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双阳盆地三叠系发育一套河流-湖沼相的含煤地层,发育煤系烃源岩,构成一套有勘探价值的层系。为了研究双阳盆地三叠系煤系泥岩烃源岩特征与页岩气勘探潜力,在双阳盆地的双参1井和野外露头,采集了上三叠统的煤系泥岩、炭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的烃源岩样品,进行了暗色泥岩、碳质泥岩以及煤的有机丰度、类型、成熟度和岩石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双阳盆地三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达到中等烃源岩有机丰度水平,有机质类型主要是Ⅲ型,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岩层脆性较高,可以作为页岩气储层。总之,双阳盆地三叠系煤系烃源岩具有一定生烃潜力,而且可以成为页岩气储层,具有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
震旦纪至中三叠世四川盆地发育海相地层,共发育5套区域性烃源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都发育泥质岩烃源岩,中二叠统栖霞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则为泥质岩和碳酸盐岩2种类型的烃源岩.研究发现:陡山沱组生烃中心位于重庆涪陵地区,筇竹寺组生烃中心位于成都-自贡地区,龙马溪组以万县地区和泸州-綦江地区为主要生烃中心,栖霞组具有成都-资阳、广元-仪陇、万县3个生烃中心,吴家坪组以万县-巫山地区为主要生烃中心;同时资料显示,盆地烃源岩总体热演化成熟度较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其生烃强度主要由有机碳丰度和烃源岩厚度决定.二级层序海平面上升期有利于区域性烃源岩形成,沉积环境控制着烃源岩的岩石类型、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丰度,构造运动则影响着烃源岩发育范围和后期有机质成熟度演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量的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北塘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有机碳含量(TOC)、氯仿沥青"A"、总烃含量、S1+S2、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R0)等方面对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塘凹陷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是本区的烃源岩层段,其中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指标最好,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岩层段.烃源岩的模拟结果表明:(1)北塘凹陷的烃源岩门限深度为2 390m,门限温度为94.2℃,进入生烃门限的时间约为25~28Ma ;(2)北塘凹陷沙三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40~160℃,R0达0.9%~1.4%,正处于生油高峰期;沙一、二段的现今地层温度为100~140℃,R0达到了0.75%~1.0%左右,已进入中等成熟阶段;东营组的现今地层温度为80~100℃,R0为0.45%~0.75%,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随着吉林油田外围盆地勘探进程,逐步发现柳河盆地有很大勘探潜力。为了探究柳河盆地主力生油层位,研究以柳地1井、柳地2井岩心为对象进行了岩石热解、TOC分析、干酪根镜检、饱和烃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实验,评价了鹰嘴砬子组烃源岩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鹰嘴砬子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为Ⅰ-Ⅱ型干酪根,成熟度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饱和烃正构烷烃以低碳数为主,规则甾烷C_(27)-C_(28)-C_(29)整体呈现"L"型分布,母质来源主要为水生生物贡献,夹杂少量陆源高等植物贡献;T_s/T_m、姥鲛烷植烷比值反映沉积环境主要为弱还原环境。综合评价鹰嘴砬子组烃源岩有良好的生油气潜力,可能为柳河盆地主力生油层位,有一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莫里青断陷从始新世到现今地层的有机质演化史、生烃史、排烃史、排替压力史以及油气成藏史。结果表明,在永吉组沉积时期双阳组烃源岩成熟,开始生烃,其中双一段Ro0.7%,达到排烃门限开始排烃,孔隙以次生孔为主,盖层封闭性好,油气藏开始形成。万昌组沉积时期,双阳组烃源岩排烃与构造定型期匹配良好,油气藏大规模形成。从新近纪开始,构造活动基本停止,油气藏保存良好至今。  相似文献   

6.
在西藏阿翁错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实测剖面的基础上,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偏低,泥页岩和泥晶灰岩有机碳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0.26%和O.15%,泥页岩表现出较差烃源岩特征,泥晶灰岩则表现为中等烃源岩特征.泥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2型为主,泥晶灰岩有机质类型主要表现为Ⅱ1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不高,主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总体评价阿翁错盆地牛堡组为较差-中等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量烃源岩样品有机地球化学资料,系统研究了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主要包括烃源岩分布、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烃源岩大部分进入成熟阶段。对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认为,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湖相的还原沉积环境,其中不同地区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和还原程度有所差异,生烃母质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双重生源。Pr/Ph、甾烷/藿烷、伽马蜡烷/C_(30)藿烷、C_(35)藿烷/C_(34)藿烷等一系列生标参数的差异可将研究区烃源岩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德令哈拗陷中侏罗统广泛发育,是该区主要的烃源岩层系.野外地质调查及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以油页岩、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为主.油页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为7.95%,有机质类型属Ⅰ-Ⅱ型,为好生油岩;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交化大,但80%以上的样品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大于1%,65%样品的有机碳的质量分数达1.5%以上,有机质类型为Ⅱ-Ⅲ1型,综合评价为差-中等烃源岩;碳质泥岩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平均为10.89%,有机质类型为Ⅲ1-Ⅲ2型,综合评价为差烃源岩;煤岩最差,属非-差烃源岩.露头剖面烃源岩有机质大多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少量处于成熟阶段,推断拗陷内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高,正处于生、排烃高蜂期.烃类化合物组成及分布表明,中侏罗统属淡水沉积环境,拗陷内发育较深湖-深湖相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震资料,对西非南加蓬次盆裂陷盆地盐下Barremian阶地层的追踪解释。在井资料少的情况下,借助地震特征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特征主要为强振幅、低频、连续性好、平行或亚平行的反射特征。通过对地震相和沉积相的分析,建立了Barremian阶Melania组中下部的那套烃源岩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模式,并对南加蓬次盆Barremian阶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南加蓬次盆Barremian阶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Leopard西北部地堑区、N’komi东北部地堑区和N’komi西南部地堑区以及Leopard东部地堑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弄清虎林盆地生排烃过程,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基于前人对虎林盆地研究基础上,综合利用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及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虎林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在虎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在达到半成熟,有的甚至成熟,油气开始初次运移,在虎三段沉积后的一次构造中开始发生二次运移。因为盆地此时构造最终定型,油气聚集,形成稳定的油气藏,直至现今。  相似文献   

11.
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致密油为例,讨论了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评价标准。利用12口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70多口取样井的地化数据,将齐家地区青山口组烃源岩分为Ⅰ类和Ⅱ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残留烃和有机碳含量的关系、有机碳含量和厚度的关系,并确定有机碳含量下限、有效排烃厚度。通过生烃潜量、镜质体反射率和深度关系确定排烃门限和对应的成熟度,划分齐家地区有效烃源岩中Ⅰ类源岩有机碳含量在1.8%以上,厚度为0.9~2.8 m,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8%,Ⅱ类源岩有机碳含量在1.2%以上,厚度为0.7~1.5 m,镜质体反射率大于0.8%。研究结果显示:齐家致密油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齐家—古龙凹陷的中部和南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重建烃源岩生烃史("源")和泥质盖层排替压力演化史("盖")的方法,研究"源—盖"动态匹配关系,以确定泥质盖层封闭动态有效性。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霍尔果斯背斜霍001井泥质盖层封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霍尔果斯背斜上白垩统东沟组泥质盖层最大排替压力达到3.76 MPa,具备封盖油的能力,但"源—盖"匹配关系不理想,东沟组泥质盖层在古近系中期开始具备封盖油的能力(排替压力达到1 MPa以上),但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在白垩系末期已经开始生烃,东沟组泥质盖层只具备对下伏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组烃源岩的封盖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红旗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红旗凹陷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在早白垩世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拉陷断层的NE向箕状半地堑;在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强烈的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NW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凹陷的SE斜坡带由于控陷断层在反转作用过程中深部的逆冲滑移在浅部受阻而发生的旋转式隆升,使凹陷的规模发生明显萎缩,并在凹陷的中部形成大型NE向断层转折褶皱,构成了红旗凹陷的中部断隆带;在伊敏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表现出正断层的特征,新形成的NE向控陷断层具有左行离散型走滑的性质;在伊敏组二段上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形成反转背斜,并在凹陷中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在每一变形阶段中,红旗凹陷的构造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和认识秦南地区有重大勘探突破的陡坡带和该区的勘探潜力,利用该地区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资料、伴生原油的油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模拟,定量刻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秦南地区天然气成因和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凸起带天然气为新近系溶解气且以干气为主,陡坡带天然气为古近系凝析气且为湿气;陡坡带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碳同住素发生倒转.与之伴生原油的生物标记物表明,油气为沙三段(E2s3)和沙一段(E3s1)烃源岩共同贡献的结果.油气运移数值模拟表明:油气仅为断阶带"活跃"源岩所贡献;非烃类天然气为无机CO2幔源气;秦南凹陷为"小而肥"的富生烃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为好烃源岩,东下段(E3dL)烃源岩为中一好烃源岩;该地区油气主要为沙河街组烃源岩所贡献.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与烃源岩评价表明,秦南地区为陡坡带和西斜坡,石臼坨凸起缓坡带和辽西低凸起南末端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5.
运用Petro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进行了一维的地史、热史和生排烃模拟。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现今地温梯度较低,仅为13.2~20.6℃/km;霍玛吐背斜带(第二构造带)为两期成藏,安集海背斜、呼图壁背斜组成的第三构造带为一期成藏;研究区下白垩吐谷鲁群组已经进入生油高峰,生油高峰在20 Ma左右;生烃中心位于玛纳斯背斜和吐谷鲁背斜区域,吐谷鲁背斜烃源岩已经开始生气。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阿拉善右旗杭乌拉地区下二叠统埋汗哈迭组岩性特征、暗色泥页岩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总结了烃源岩纵向分布、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和热演化特征.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烃源岩分布层段集中,暗色泥页岩累计厚度160.1 m,占碎屑岩厚度的33.3%.有样品控制的暗色泥页岩厚度94.1 m,ω(TOC)平均为0.75%,大于0.3%的样品占93.5%.其中:ω(TOC)大于1.0%的好烃源岩厚度22.2 m,占样品控制厚度的23.6%;ω(TOC)为0.5%~1.0%的中等烃源岩厚度45.5 m,占48.3%;ω(TOC)为0.3%~0.5%的差烃源岩厚度16.5 m,占17.5%.甾烷相对含量具有明显的C27优势,族组分饱和烃含量显著高于芳烃含量,干酪根类型为Ⅱ型.Rc平均为0.77%,表明干酪根演化进入成熟阶段,最高热解温度(Tmax)分布范围为350~550℃,属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评价认为,下二叠统埋汗哈达组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以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7.
岩芯和岩屑样品的地化热解分析数据表明,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湖相烃源岩类型以Ⅰ型与Ⅱ型为主,总体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了准确认识该区烃源岩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利用岩芯地化分析资料标定测井信息,井震结合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烃源岩总有机碳横、纵向预测方法。纵向上研究采用声波电阻率模型、密度孔隙度模型及多元统计回归等多种方法计算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经对比选取适合的有机碳含量测井解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属性地质统计反演技术实现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横向精确预测,从而较好的解决了其横向预测的难题;从研究区的预测效果来看,运用这套方法,取芯段的地化分析资料证明,该方法在研究区应用效果较好,为该区的井位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乌拉嘎盆地内各地层单元的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与时代和沉积环境的系统研究与厘定,并与孙吴-嘉荫盆地其他断陷以及松辽盆地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乌拉嘎盆地中、新生代划分为3个构造层5个岩石地层单元,并对其空间展布与演化进行了恢复,填制区域地质图.乌拉嘎盆地表现为明显的3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叠合演化特点,其间由2个明显的不整合界面分隔,即上白垩统嘉荫群与下白垩统之间的不整合和上白垩统嘉荫群与新近系孙吴组之间的不整合,从而造就了乌拉嘎中、新生代盆地的3个不同性质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大陆裂谷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近纪内陆山间盆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对比分析不同侵入体热传导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Easy Ro%模型对前人报道的受岩浆侵入体影响的实测R.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的Fjeldskaar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侵入体不同初始温度及不同厚度对围岩热演化程度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岩浆侵入体的热作用范围有限,不同地质条件下,影响的范围不同.其中:侵入体初始温度越高,影响范围越大;侵入体厚度越大,影响范围(X/D值)也越大,但是一般X/D<2(X/D代表侵入体与接触面的距离和侵入体厚度的比值).侵入体热传导模型的初步应用表明,岩浆作用带来的热源对烃源岩生烃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加速烃源岩的成熟,使得生烃期提前.  相似文献   

20.
永安盆地位于华夏块体武夷山隆起南缘,是一中生代火山断陷盆地,堆积一套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文章对该岩系底部的南园组进行了详细岩相学、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永安盆地南园组火山岩具有多旋回的特征。南园组火山岩岩性主要为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熔岩,主要由晶屑、岩屑与火山尘胶结物组成。晶屑主要为石英、黑云母、斜长石。锆石U-Pb测年显示永安盆地约在155.30±0.74 Ma时开始发生裂陷、火山喷发、充填火山碎屑沉积。在143.01±0.66 Ma时火山作用趋于平静,南园组火山碎屑沉积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