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腐败海鲈鱼中分离得到的2 株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经16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命名为H. alvei-14;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产灵红素,命名为S. marcescens-01。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H. alvei-14与S. marcescens-01共培养后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 homoscrinc lactones,AHLs)分泌量和生物被膜产生量。结果表明:与H. alvei-14共培养能促进S. marcescens-01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这种影响可能与菌群间群体感应有关。环境条件的改变是影响细菌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较高盐浓度、pH值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微生物分泌AHLs和生物被膜形成,而限制性碳源及氮源等胁迫环境均可以刺激菌体群体感应系统,促进AHLs的释放和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腐败大菱鲆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群体感应现象的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RNA鉴定其为蜂房哈夫尼亚菌(Hafnia alvei,Ha-01)。利用检测菌株紫色杆菌CV026及根癌农杆菌A136进行平行划线检测其信号分子(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并利用平板打孔法研究其分泌AHLs动力学及不同生长阶段生物被膜产生量,同时通过添加外源信号分子研究AHLs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结果显示,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在培养过程中信号分子产生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6时达到最大值;生物被膜产生量与培养时间呈正相关,在72时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趋于稳定,且添加外源AHLs标准品能够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证实,菌株Ha-01能够产生群体感应现象且能够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从被海水污染的白砂糖中分离出一株有致病性的蜂房哈夫尼亚菌。经过系统生化鉴定,符合蜂房合夫尼亚菌,该菌经致病性测定:用该菌37℃C24h肉汤培养物作小白鼠毒力试验,试验组2只小白鼠各腹腔注射0.5m1,10h内死亡,而对照组2只小白鼠连续观察2天仍健康如常,并在死亡的小白鼠肝肾及肠内容物中分离出生物学性状怀与该菌相吻合的菌株。家兔肠袢结扎测行ST肠毒素为阳性,说明该菌有一定的毒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究了即食海参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 H4)生长阶段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的分泌规律及环境因素对AHLs分泌的影响。以紫色杆菌CV026为报告菌,采用报告菌平板法检测H4分泌AHLs含量;以根癌农杆菌KYC55为报告菌,采用β-半乳糖苷酶法检测AHLs的活性。研究表明菌株H4分泌的AHLs含量及其活性具有密度依赖性,在细菌对数生长后期(OD600≈1.6)AHLs的分泌量达到最高,此时培养液的pH为5.71。环境因素对AHLs分泌影响的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添加Na Cl对H4分泌AHLs有促进作用;弱酸和弱碱都能使AHLs的分泌能力降低,pH为7.0时AHLs分泌量最大;H4分泌AHLs的最适温度为30℃,低温下AHLs分泌能力较弱。经不同碳源或氮源培养时,H4分泌AHLs的能力有明显差异,以果糖为碳源时,AHLs的活性最高,以硫酸铵为氮源时,AHLs的活性最高。综上所述,蜂房哈夫尼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具有密度依赖性,并且受环境因素影响,呈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蜂房哈夫尼亚菌群体感应基因haII/haIR为对象,以16S rRNA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不同环境对感应基因haII/haIR表达的影响,以明晰环境因子对群体感应稳定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蜂房哈夫尼亚菌haII基因表达情况依次为木糖果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haIR基因表达情况为木糖果糖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当环境中氯化钠浓度较高时,两个基因表达均受到抑制。不同pH培养条件下,haII/haIR基因在酸性条件下表达情况较好。低温(15℃)培养时,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而超过其最适温度,表达量又有所下降。本研究结果为对丰富群体感应理论,拓展群体感应理论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群体感应(QS)是细菌间的一种通讯机制,抑制细菌QS系统可作为控制腐败菌的一种新策略,且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以AgNO3为银源,蒲公英植物提取物为还原剂,制备蒲公英-银纳米颗粒(D-AgNPs)。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动态光散射、Zeta电位、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D-AgNPs为球形、平均粒径13.9 nm、Zeta电位值(-14.07±0.25)mV,主要含Ag(68.96%)和Cl(15.27%)两种元素。测定D-AgNPs对两株哈夫尼亚菌生长和受QS系统调控的生物被膜、N-酰基-L-高丝氨酸内酯(AHLs)、蛋白酶、胞外多糖、群集和泳动等毒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D-AgNPs对哈夫尼亚菌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128μg/mL,在1/16~1/2 MIC(8~64μg/mL)时可抑制哈夫尼亚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在1/128~1/32 MIC (1~4μg/mL)时促进其生物被膜形成。对AHLs、蛋白酶产生、群集和泳动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对胞外多糖的产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混合菌液分别接种到大菱鲆无菌鱼块中,以微生 物及理化参数(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总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K值、Ca2+-ATPase活力及肌 肉蛋白显微结构)为指标,探讨腐败希瓦氏菌SP22及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对冷藏大菱鲆的致腐能力。 结果表明:在4 ℃冷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接菌组鱼块的菌落总数、TVB-N值及K值上升速度明显 高于空白对照组,且接种混合菌组的上升速度高于接种单菌组;接菌组的Ca2+-ATPase活力下降速度明显高于空 白对照组,其中接种混合菌组下降最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接菌组肌肉蛋白质变性降解速度明显快于 空白对照组。腐败希瓦氏菌SP22能够造成大菱鲆的腐败变质,且其与蜂房哈夫尼亚菌Ha-01共培养时能够产生明 显的致腐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腐败即食海参中分离腐败菌蜂房哈夫尼菌H4(Hafnia alvei H4),研究其群体感应对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泳动性的调控作用。采用基因敲除方法构建群体感应基因luxR和luxI缺失型菌株?luxRI,并采用结晶紫染色的方法测定其生物膜形成的变化,进一步采用扫描电镜对其生物膜进行观察,同时运用平板扩散的方法测定其泳动性的变化,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生物膜相关基因flgA、flgE、fliA、flhD和flhC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研究表明:lux RI基因缺失后,不影响H. alvei H4的生长,但不能分泌高丝氨酸内酯类信号分子。除此之外,?lux RI菌株生物膜的形成显著降低(P<0.05),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黏附到介质上的菌落数明显减少,且其在介质表面分泌的胞外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物明显少于野生型菌株。?lux RI菌株泳动能力明显减小(P<0.05),flgA、flgE、fliA、flhD和flh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亦出现显著下调(P<0.05)。结果表明H. alvei H4的生物膜的形成和泳动性受到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物被膜态微生物的特性,以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孔平板和结晶紫染色法培养、观察、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被膜的形成与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35℃,中性略偏碱性条件下,TSB培养6h~8 h,单增李斯特菌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添加适量的氯化钠和葡萄糖可提高单增李斯特菌形成被膜的能力,揭示富营养环境有利于单增李斯特菌形成被膜.  相似文献   

10.
从蜢虾酱和鱼露中分离出3株和1株细菌,命名为G1、G4、G5和Y1.经16S rRNA序列分析和相关生理、生化鉴定,4株菌均为蜂房哈夫尼菌.为探究海产品中蜂房哈夫尼菌的腐败相关特性,测定这4株以及另分离自腐败即食海参和大菱鲆的2株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泳动性、耐盐性、耐药性、TVB-N值和生物胺产生能力等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以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为研究对象,分析Agr群体感应系统和LuxS/AI-2系统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作用。通过同源重组对LMB33426菌株进行agrD基因以及luxS基因的无痕敲除,比较野生菌株与agrD、luxS基因缺失菌株的生物被膜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ΔagrD突变株和ΔluxS突变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ΔagrD突变株的疏水性显著下降,在37 ℃下的泳动能力较野生株增强;群体感应系统基因敲除对菌株的耐药性没有产生较大影响。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单增李斯特菌的预防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提取物对细菌群体感应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董明盛 《食品科学》2010,31(9):140-143
采用报告菌平板法检测黑木耳甲醇粗提物对细菌群体感应现象的抑制作用,同时,采用微孔板法和菌落计数法研究黑木耳粗提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8099 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粗提物能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0.3g/mL 黑木耳粗提物的抑制率可以达到72.16%。  相似文献   

13.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结构可以赋予细菌对消毒剂更强的耐受性,这使得如何有效清除其生物膜成为了食品加工业的难题。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侵袭特性和应激响应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概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特性,重点从群体感应(呋喃糖基硼酸二酯系统和寡肽自诱导因子系统)角度阐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综述了当前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行方法及植物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腐败的蔬菜和肉质食品中分离筛选乳酸菌(LAB),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对乳酸菌生物成膜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生化分离鉴定乳酸菌,在不同的营养物质浓度及培养条件下,用96孔板法检测乳酸菌成膜。在无外添加物,37℃和42℃的培养温度,pH4有利于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低温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低浓度的NaCl可促进LAB形成生物膜,但高于某浓度,就抑制LAB成膜。不同LAB菌株对不同葡萄糖浓度成膜效果不同,且与温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腐败食品中乳酸菌具有一定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控制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对于防治食品的腐败变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在生物膜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阻断...  相似文献   

16.
研究4种细菌在体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探索了亚致死质量浓度消毒剂对细菌生物成膜的影响。在不同营养物质浓度和培养条件下以及不同质量浓度的季铵盐下,以微孔板法检测菌体成膜性。高温、低浓度的葡萄糖和NaCl促进菌体形成生物膜,高质量浓度葡萄糖和NaCl、较高的培养温度,成膜受到抑制。菌体成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控制食源微生物生物被膜的形成,是促进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以冷藏草鱼的优势腐败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为研究对象,利用报告菌株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CV026检测细菌的群体感应活性,通过染色法定量测定细菌的生物膜形成,并探究温度以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冷藏草鱼的气单胞菌属包含多个不同种,分离获得的20 株气单胞菌中90%能产生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进一步分析生物膜形成量较强的2 株菌A. salmonia W41和A. salmonia W69,结果显示该2 株菌在30 ℃和8 ℃的生物膜形成量高于37 ℃。菌株W41和W69主要分泌N-丁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but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4-HSL)和N-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hexanoyl-L-homoserine lactone,C6-HSL)信号分子,50 μmol/L的C6-HSL显著促进W41生物膜的形成;而低浓度的C4-HSL和C6-HSL促进W69生物膜的形成,高浓度的C4-HSL和C6-HSL抑制W69生物膜的形成。可以看出,大多数气单胞菌属具有群体感应现象,气单胞菌属生物膜的形成受个体差异和温度的影响,同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浓度和类型也是影响气单胞菌属生物膜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2株高产信号分子AI-2的发酵乳杆菌2-1和211为研究对象,选择D-半乳糖、D-核糖和呋喃酮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采用化学发光法和结晶紫染色法测定2株发酵乳杆菌的AI-2活性以及生物膜形成量。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3种抑制剂都可以抑制2株发酵乳杆菌信号分子AI-2的活性,其中200μmol/L D-核糖对菌株2-1 AI-2活性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19.65%,50μmol/L D-核糖对菌株211 AI-2的活性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28.57%;同时不同浓度的抑制剂对2株发酵乳杆菌的生物膜形成量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其生长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添加D-核糖对2株发酵乳杆菌生物膜状态下的菌体形态虽无明显影响,但会降低细菌的黏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