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构建了资源型城市的3E1T系统,包括能源、经济、环境和技术四个子系统。用耦合模型测算了2006-2015年攀枝花市的3E1T系统的协调度,并用灰色预测模型对该系统2016-2020年的耦合度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攀枝花市的3E1T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朝着耦合协调的方向发展,但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高;(2)攀枝花的能源子系统发展极不稳定,制约了整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3)攀枝花市的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发展较好,技术子系统的发展速度有待提升。3E1T系统耦合分析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需要能源、经济、环境和技术四个子系统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2.
区域煤炭产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耦合协调度引入煤炭产业这一微观研究领域,以山西省为例,建立煤炭产业经济-资源-环境(ER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煤炭产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构建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多维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期间,煤炭产业ERE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处于0. 3852~0. 5228的濒临失调状态,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动循环。经济、资源、环境二元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轻度失调与勉强协调之间,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间的矛盾是制约煤炭产业整体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耦合协调度应用到钢铁行业,首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TOPSIS法计算中国钢铁行业2000~2018年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然后采用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铁行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呈现平稳-上升-平稳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过渡,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能源-环境-经济构成的3E系统是衡量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指标。在总结分析传统3E系统的基础上,将能源系统细化为煤炭系统,提出了一套以煤炭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为评价子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该评价体系中,采用博弈论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降低了专家打分的主观性影响。以云模型理论为建模基础,构建了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以2014—2020年统计数据为例,借助该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自治区的3E系统协调等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从各子系统协调度来看,相比于煤炭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经济子系统较为滞后,内蒙古自治区2014—2020年3E系统整体协调度处于良好协调等级。评价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同时也为促进3E系统协调发展提出合理意见与建议,为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发展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能源、粮食作为3大重要资源,其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构建水-能源-粮食(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并利用耦合模型度量 W-E-F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将其与水-能源、水-粮食和能源-粮食系统对比分析,并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W-E-F系统2018—2027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显示:2002—2017年我国W-E-F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度平均为高水平耦合;2002—2017年W-E-F系统的耦合协调经历了过渡、基本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并在2018—2027年将保持优质协调,但能源的发展水平仍滞后于水资源与粮食,因此,需加强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是否协调是衡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标识。为科学揭示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口、土地、产业发展水平及协调关系,本文以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13个地级市为例,通过构建"人-地-业"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测算地级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分析了协调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人口系统总体呈现较高的发展程度,土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人-地-业"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地区较低;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总体处于勉强耦合或初级耦合阶段,人口、土地、产业共振性较差;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人-地-业"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城市"人-地-业"耦合协调程度较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人-地-业"濒临失调。最后,本文从培育接续产业和延伸产业链、优化人才政策和城市空间等方面提出了实现"人-地-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对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耦合协调度应用到钢铁行业,首先构建资源—环境—经济(RE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TOPSIS法计算中国钢铁行业2000-2018年资源-环境-经济系统以及各子系统的评价值,然后采用耦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对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钢铁行业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呈现平稳—上升—平稳的发展趋势,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到良好协调的过渡,耦合协调状态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8.
何剑  纪俊 《资源与产业》2012,14(4):19-24
了研究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利用2002-2008年的有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协调度计算等方法,对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面板数据模型、协调度测算的结果分别表明:这一时期,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三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但从协调度所处阶段来看,部分年份,宁夏、新疆、青海等省份处在濒临失调、基本协调的阶段,陕西、甘肃处在协调发展阶段。针对西北五省区这一时期的协调状况,提出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监督的形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有选择性的引进东部转移产业,加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建议,提升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关注矿产资源内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协调发展关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4类矿产的采选业与加工业为研究对象,分析1999-2016年河南省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探析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关系的差异和发展演变规律。通过分析,得出河南省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S”型,协调度指数由1999年的0.23上升到2016年的0.623。具体看1999-2004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低水平阶段,呈缓慢上升趋势;2005-2007年矿产资源采选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阶段,是上升最快时期,表明矿产资源产业耦合协同作用趋于一致;2008-2016年耦合协调度为维持较高水平阶段,表明矿产资源产业内部耦合协同作用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准能矿区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了地处荒漠地区的准能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的难点和难题。阐述了国能准能集团坚持“边开采边修复”原则,建立露天煤矿水土保持宏观防御、“以蓄代排”、分散径流水蚀控制、坡面水土流失生态综合防护、人工防排水系统、生物防治技术等关键技术体系,形成与生产同步推进、规范排土作业、筛选适宜性植物、科学配置植被、标准化作业、土壤熟化改良等科学规范的矿区生态建设模式,以及取得的突出成效。立足准能集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了建设矿区生态经济的国家政策导向和准能集团自身具备的优势,结合准能集团目前已经取得的生态经济建设成果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认为,准能集团通过“生态+”方式构建的丰富多元产业业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绿色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做出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11.
房琪  李绍萍 《中国矿业》2022,31(10):1-8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给我国能源供给侧、需求侧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作为重要的能源类企业,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本文运用59家上市油气企业样本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外界环境以及随机干扰等因素对样本油气企业绩效水平影响较大;(2)在各个样本油气企业之间,效率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3)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扩大研发人员规模、优化治理结构等可以显著降低油气企业在研发投入以及业务结构投入等方面的浪费。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从加速优化研发人员规模、合理调整油气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规模、积极履行环境信息披露职责、做好海外资产风险管理以及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油气企业“能源-环境-经济”绩效水平。  相似文献   

12.
煤-水协调共采对维持西部矿区生态平衡、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亟需通过揭示我国西部矿区煤-水协调共采的影响因子及其作用程度,为矿区水资源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煤-水协调共采的影响因子研究方法,按照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不同扰动程度与由此引发的其他生态互馈反应,将煤矿开发周期划分成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各阶段的影响特点。通过分析部分井工开采煤矿开发现状与煤-水共采水平,结合西部矿区特殊生态环境特点,优选影响煤-水协调共采的相关指标,判别指标间的依赖、反馈、支配关系并划分锥底元素与锥顶元素,基于尖锥网络分析法(Cone-ANP)构建分析模型,建立不同阶段下的尖锥元素集,将其用于推求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规划设计阶段含水层性质对协调共采影响作用较强;建设开采阶段采煤方法与开采工艺、塌陷土地治理率变成协调共采的主要影响因素;闭坑整治阶段老空水利用率与水质情况、废弃井巷利用率对协调共采影响程度最大。该研究成果为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协调共采综合效益的提高与开采技术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发展洁净煤技术的思路上根据中国能源多元化的具体情况选择与布局洁净煤技术,从经济-能源-环境(3E)分析的角度,应用不确定型多目标决策方案贴近度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一个综合评价洁净煤技术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出现颓势,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本文以城市转型途径中的产业转型为研究对象,借助距离协调度模型对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了定量分析。首先,总结相关文献建立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产业发展子系统与经济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系统协调度进行了计算。最后,以黄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对黄石市多个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系统协调度进行了测算,根据结果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采煤矿不可避免对矿区周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赋存的地质结构产生扰动影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有效的煤-水绿色开发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无法对煤-水协调绿色开采程度和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定量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煤-水协调绿色开采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研究,首先基于"煤矿全生命周期绿色开采"理论,将煤矿开采过程划分为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和闭坑恢复治理3个阶段,结合不同阶段煤矿绿色开采要求,以维系矿区系统稳定为基准,综合考虑地质、采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社会经济等6大系统的影响因子,构建生态脆弱区煤-水绿色开采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引入Graph Theory(图论)与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网络分析法)构建GTANP模型,利用"超矩阵"综合分析其混合权重,并将煤矿划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异4个等级。以大海则煤矿为案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评价结果基本反映该矿井的绿色开采度,为绿色矿山建设与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要求,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绿色开采技术必然将受到充分的重视,绿色开采中的部分技术可以成为产业。通过研究资源与环境协调(绿色)开采的内涵,包括煤矸石的利用和土地恢复,瓦斯的开采利用,保水开采,减沉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绿色开采技术涉及到的上覆岩层关键层理论,采动裂隙“O”形圈理论,软弱层对上覆岩体水的影响等基础理论,以及技术应用和经济原则。绿色采矿是形成绿色矿业及矿区绿色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针对“资源经济”的特点,从煤炭开采到利用的整个系统来综合考虑加以宏观调控,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煤炭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均衡发展是能源类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耦合系统理论,构建了能源企业的经济-环境-社会(EES)耦合协调发展系统框架,并分别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三重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绩效的耦合作用提出了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衡量企业三重绩效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判断依据。以中石油2007—2018年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协调发展水平,以验证耦合系统理论应用于三重绩效评价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研究发现:期间中石油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在0.6~0.8范围内平稳波动,处于中等协调等级,企业协调发展程度较好,但近年来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三重绩效之间存在相互钳制关系,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提升会使经济绩效提升,经济绩效的波动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综合绩效,因此经济绩效仍是一个企业三重绩效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8.
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均衡发展是能源类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耦合系统理论,构建了能源企业的经济-环境-社会(EES)耦合协调发展系统框架,并分别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三重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企业经济、环境、社会绩效的耦合作用提出了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衡量企业三重绩效之间协调发展程度的判断依据。以中石油2007—2018年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协调发展水平,以验证耦合系统理论应用于三重绩效评价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研究发现:期间中石油的耦合协调度基本在0.6~0.8范围内平稳波动,处于中等协调等级,企业协调发展程度较好,但近年来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三重绩效之间存在相互钳制关系,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提升会使经济绩效提升,经济绩效的波动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综合绩效,因此经济绩效仍是一个企业三重绩效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以实现矿区可持续性为目的,运用系统动力学(SD)原理,综合考虑矿区资源、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建立矿区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为进一步建立矿区资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MEECS)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做准备。  相似文献   

20.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研究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分别测算黄河流域2009—2019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发展度,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与分解,并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为0449和0.490,年均增长率为5.84%和7.1%,总体呈上升趋势,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取得一定进展,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显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水平不高,均值水平为0.55,但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2019年达到0.629,由濒临失调阶段最终转向初级协调阶段,说明二者开始实现协调发展;3)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非同步发展特征,耦合协调度均值水平表现为“下游领先、中游居中、上游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0.59、0.561和0.529;4)黄河流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二者协调度空间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其贡献率均值高达46.97%,其次是区域内差异,贡献率均值为33.54%。据此提出打造区域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探索差异化政策和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