127
在街道营造和交通方式转型的背景下,一维道路等级体系正在向多维道路分类体系发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了原有体系的问题,归纳了当前分类体系的发展要点,并结合我国规划编制特点对多维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议。多维体系的核心是在分类体系的高度肯定道路空间的复合功能,突出对出行者及其变化的活动需求的关注。认为交通维度应关注各种出行方式的行与停,形成协调发展的多模式出行网络并加强对于停的关注。场所维度包含"质"与"量"两方面的问题,测度方法上应结合我国规划编制层次,分区法与界面法并举,同时增加研究内容、完善分析方法。扩展维度重点考虑道路空间的衍生功能以及未来产生的新需求,增强分类体系的衔接性与弹性。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较好公交体系的城市,借助统计分析工具,比较研究空间环境差异对交通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因素中,道路密度、车站密度、人均CBD距离,公交廊道面积占比、建成区密度、中心性程度对于公交出行比例有更强的影响力。相较于公交都市,中国城市呈现出建成区面积更大,但建成区密度更小;大容量交通长度更长,但车站密度和公交走廊面积占比更小;道路长度更长,但道路密度更小的问题。这反映了中国城市趋于蔓延扩张的事实,也反映了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布局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城市的特征,探讨建构起适合中国可持续宜居城市发展的TOD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框架。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内的城市管理能力是实现人们享受较高的城市交通方便性(城市机动性的提高),同时避免城市交通的外部性及对城市环境和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有比较明确的城市交通政策导向,面临城市快速经济发展和城市面积的扩展,与国内一些曾经希望适应小汽车发展的城市相比,上海城市交通状况和城市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此,对上海的城市交通政策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一些曾经十分有效的政策其作用正在降低,人们必须对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的顶层设计进行调整,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绿色城市交通之都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城市道路资源整合的角度,利用交通流理论、道路的服务水平以及Braess悖论,通过延误时间的变化关系,建立了小区的交通开放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的评价指标。然后通过城市小区道路布局的基本形态,分析了小区开放的可行性,研究了小区开放对当前道路交通服务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小区交通开放前后的服务水平变化,给出了不同类型的小区在不同时间段交通开放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吴正旺 《新建筑》2010,(1):113-116
城市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单位,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的城市植物群落健康的发展演替,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改善极为有利。在城市设计中宜根据植物群落对土地面积和土壤、水等的要求,正确利用城市的生境资源,保护并培育城市植物群落,以求高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内部空间、外部环境设计中应结合植物群落的生境、城市野生动物的栖息需求以及景观文化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