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以绿豆为作用载体,研究了肠炎沙门氏菌(ATCC13076)在绿豆芽的不同发芽阶段中的内化定殖能力及消除绿豆芽中定殖的肠炎沙门氏菌的有效方法。结果表明:在绿豆发芽前期的4个不同时段(0~48 h内):吸胀期(G_1,0 h)、萌动期(G_2,12h)、发芽初期(G_3,24 h)、发芽期(G_4,48 h),分别接种10~2、10~4、10~6和10~8 CFU/mL的肠炎沙门氏菌时,其在绿豆芽中的内化定殖能力不同。接种浓度为10~2CFU/mL左右时,肠炎沙门氏菌在发芽初期(G_3)和发芽期(G_4)的内化能力较强,另外两个阶段比较微弱。接种浓度不低于10~4CFU/mL时,肠炎沙门氏菌在吸胀期(G_1)的内化能力最强。在吸胀期(G_1)接种10~8CFU/mL的菌液时,最高内化量可达2.6×10~8CFU/g。紫外照射消毒处理对内化定殖的肠炎沙门氏菌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而次氯酸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浸泡处理对内化的肠炎沙门氏菌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3.
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沙门氏菌属常见致病菌,其鞭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蛋白的抗体。实验采用直接提取法获得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并以该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鞭毛蛋白多抗,使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多抗的效价和特异性。SDS-PAGE实验结果表明,蛋白条带单一,分子量大小为57ku,说明提取的鞭毛蛋白是目标蛋白且纯度较高;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多抗的效价为1∶102400,除与猪霍乱沙门氏菌发生交叉反应外,与其他6种沙门氏菌和6种常见非沙门氏菌属的致病菌均不发生反应,说明该抗体的效价较高,特异性较好,可以用于与磁珠的偶联,为免疫磁珠的制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四重荧光定量PCR体系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方法针对沙门氏菌属特异性ompC基因、肠炎沙门氏菌sdf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STM4495和伤寒沙门氏菌STY2021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荧光定量PCR体系,进行特异性与敏感性研究。结果 28株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均扩增出ompC基因,其他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出现ompC的非特异性扩增。sdf、STM4495、STY2021的探针和引物分别特异性扩增出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而25株其他血清型沙门氏菌以及13株非沙门氏菌均未见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显示,该体系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48 pg/mL(ompC)、560 pg/mL(sdf)、530 pg/mL(STM4495)、35 pg/mL(STY2021)。结论该方法特异好、灵敏高、能够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并鉴定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以及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因食炒孵化鸭蛋引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系因鸭蛋在孵化过程中引起鼠伤寒菌大量繁殖,炒食方法虽使蛋白质凝固,但达不到杀菌温度。对这起中毒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统计,细菌培养,因子血清凝集,生化试验和病人血清凝集效价测定等证实是鸭蛋中有鼠伤寒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过氧化氢的有效杀菌浓度,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目标微生物,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过氧化氢对自来水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活性和可培养性的影响及其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较低过氧化氢浓度(0~15 mmol/L)处理可达到部分杀菌的效果,1 mol/L以上过氧化氢可完全灭菌。而15 mmol/L 过氧化氢处理导致4.08 lg(CFU/mL)鼠伤寒沙门氏菌全部进入VBNC状态。该状态的沙门氏菌形态和结构改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几乎完全被钝化,处理中产生的自由基强度在0~30 min内与VBNC发生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实时荧光PCR法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方法。方法 基于鼠伤寒沙门氏菌II型限制酶基因, 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 利用实时荧光PCR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及模拟样品的检测实验。结果 特异性探针可从25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共49株)及11株阴性对照菌株中检测出全部的1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梯度稀释菌液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PCR实验, 菌株模板浓度与Ct值呈良好线性关系, 线性系数(R2)为0.998, 扩增效率90%, 最低检测浓度300 cfu/mL。对已接种鼠伤寒沙门氏菌的4种模拟样品同时进行实时荧光PCR检测和传统方法鉴定, 两者结果一致。结论 此方法特异、灵敏、准确, 适于食品中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鼠伤寒沙门氏菌CGMCC 1.1190为试材,研究酸胁迫处理对其抗酸性的影响.方法:研究CGMCC 1.1190菌株经4种有机酸(柠檬酸、乳酸、醋酸和苹果酸)胁迫培养过程中其生长情况和形态的变化;对经4种有机酸胁迫培养至稳定期获得的耐酸性CGMCC 1.1190菌株在pH 2.5的强酸性基质中进行抗酸性分析;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研究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生物菌膜(BF)的生长特性和乙醇作用方式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形成的影响以及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与菌膜耐致死胁迫的作用。采用结晶紫染色观察鼠伤寒沙门氏菌菌膜的形成,用酶标仪测量波长570 nm处不同条件下生物菌膜的生物量,用平板菌落计数衡量乙醇适应处理对浮游菌及菌膜耐致死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可清晰观察到鼠伤寒沙门氏菌在玻璃表面形成的生物菌膜,菌膜形成的紧密网状结构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乙醇作用方式对菌膜形成有显著影响,加入不同含量的乙醇后培养48 h,乙醇对菌膜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预先培养菌24 h后加入5%的乙醇,能显著促进菌膜的生长。菌膜形成过程中,当营养条件为1/10 TSB,5%乙醇适应能增加菌体对苹果酸的耐受性,增加浮游菌对12%的乙醇及5 mg/mL苹果酸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鲍星  蔡俊鹏 《食品科技》2012,(2):304-308,312
为了有效控制香瓜片等生食水果携带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采用物理(超高压)、生物(蛭弧菌BDM01)2种方法对香瓜片上接种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消除控制并比较杀菌效果及处理后的香瓜片感官状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种方法对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均有很好的控制作用(p<0.05);蛭弧菌控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效果可维持24 h,且在9 h(宿主菌:BD=1:1)和12h(宿主菌:BD=1:10)出现明显的致病菌数目的下降,同时其感官状态在12 h内一直保持良好。超高压杀菌效果在最初非常明显,但在随后的储存实验中,致病菌数目迅速增长,且香瓜片在经过超高压作用后,其感官状态逐步下降。结果揭示,蛭弧菌BDM01可有效控制鲜切香瓜片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豆芽苹果复合饮料的加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明霞  张浩 《饮料工业》2002,5(3):46-49
将绿豆芽、黄豆芽和苹果经特殊工艺加工成复合型澄清饮料,对生产中的关键工序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确定了产品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市售豆芽菜中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残留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调查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黄豆芽和绿豆芽中残留情况。方法 2014年,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河北省10个区市在本辖区的市场销售的豆芽菜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监测项目为4-氯苯氧乙酸、吲哚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丁酯、吲哚丁酸、萘乙酸。结果在所检测的52份样品中,其中12份检出4-氯苯氧乙酸、33份检出吲哚乙酸、13份检出吲哚丁酸,其他三项均未检出。检出样品均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大残留限量(MRLs)。结论有必要持续监测和控制豆芽中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的残留,禁防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给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梁红  唐超文  曾志成  柯辉鹏 《食品科学》2007,28(10):214-218
用富含黄酮的银杏叶提取物(EGB)处理绿豆黄化幼苗,证明绿豆黄化幼苗能从溶液中吸收银杏黄酮,并引起某些营养生长方面的变化,从而改善绿豆芽菜的外观品质;银杏黄酮处理在提高绿豆芽菜黄酮含量的同时,降低其淀粉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提高。添加0.3mg/LIAA可明显地促进绿豆黄化幼苗对银杏黄酮的吸收,大幅度提高绿豆芽菜中的总黄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EGB水溶液处理绿豆黄化幼苗,生产高黄酮含量的保健芽菜是可行的。实验得出了高黄酮绿豆芽菜的生产工艺:即在25℃至30℃下,绿豆种子经清水精选后浸种12h,用含40mg/L银杏黄酮的EGB水溶液添加0.3mg/LIAA暗处理萌动种子48h,补充清水继续暗生长2~3d。  相似文献   

14.
前处理对真空冷冻干燥绿豆芽成品率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绿豆芽的前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生产过程中存在成品率低的缺点进行了重点研究,在保持成品较好的色泽、饱满度的前提下找到了提高产品成品率较佳的前处理方案,即采用5%的盐水漂烫,然后用20%的糊精溶液浸泡处理,最后用5%的乳糖和5%的食盐对物料进行复合调理。  相似文献   

15.
详细研究了绿豆芽菠萝汗浑浊型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并对杀青、风味调配、稳定剂选择、杀菌等工序进行了重点研究,得到了较合理的生产及相应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对豆芽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观察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壳聚糖有机酸盐和席夫碱、不同壳聚糖谷氨酸盐浓度以及不同浸泡时间对绿豆芽得率、组织形态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各种壳聚糖衍生物中,谷氨酸盐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绿豆芽的得率、茎长、茎粗、硬度以及维生素C和水分含量均有显著提高。试验结果表明理想绿豆芽制作条件为浓度0.05%壳聚糖谷氨酸盐,溶液浸泡8h,水中浸泡4h。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abilities of selected Salmonella enterica and 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 strains of fresh produce origin to form biofilms on polystyrene surface and to attach to alfalfa and bean sprouts. Each of the 7 S. enterica and 4 EHEC inocula (2 mL; 107 CFU/mL) was placed in 6 different broths in 24‐well polystyrene tissue culture plates at 28 °C for 1 to 7 d. Developed biofilms were quantified using the crystal violet binding assay. In a separate experiment, alfalfa and mung bean sprouts (5 g) were exposed to 25 mL inocula (107 CFU/mL) of S. enterica or EHEC at 22 °C for 2 h with shaking at 40 rpm. Contaminated sprouts were thoroughly rinsed and homogenized in 0.1% peptone water, and bacteria attached to sprouts were enumerated. Biofilm mass accumulated on polystyrene surface increased with incubation time (P < 0.05). Among the microbiological media used, LB no salt (NaCl) broth better supported biofilm development (P < 0.05). Two EHEC strains formed more biofilms than the Salmonella and other two EHEC strains (P < 0.05). However, more Salmonella cells (5.66 log CFU/g) attached to sprouts than EHEC cells (3.46 log CFU/g). Both Salmonella and EHEC attached in higher numbers to mung bean, than alfalfa, sprouts (P < 0.05).  相似文献   

18.
19.
绿豆芽是我国传统食用芽菜之一,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人体自由基的功效,营养价值丰富,深受人们喜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豆芽的营养成分被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但绿豆芽组织脆弱,含水量大,在采后的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极易出现褐变、皱缩、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其中褐变带来的影响最大.目前绿豆芽防褐变技术的研究体系尚不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