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通过Design-Exper软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壁材质量分数、均质时间和pH为自变量,包埋率为响应值,通过回归分析各工艺参数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由此预测复凝聚法制备紫苏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 表明: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以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运用复凝聚法对芥末油进行包埋,利用戊二醛溶液进行固化,经冷冻干燥制成芥末油微胶囊粉末.根据微胶囊包埋率来评价制备工艺,正交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在壁材质量分数为1.5%、壁材比m(明胶):m(羧甲基纤维素钠)=10:1、芯壁比m(芥末油):m(壁材)=1:1、pH 4.4时所制备的芥末油微胶囊...  相似文献   

3.
以壳聚糖为壁材,甜橙油为芯材,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甜橙油纳米微胶囊,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甜橙油纳米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结构、物理稳定性、热稳定性、包埋情况等.结果表明:复凝聚法制备甜橙油纳米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质量浓度1.8 mg/mL,吐温20...  相似文献   

4.
复凝聚法紫苏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紫苏油的稳定性,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海藻酸钠(SA)复合凝聚法对紫苏油进行了包埋。考察了乳化剂添加量、均质时间、均质速度、壁材质量比、芯壁质量比等因素对微胶囊性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为:乳化剂添加量0.1%,均质速度1000r/min,均质时间1min,凝聚反应p H3.5,壁材浓度3%,SPI与SA质量比4∶1,芯壁质量比1∶1。并比较研究了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工艺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溶解度、贮藏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高,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紫苏油的稳定性,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PI)/海藻酸钠(SA)复合凝聚法对紫苏油进行了包埋。考察了乳化剂添加量、均质时间、均质速度、壁材质量比、芯壁质量比等因素对微胶囊性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佳工艺为:乳化剂添加量0.1%,均质速度1000r/min,均质时间1min,凝聚反应p H3.5,壁材浓度3%,SPI与SA质量比4∶1,芯壁质量比1∶1。并比较研究了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工艺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溶解度、贮藏稳定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制备的紫苏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高,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以鱼油微胶囊的外型和包封率为指标,考察了海藻酸钠质量分数、CaCO3质量分数、壳聚糖质量分数、乳化剂Span-80质量分数、芯壁比、壁材比、乳化速率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设计得到了优化的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5%、CaCO3质量分数8%、壳聚糖质量分数2.5%、乳化速率1000 r/min、乳化剂Span-80质量分数1%、芯壁比1∶4、壁材比1∶1,微胶囊包封率达到了90.73%±2.16%,微胶囊粒径为100μm左右,较均匀。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鼠李糖乳杆菌在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以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研究以湿态微胶囊的包埋率为指标,考察pH、壁材浓度、转速和菌添加量对复凝聚法微胶囊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将最优条件下的湿微胶囊进行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并在不同水分活度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研究了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的储藏稳定性。结果表明,pH 3.75、壁材浓度1.5%、转速200 r/min、菌添加量109 CFU,此条件下制备的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93.21%;复凝聚法制备的鼠李糖乳杆菌湿微胶囊干燥后,每克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的活菌数比喷雾干燥微胶囊高1.9个对数值;储藏时水分活度越低,温度越低,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的储藏性越好;与喷雾干燥微胶囊相比,储藏时真空冷冻干燥微胶囊在高水分活度下较稳定,且在不同水分活度、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活性均高于喷雾干燥微胶囊。因此复凝聚法制备的鼠李糖乳杆菌微胶囊真空冷冻干燥后能更好的保护鼠李糖乳杆菌,延长其储藏期。  相似文献   

8.
以鱼油作为芯材,壳聚糖(Ch)和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均质速度、pH、芯壁比、壁材总质量分数、SPI溶液与Ch溶液体积比及固化时间对鱼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均质速度8 000 r/min、pH 7. 0、壁材总质量分数2. 5%、SPI溶液与Ch溶液体积比7∶3、芯壁比1∶3、固化时间4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鱼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0. 21%,包埋效率为99. 04%,表面油含量为4. 87%。通过不同温度下过氧化值变化和气味分析,表明微胶囊化能显著延缓鱼油氧化,同时有效地弱化鱼油的气味。  相似文献   

9.
灵芝孢子粉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存在易氧化等缺点。该文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银耳原胶-明胶复配壁材的灵芝孢子粉微胶囊,并分析了其氧化稳定性。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后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破壁灵芝孢子粉质量分数33.1%、银耳原胶质量分数36.5%、明胶质量分数30.4%、包埋pH 4.1时的包埋率为94.0%。灵芝孢子粉微胶囊的微观结构呈现不规则皱缩的球形,囊壁完整性好。在加速氧化实验中,以油脂过氧化值、酸价作为评价指标,灵芝孢子粉微胶囊相比于未包埋的灵芝破壁孢子粉具有更好的氧化稳定性。微胶囊化有助于提高破壁灵芝孢子粉功能性物质的氧化稳定性,扩大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金枪鱼油的稳定性,以明胶-六偏磷酸钠为壁材,通过复合凝聚法包埋金枪鱼油制备金枪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了适宜的鱼油抗氧化剂和微胶囊明胶壁材,并优化了鱼油O/W乳液的均质条件、复合凝聚发生和微胶囊形成的适宜pH及恒温搅拌机转速;在优化的条件下,分析所制备微胶囊的微观形态、氧化稳定性、包埋特性和粉体性质。结果表明,复合凝聚法制备金枪鱼油微胶囊的适宜条件为:在金枪鱼油中添加0.04%维生素E,采用99%生物技术级明胶,在均质速度25 000 r/min、乳化时间35 min下制备金枪鱼油O/W乳液,并在恒温搅拌机转速800 r/min、pH 4.46下发生复合凝聚,在此条件下制备的金枪鱼油微胶囊形态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大小较均匀,平均粒径为20.23μm,氧化诱导时间为21.65 h,包埋率为97.70%,封装效率为95.16%,休止角为42.15°,溶解度为61.67%,在模拟胃液与模拟肠液中的缓释性能分别为71.36%与38.11%。综上,以明胶-六偏磷酸钠复合凝聚层为壁材制备的金枪鱼油微胶囊呈现较好的感官特性、包埋特性和粉体性质,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芥末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球形多核微胶囊。研究壁材浓度、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例、芯壁比、pH、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微胶囊成囊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壁材浓度1%,明胶与阿拉伯胶的比例1∶1,芯壁比1∶1;复凝聚反应pH 3.4,温度40℃,时间2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为92.66%。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维生素E(Vitamin E,VE)微胶囊,研究了VE/SPI质量比对VE包埋产率和包埋效率的影响,比较了戊二醛、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对VE复凝聚微胶囊释放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谷氨酰胺转氨酶交联的VE复凝聚微胶囊在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当VE与SPI的质量比为1:2时,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包埋产率和效率分别达到了91.48%和86.45%。戊二醛和谷氨酰氨转氨酶交联显著提高了微胶囊中VE的缓释能力,在无水乙醇中浸泡5 h后,VE的累计释放率分别为47%和42%。稳定性研究表明,与游离VE相比,微囊化显著提高了VE在不同温度、光照及湿度条件下的稳定性。因此,利用SPI-壳聚糖复凝聚体系制备的VE微胶囊在食品工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明胶/壳聚糖复凝聚法制备八角茴香油微胶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吴彩娥 《中国粮油学报》2007,22(3):122-125,130
以八角茴香油为心材,明胶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八角茴香油微胶囊,并对影响微胶囊形成的主要因素如壳聚糖脱乙酰度、系统浓度、壁材与心材的比例、pH值、乳化剂浓度等进行了试验,确定了比较适宜的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duce and characterize microcapsules of thyme oil and finally appraise the extent of stability improvement. The optimum process conditions obtained from orthogonal tests were as follows: ratio of core material to wall 0.5, temperature 40 °C, pH value 3.0 and time 20 min, where the practical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85.17±1.35%. The microcapsules belong to the nanometric range as the average particle diameter was 531.17±77.12 nm. The results from structur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o significant chemical bond occurred during the encapsulation process and the microcapsules remained stable when the encapsulation was conducted at a temperature below 53.1 °C. Especially, the retention rate of thyme oil in microcapsules remained 39.21% at 4 °C, 36.99% at 25 °C and 33.80% at 40 °C after 30 d of storage. Moreover, protection from light exposure presente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orage stability of thyme oil microcapsules.  相似文献   

15.
包怡红  郭阳 《食品科学》2016,37(22):60-68
以红松松籽为原料,经超声波预处理后,利用水酶法提取松籽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研究松籽油提取工艺,并对其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超声强度0.28 W/cm2、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温度50 ℃、料液比1∶5(g/mL)、碱性蛋白酶加酶量1 427 U/g、酶解时间4.08 h、酶解温度44 ℃,在此条件下松籽油得率可以达到73.01%。温度、光照对松籽油氧化有显著促进作用,3 ℃以下避光贮藏松籽油可使其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提高鱼油稳定性,以青鱼内脏鱼油为芯材,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壳聚糖(CS)为壁材,制备鱼油微胶囊。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质速度、pH、壁材总质量分数、SPI/CS比值、芯壁比等因素对鱼油微胶囊制备效果的影响,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并比较研究了鱼油微胶囊湿囊分别经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两种干燥方法所得产品的包埋率、水分含量、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鱼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pH7、壁材总质量分数2%、SPI/CS比值1.3∶1、芯壁比1.3∶1,在此条件下鱼油包埋率为71.98%±0.16%。喷雾干燥法表面含油率为0.73%±0.04%,低于冷冻干燥法3.62%±0.09%,包埋率为71.98%±0.16%,高于冷冻干燥法56.76%±0.37%,说明喷雾干燥法效果优于冷冻干燥法,鱼油微胶囊贮藏期可较未包埋的鱼油延长6 d以上。通过微胶囊化,改善了青鱼内脏鱼油的性能,提高了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壳聚糖为壁材,柠檬精油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柠檬精油亚微米微胶囊。最优制备条件为:壁材量0.27%,芯壁比3.5∶1,乳化剂量0.37%,乳化速率750 r/min。此条件下制备的亚微米微胶囊结构致密,粒径最小,约274 nm,包埋率50.83%,其表面囊壁较为光滑,呈现出近似球状或椭球状。在200℃左右,亚微米微胶囊的精油开始散失,在600℃仍存在少量的精油,说明壁材可有效地控制精油的释放。当微胶囊添加量3%时,制备的香味纸在90℃下可留香2 h,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澳洲坚果仁油的品质特性及其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浸出澳洲坚果仁油(MNO)加热时的氧化稳定性,在测定其酸值(AV)、过氧化值(PV)、碘值(Ⅳ)、脂肪酸组成后,测定其在100、110、120、130、140、150℃下的氧化诱导期(IP)。结果表明:MNO的AV、PV和IV分别为0.089 mgKOH/g、0.019 mmol/kg和62 gI_2/100 g;其脂肪酸组成以油酸(69.81%)和棕榈油酸(14.90%)为主。在110~150℃范围内,MNO氧化的平均温度系数Q_(10)=2.24,其不同温度(T)下的IP符合方程IP=324 510e~(-0.081T)。MNO氧化的Arrhenius公式和过渡态理论反应速率常数热力学表达式分别为lnk=29.617-12 789(1/T)和In(k/T)=14.444-12 392(1/T),MNO氧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a)、活化焓(△H_≠~θ)和活化熵(△S_≠~θ)分别为106.3 kJ·mol~(-1)、103.0 kJ·mol~(-1)和-77.5 J·K~(-1)·mol~(-1)。这些结果有助于评价MNO的质量和预测其贮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