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态河道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阐述了生态河道的概念、建设必要性和设计原则,提出河道岸线设计和断面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总结传统护岸的不足和生态护岸设计的基本型式,对于生态护岸建设中河道绿化存在的问题和植物的选择原则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于慈江河道整治工程中采用的护岸型式进行了生态性评价,并对工程整治中生态河道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在边坡治理中的适应性和效果,系统地介绍该技术体系,对网格内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现浇网格生态护坡技术的河道边坡修复方法。以宝鸡市渭滨区渭河流域为例,通过对网格、网格与河道坡体连接、其它辅助设施的设计,选择适当的植物作为河道边坡修复植物,实现对河道边坡的需要修复。试验区适用研究成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修复率更高,达到了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目的,易在各类边坡生态防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岷江川主寺河段护岸工程生态治理为背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生态护岸设计形式及主要技术方案,并从河道生态治理的观念出发,把河道建成尽量接近于自然的状态,构建人水共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在其他类似工程中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高原城镇可持续发展,改善传统硬质护岸破坏高原脆弱的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城市景观环境现状,选取林芝市八一镇河道为研究对象,基于1970年、1982年、2009年、2014年地形图对尼洋河八一镇河段河道演变特征和生态护岸措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尼洋河八一镇河段河床具有明显的游荡特征,河道心滩发育、洲汊纵横、主流摆动频繁,致使堤防维护和加固难度凸显;结合林芝市八一镇硬质型护岸现状生态改造需要,应从尊重民族文化、遵守自然法则、采用原生材料、营造滨水景观、去直改缓、注重生物多样性的设计角度出发,综合采用植物护岸、松木桩-抛石生态护岸、生态格网挡墙、混凝土砌块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生态护岸形式。  相似文献   

5.
河道整治过程中,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既保留了传统护岸的防洪、排涝以及保持水土等功能,又融入了现代生态理念,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因此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岸技术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对传统硬质型护岸与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岸技术应用,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舒茶镇和百神庙镇部分河段治理是补齐清水河防洪短板,完善舒城县城镇封闭防洪体系的关键。根据舒城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战略发展要求,结合治理河段防洪现存主要问题,按照20a1遇洪水设防,提出防洪堤加高培厚、护岸护坡加固和修建堤顶防汛道路相结合的治理方案。护岸护坡型式比选和设计计算分析成果表明:优选的满铺草皮均质土堤生态方案,在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和行洪能力的基础上,有效修复了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现状、需求及型式等的分析,探讨了生态护岸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前景,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护岸研究.要更加重视从生态角度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与险工段河段的综合整治,同时还需开展对不同类型生态护岸防护机理、生态效应、已实施护岸工程的生态修复技术及生态护岸设计规范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民长江》2021,52(4)
通过对上海地区河道生态护岸展开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生态护岸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归纳确定生态护岸效果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从结构性、生态性、功能性3个方面出发,选取15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基于熵权法的TOPSIS评价法,对上海市已建生态护岸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岸坡稳定性、透水性、抗冲刷性能是影响生态护岸效果的主要因素,(仿)木桩护岸、叠石护坡、透水砌块挡墙等生态护岸效果较好。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岸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河道在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文章提出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于河道治理中.根据疏浚底泥制备生态护岸材料的目标参数,设计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配合比,通过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化学成分和重金属含量,分析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理化性质,实现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制备,从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重金属浸出安全性、抗剪强度、固化泥干密度和孔隙率四个方面,测试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的性能指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将疏浚底泥生态护岸材料应用到河道治理中,可以解决河道的淤积严重、岸坡坍塌以及生态功能缺失等问题,为河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对瑞安市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生态河道及生态护岸的理念,总结了生态护岸的基本类型,对生态河道植物的选择进行了综述,最后介绍了八水浃河道生态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河道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护岸是一种将防洪、生态、景观等效应集为一体的新型护岸技术,该文分析了河道整治时传统护岸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生态护岸技术,并以北海仔河堤岸整治工程为例,论述了堤坡整治断面设计、地基处理及稳定分析计算内容,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需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方案,不断探索新理念、新工艺、新材料,构建良好的水环境。指出了河道生态治理的误区,结合崇明地区河道现状,结合实例,从平面布局、断面设计、护岸结构等方面对生态河道治理中应当遵循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通过河道疏浚、护岸建设以及绿化改造,打造自然生态景观,为崇明区生态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石马河河道整治实践,探讨了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在河道整治建设中,应做到与生态环境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生态护岸是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  相似文献   

14.
许一驹 《治淮》2014,(10):26-27
一、生态护岸设计理念 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的一种新型护岸形式。生态护岸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代表护岸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视,传统工程水利正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人文水利转变,河道整治工程已由单纯的水安全治理思路向更多着眼于水资源和水环境发展。在河道整治建设中,应做到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景观建设相结合,构建河道建设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5.
河道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护岸工程型式比选,对保障河道行洪安全和岸坡稳定性,提高河道生态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为此,现以临沧市挡帕河治理工程的护岸工程实践案例为研究对象,了解治理河段的工程概况,围绕直立式、梯形、复式护岸及超级堤岸四种常见护岸断面形式,从基本功能及优缺点等方面展开护岸断面形式比选,优选出梯形护岸为河道整治的首选方案、局部可选择复式护岸;同时针对草皮、三维植被网草皮、生态土工袋植草、加筋麦克垫、格宾护垫、生态连锁块护坡和格宾石笼生态挡墙等七种常用护坡材料类型,通过对各种护坡材料优劣特点及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优选出斜坡护岸结构型式采用格宾石笼护坡。可为类似河道生态综合治理护岸工程型式比选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江西省上栗县城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阐述了生态鱼槽砌块特点,对田心河河道采用生态鱼槽砌块护岸从设计、施工进行了分析,发现生态鱼槽砌块较传统护岸具有更多优势,完工后具有较好景观与生态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河道护岸工程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河道生态护岸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出发,将生态学原理纳入工程结构设计中,将河道护岸设计为多空隙结构,确保生物的生育环境,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最终达到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滞洪补枯、降低河道洪灾风险的目的。本文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河湖治理工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对生态护岸材料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谢三桃  王国汉 《人民长江》2012,(Z2):161-163
近年来,城市河流滨水景观的建设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在河流综合治理规划设计中,如何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体现河道的自然本性,再现区域的文化特性,使其达到"水宁、河动、岸绿、景美"的理想目标,是规划设计师目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以松潘县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高原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地质特点、植被分布及特色文化等背景资料的研究分析,探讨了高原河道岸坡稳定、河滨生态修复与区域特色文化再现等规划设计方法及对策,以供类似河道的综合治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利》2012,(10):82
主要应用领域:河道、水库大坝等水环境护岸。技术简介: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及绿化技术是一项应用于传统河道硬质护岸生态恢复、土质边坡坡面防护和水土保持以及水位变动区坡面保护和绿化  相似文献   

20.
根据国家大力提倡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水利行业结合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提出采用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对目前河道治理中采用的生态护岸技术进行总结分析,便于设计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沙甸河开远段治理工程为例,对格宾石笼生态护岸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提出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建议。格宾石笼生态护岸技术具有安全、生态、环保、施工方便、造价低等优点,值得在其它中小型河流治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