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玉晗  谢晶 《食品科学》2019,40(23):262-268
研究花鲈生态冰温无水活运技术,在暂养过程添加VC和运输过程中加入保护液,研究其对花鲈血液生化指标、鳃组织Na+/K+-ATPase活力、血清溶菌酶质量浓度、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等鱼体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鲈鱼暂养水中加入30 mg/L VC,暂养12 h,冷驯化后包装前浸入G2(0.09%(质量分数,下同)溶菌酶+0.3%山梨糖醇+0.08%姜液)保护液中2~3 s,取出独立包装后进行无水活运的保活效果最好。C2G2保护液(30 mg/L VC(暂养水)结合G2保护液)使用组花鲈在保活运输过程中血清中的总蛋白和白蛋白质量浓度保持稳定,且高于其他保护液处理组,血液中溶菌酶、IgM及鳃中Na+/K+-ATPase也得以保存,使用保护液可有效降低花鲈鳃、肾功能损伤,在花鲈体表形成一层保护膜的同时也有利于鱼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使用保护液可使花鲈无水保活运输后死亡率降低1%~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降温速率休眠对加州鲈无水保活的影响,按照1、3、5℃/h降温速率将暂养水温为10~13℃鱼样降至临界温度0℃至其休眠,3℃保活,分别保活12、14、16 h后,测定该过程加州鲈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以期获得最优的降温速率提高存活率。结果表明:3℃/h降温,3℃保活效果最好,保活16 h后复苏率达85.75%,复苏率明显高于其他两实验组;随保活时间延长3个降温速率处理组加州鲈血液中皮质醇、谷草转氨酶、丙二醛、尿素氮、乳酸含均会显著升高(p0.05),鳃Na+/K+-ATPase、白蛋白含量会显著降低(p0.05),保活16 h以上指标升高或降低值基本为对照组的1~2倍;与对照组相比,粗蛋白含量、全质构指标中硬度、胶黏性、咀嚼性等肌肉指标随保活时间延长会显著降低(p0.05)指标,以上指标3℃/h降温组减小值显著低于其他两实验组(p0.05)。综上所述,3℃/h降温保活对鱼肝脏和肾脏影响较小,既可保证运输较长时间的存活率,也能保证该过程鱼的肌肉品质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3.
为缩小无水保活运输包装充氧量的范围,降低运输包装环境成本。设定不同充氧量(O2体积分数分别为60%、80%、98%)包装花鲈,冷却后进行无水活运,检测其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并观察鳃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运输时间下,60%O2包装组花鲈血清中MDA浓度最低,80%O2包装组花鲈血清中SOD活力保持稳定,运输中98%O2包装组花鲈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处于最低水平。取正常花鲈鱼鳃(CK)、运输0 h(降温未包装运输)和运输8 h(O2体积分数60%、80%、98%)的鳃丝进行组织切片观察:运输0 h时鳃丝明显肿胀,运输8 h时鳃小片均出现融合黏连;鳃小片上皮细胞包括环形微嵴(circulars microridged,CM)、星点棒状(star point rod-shaped,SPRS)和微绒毛(microvilli,MIC),60%、80%、98%O2包装组运输8 h时,鳃小片表面因无水操作造成皱起不平,CM、SPRS数量减少,MIC几乎不可见;鳃丝内部游离线粒体增多且趋于表皮,黏液细胞减少,表皮边缘CM变粗或脱落,80%O2包装组鱼鳃组织形态保存完好,更接近CK组。因此,建议无水活运包装充氧体积分数选用60%~80%。  相似文献   

4.
研究丁香酚麻醉辅助加州鲈无水活运技术,探究保活过程中较佳的丁香酚质量浓度、麻醉及保活温度,并分析在较佳保活条件下保活不同时间后加州鲈血液生化指标和肌肉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无水保活的鱼样血清中皮质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同时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平会一直升高,鳃Na+/K+-ATP活力、血清白蛋白和溶菌酶水平随保活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这些血液指标经过复苏暂养一段时间后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即无水保活对加州鲈器官的损伤基本可自行修复;通过测定不同保活时间的肌肉品质,发现随保活时间的延长结合水会转化成不易流动水,造成肉质疏松、品质变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暂养可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药浴的方式丁香酚会富集到加州鲈体内,肌肉中的丁香酚经过2 d暂养后会代谢到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05 mg/kg)以下。结论:丁香酚麻醉无水保活有助于短时间运输,无水运输后鱼的肌肉品质有所降低,但经过短时暂养即可恢复正常水平,建议无水运输后的鲈鱼经2 d暂养后上市。  相似文献   

5.
鲫鱼保活条件对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人工养殖的鲫鱼,采用生态冰温学原理,研究了鲫鱼的临界温度、无水保活技术、影响无水保活时间的因子以及在无水保活基础上为了延长保活时间也对保活过程中应添加水的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养殖鲫鱼的临界温度为6~7℃;温度、氧气的供应、梯度降温速率是影响鲫鱼无水保活时间的主要因子.为了延长鲫鱼的保活时间,在梯度降温的同时对鱼进行了麻醉处理.结果表明:在25℃时选用质量分数为4×10-5 kg/mg的MS-222可有效延长鲫鱼的无水保活时间.采用低温法,鲫鱼无水保活26.5 h,MS-222处理可将保活时间延长到30 h.保活过程中以鱼水质量比为2:3添加冰水可将保活时间增加到74 h.  相似文献   

6.
黄湘湄  黄和  秦小明  范秀萍 《食品科学》2022,43(21):257-264
为探明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珍珠龙胆石斑鱼于纯氧及气调环境下的存活情况及机理,本实验模拟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运输环境,检测其应激水平、血清生化指标、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观察存活情况。结果显示,气调环境下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为(13.88±1.00)h,明显长于纯氧环境保活时间((10.90±0.66)h)。随着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尿素氮、尿酸、肌酐浓度和酸性磷酸酶活力均呈上升趋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稳步上升,在纯氧无水保活10 h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62.22±1.54)、(232.05±1.87)U/L,显著高于气调无水保活10 h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活力随无水保活时间的延长呈梯度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冷胁迫休眠下肌糖原、肝糖原含量分别显著下降17.65%、27.34% (P<0.05)。肌肉、肝脏乳酸含量明显增加,复苏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水保活运输过程中,肌肉乳酸脱氢酶活力呈波动变化,肝脏乳酸脱氢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丙二醛含量呈上升趋势,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肌肉及肝脏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均逐渐上升,复苏后有所下降。纯氧组珍珠龙胆石斑鱼相关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气调组,提示气调环境可有效减轻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肝脏、氧化应激损伤程度;鱼体能量物质代谢、抗氧化系统及免疫防御系统调控能力强,能较好地维持机体在低温无水胁迫环境下的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无水保活过程中急冷与无水双重胁迫诱导南美白对虾死亡的氧化与免疫损伤机制,模拟实际运输,分析双重胁迫下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氧化应激损伤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联合胁迫9 h后对虾存活率下降,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在急冷胁迫后显著增加(P<0.05),但在随后的无水胁迫环境中有所下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急冷及无水胁迫下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联合胁迫3 h时达到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 peroxidase,GSH-Px)活力均在急冷胁迫后随着无水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在9 h分别达到2.82、2.12 U/mg和5.26 U/mg,且复苏2 h后基本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在双重胁迫过程中,随着无水暴露时间的延长,非特异性免疫酶中的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呈降低趋势;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力逐渐升高,在9 h时活力达到最大值,复苏后可基本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双重胁迫9 h时肝小管有轻微解体,内壁细胞部分脱落,提示双重胁迫对南美白对虾防御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机体通过提升自身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应答环境胁迫,当胁迫超出机体耐受范围时,造成肝胰腺脏器组织不可逆损伤进而引起对虾死亡。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南美白对虾响应急冷与无水暴露双重胁迫的生理调节机制,优化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运输管理和提升运输存活质量,本实验模拟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流通环境,探究急冷(acute cold exposure,AC)与无水暴露(waterless duration,WD)双重胁迫(AC+WD)对南美白对虾机体代谢途径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胁迫进程中,对虾血清乳酸(lactic acid,LD)浓度、肝胰腺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上升,血清LDH、己糖激酶(hexokinase,HK)、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dehydrogenase,SDH)、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Na+/K+-ATPase活力均先升高后降低,而肌肉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肝胰腺糖原(glycogen,Gn)含量降低。复苏后血清葡萄糖(glucose,Glu)和LD浓度分别为(23.92±0.59)mmol/L和(6.27...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南美白对虾无水保活运输的适宜温度和时间,本文研究了对虾低温休眠温度,测定了4、10 ℃条件下模拟运输不同时间段的存活率,分析了对照组、休眠组、运输组和运输后复水唤醒30 ?min?,4种状态下对虾肌肉品质以及生理应激指标。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的休眠温度为(10.0±0.2)℃;模拟运输12 h内,两温度组存活率均为100%,36?h后两组存活率均低于30%。不同运输温度对肉质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除蒸煮损失率,相同温度下运输应激对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生理应激指标中,两种温度下模拟运输24 h后,肌糖原、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且复水后也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南美白对虾可以通过低温诱导休眠的方式进行无水保活运输,10 ℃适于18 ?h内短途运输,长途运输则可选用4 ℃。  相似文献   

10.
采用1、3、5、7 kGy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花鲈鱼肉,以挥发性风味物质、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为指标,探究辐照剂量对花鲈鱼肉风味的影响。随辐照剂量上升,花鲈鱼肉中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上升;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辐照后各剂量组气味有明显区别,但1 kGy和3 kGy组、5 kGy和7 kGy组花鲈鱼肉的气味相对接近;随辐照剂量的增加,鱼肉肌苷酸含量不断上升,呈愉快味游离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鸟苷酸含量和味精当量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于3 kGy时达到最大值。结合电子束辐照对花鲈鱼肉的保鲜效果,选用3 kGy剂量对花鲈鱼肉进行前处理,在杀菌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留鱼肉的良好风味,实验结果可为辐照保鲜花鲈鱼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暂养时间、保活温度、保活密度、盐度等条件对石斑鱼存活时间的影响,并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对保活过程中水质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探讨珍珠龙胆石斑鱼有水保活的最适条件。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经停饵暂养48 h后,经平均1~2℃/h的梯度降温模式降至休眠温度,在温度15℃,保活密度100 g/L、盐度25‰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可达(168±8)h。在该条件下保活72 h后水中总氨氮浓度为(7.28±0.06)mg/L,血糖、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与球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皮质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条件适合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长途保活运输。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乳杆菌混合发酵葛根水提液,研究发酵前后解酒防醉活性及抗氧化水平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得到最优发酵工艺为初始pH5.5,接种量4%,植物乳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接种比例2∶1,发酵时间48 h;观察小鼠醉酒潜伏期、醒酒时间,测定造模小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考察发酵前后解酒功效。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较,发酵液组及未发酵组分别使小鼠醉酒潜伏期延长67.9%和52.7%、醒酒时间缩短18.1%与14.6%,且使AST活力水平降低19%和11%、ALT活力水平降低23%与8%、酒精损伤后肝组织SOD活力升高86.9%和63.5%。乳杆菌发酵可提高葛根水提液抗氧化活性,增强解酒效果,对小鼠酒精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曹杰  谢晶 《食品科学》2021,42(23):237-244
研究间氨基苯甲酸乙酯甲磺酸盐(3-aminobenzoic acid ethyl ester methanesulfonate,MS-222)对大菱鲆的麻醉效果,并进行模拟运输实验,研究大菱鲆在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麻醉液、运输水温及鱼水质量比(简称鱼水比)中的存活率,筛选出大菱鲆麻醉保活运输的最优条件,为大菱鲆的保活运输提供参考。在静水条件下,研究MS-222质量浓度(20、40、60、80、100 mg/L和120 mg/L)对大菱鲆行为的影响,测定其麻醉效果、复苏时间及复苏存活率,确定MS-222对大菱鲆的有效麻醉质量浓度。在此条件下,分别设定不同质量浓度的MS-222(20、40、60、80 mg/L)麻醉液、不同的水温(2、8、13、20 ℃)以及不同鱼水比(2∶1、1∶1、1∶3、1∶5)进行模拟运输,记录大菱鲆的存活率,在运输不同时间段,对运输水体及大菱鲆进行取样,检测运输过程中水体氨氮和溶解氧水平的变化、大菱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水温为8 ℃、MS-222质量浓度为40 mg/L、鱼水比为1∶3时,大菱鲆保活运输时间长,适合大菱鲆长时间(24 h)运输;随运输时间延长,水中氨氮质量浓度升高,溶解氧水平降低;在鱼体肌肉指标中,随运输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上升,糖原含量、pH值呈下降趋势;在大菱鲆血清生化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素、肌酐水平在运输24 h过程中均变化显著(P<0.05),这表明大菱鲆肝脏、肾功能在运输过程中受到一定损伤,麻醉组鱼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均小于对照组。综上,适当使用MS-222可以提高大菱鲆保活运输的存活率,延长保活运输时间。  相似文献   

14.
加热温度对花鲈鱼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鲈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温度条件下花鲈鱼肉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经过不同温度处理的花鲈鱼肉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发生的变化,探索出花鲈鱼肉挥发性成分与加热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子鼻可以较好地区分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花鲈鱼肉。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花鲈鱼肉气味成分有明显的差异,45℃和60℃的花鲈鱼肉的气味成分差异最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在35、45、60、80℃和95℃的花鲈鱼肉中分别确定出25、40、52、56种和59种挥发性成分;花鲈鱼肉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种类随着检测温度的升高而增多,醛类、酮类、醇类、烃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明显变化;对花鲈鱼肉的风味形成有重要贡献的挥发性物质为己醛、壬醛、庚醛、癸醛、十一醛、2-辛烯醛、2,4-癸二烯醛、庚醇、1-辛烯-3-醇、二甲苯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研究β-胡萝卜素对H2O2诱导的斑马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选择适宜浓度的H2O2诱导斑马鱼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分别以5、10、20 μg/mL的β-胡萝卜素对其进行保护。给药48 h后检测组织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malondialdelyde,MDA)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斑马鱼肝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SOD、CAT和GSTP2以及核转录因子Nrf2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2O2处理斑马鱼仔鱼48 h后,组织匀浆液中ALT和AST活力升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β-胡萝卜素能够抑制ALT和AST的升高,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病理切片结果显示β-胡萝卜素组能显著改善斑马鱼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提高Nrf2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抗氧化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β-胡萝卜素对H2O2诱导的斑马鱼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u~(2+)诱导的转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β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SH-SY5Y(SHSY5Y-APP_(695))细胞氧化损伤、凋亡及姜黄素的抑制作用。方法:在姜黄素预保护和无姜黄素预保护条件下,50 μmol/L Cu~(2+)处理细胞24 h,测定细胞存活率、胞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caspase-8和caspase-9活力,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核转录NF-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Nrf2)Ser40位点磷酸化(p Ser40-Nrf2)水平以及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Cu~(2+)损伤组细胞存活率降低,胞内ROS水平和胞外LDH活性升高,线粒体膜电位下降,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 Ser40-Nrf2和HO-1含量增加,而姜黄素保护组细胞存活率升高,胞内ROS水平和LDH释放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恢复升高,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明显降低,p Ser40-Nrf2和HO-1表达量减少。结论:姜黄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Cu~(2+)诱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提高史氏鲟的保活时间和存活率,选取合适质量浓度MS-222麻醉史氏鲟,研究不同无水保活运输温度(4、8、12 ℃)对史氏鲟氧化应激的影响,分别记录模拟保活运输12 h和24 h后各温度组的存活率,分析保活运输前后应激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变化。结果表明:MS-222麻醉史氏鲟,较佳镇静质量浓度为100 mg/L、镇静时间为(2.1±0.1) min,较佳麻醉质量浓度为110 mg/L、麻醉时间为(2.1±0.3) min;保活运输12 h时,12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85%,保活运输24 h时,4 ℃条件下存活率最高,为62.5%;保活运输12 h后12 ℃条件下血糖浓度和皮质醇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同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最低(P<0.05),表明受到的应激最小;保活运输24 h时,各温度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明显差异,4 ℃条件下GPX活性较低,同时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史氏鲟短时间(12 h)保活运输时,较高温度(12 ℃)减少应激效果明显,是较适的保活温度;在较长时间(24 h) 保活运输时,低温能更好保持低代谢和麻醉状态,4 ℃是较适的保活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