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地形是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形的起伏与变化特征直接影响地表物质迁移、能量分配、地貌景观、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基于1∶2 000比例尺DEM数据,在数字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对平朔露天煤矿区在“采剥-排弃-造地”的强烈人工驱动下原始地貌和人工堆垫地貌的高程-面积、地貌坡向、地貌坡度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①同一坡度的土地面积发生的明显的变化。人工堆垫地貌坡度小于6°的土地面积比原始地貌同类坡度的土地面积增加326.59 hm2,坡度较大于15°的坡地面积比原始地貌同类坡度面积增加502.15 hm2;②同一坡向的土地面积也发生了变化。人工堆垫地貌阴坡、半阴坡的面积与原始地貌相比较增加了188.13 hm2,而阳坡地面积减少152.88 hm2;③高程-表面积发生了改变。在同一高程以上,人工堆垫地貌的表面积要比原始地貌的表面积大,在高程1 475 m,1 425 m和1 350 m以上变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矿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影响矿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明晰矿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机理,对研究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矿区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矿区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一体的复合型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矿区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人工性,开放性和能量、物质流动的特殊性等特征,能够在维持系统内部能量、物质、信息流动平衡的同时,与外部系统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明确了煤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的2种类型,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成荒漠或半荒漠生态系统、位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的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成水域或水陆共生生态系统;演变阶段可划分为原生态系统阶段、系统受损阶段、系统重建阶段以及系统动态平衡阶段等4个阶段。针对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提出3种修复模式:自然年恢复模式、辅助再生模式和生态重建模式。本文在总结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类型、演变阶段及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修复模式,旨在为矿区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合理的修复和重建模式,人工正确诱导受损矿区生态系统的最终演替方向,确保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3.
李瑞  陈文敏 《煤炭科学技术》1998,26(12):41-43,51
本文以中国煤种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中国20个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煤的灰熔点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煤矿区陆面演变影响下的人居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培军  郭达志 《煤炭学报》1999,24(5):543-547
煤矿区陆面演变是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原动力引起的一种生态环境损害问题, 往往严重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也即对矿区人居环境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包括原生问题和次生问题. 煤矿区陆面演变研究是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嵩山煤矿区环境地质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山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伴随着嵩山煤矿区的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等环境地质问题日渐突出。对环境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对环境地质评价的原则、内容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应对煤矸石多金属矿床进行综合利用、对矿区进行生态地质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煤炭矿区规划环评的重要内容,即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对澄合矿区规划环评水资源供需平衡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煤矿区甲烷零排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中国煤矿区甲烷排放现状,论述了实现煤矿甲烷零排放的策略与技术手段,以及目前存在的障碍与困难,并认为在中国部分矿山实现煤矿甲烷零排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我国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结合平朔矿区示范工程,给出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9.
DEM在平朔露天矿区地形演变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形是区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地形分析为人们研究地表演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基于1∶10000比例尺DEM数据,在数字地形分析的基础上,对平朔露天煤矿区原始地貌和人工堆垫地貌的高程-平面面积、高程-地表面积和地表水系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高度增加20~100 m;面积随着高程变化而变化,相同高程情况下人工堆垫地貌的表面积要比原始地貌大。人工堆垫地貌较原始地貌的面积在海拔1475,1425和1350 m处变化幅度大;矿区地貌景观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工堆垫地貌呈塬面水平梯田形,顶上平坦,坡面为凸形;人工堆垫过程引起原始地貌地表水系的自相似性遭破坏,人工堆垫地貌出现了环形和放射状水系,现代水系格局尚未定型。  相似文献   

10.
煤矿区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和和 《煤》1999,8(6):4-7
在分析我国煤矿区环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体制、规划决策、管理机制、技术措施等方面提出了矿区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煤炭工业协调稳定发展与开发建设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煤炭生产、消费、进出口和基本建设几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煤炭工业现状;从现有煤炭生产企业保有储量和资源量,可供开发的煤炭资源状况和我国煤炭资源赋存特点上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状况;分析并预测了我国煤炭供需情况;从新项目接续规模、煤炭基本建设规模、煤炭开发规划与布局和开发建设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我国煤炭开发建设的规划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汪惠清 《中国煤炭》2003,29(8):26-26,28
我国煤炭企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大企业集团、改变经济结构、注重可持续发展及科教兴煤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群 《中国煤炭》2007,33(11):9-11
针对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煤储层特点,提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煤层气开发宜采用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煤矿区煤层气开发和煤矿边远区煤层气开发。认为各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必须针对各自具体的地质构造条件和煤储层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有效的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4.
浅谈我国煤矿机械化发展水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论文通过对我国煤矿机械化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回顾,提出了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创新煤矿设计理念和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内涵阐释出发,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危害,在确认煤炭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矿区环境中的薄弱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露天煤矿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露天煤矿在煤矿开采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大,进而露天煤矿的开采及开发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论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露天煤矿数量、产能、开采工艺、开采装备、产业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与统计研究了我国露天煤矿发展现状,进而得出我国露天煤矿开采目前主要以综合开采工艺为主,且具有规模大、效率高、设备大型化等特点;露天煤矿开发以循环经济为中心,以绿色开采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模式。论文的研究对我国露天煤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抚顺、铁法和晋城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欣  王国文 《中国煤炭》2003,29(9):50-52
通过“中国煤矿瓦斯控制与利用”项目的实施,收集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矿井瓦斯抽放与利用的信息,并对抚顺、铁法和晋城矿区作了重点考察,分析了这三个矿区矿井瓦斯开发与利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煤矿井下照明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以提高煤矿井下照明效率、节约能源、减少光污染、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和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煤矿绿色照明新概念。其主要内涵是采用高效节能照明器具如LED替代传统低效的照明器具,采用科学的照明设计和控制方法,提高照明用电效率和照明质量。  相似文献   

19.
特大型矿区群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及推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神华矿区特点和资源与环境协调开发的长期实践,针对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特点和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特大型能源企业在煤炭资源大规模集群开发中建立和谐开发的方法和途径,建立了基于特大型矿区群的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体的能量演化特征,借助RTR-2000高压岩石三轴动态测试系统开展了高浓度胶结充填体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的应变能演化规律及围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围压不为0的试件,峰值强度对应的耗散应变能占吸收应变能的比例超过70 %,试件在达到峰值强度前已经发生剧烈的塑性变形和破坏;(2)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吸收应变能快速增加,弹性应变能先积累后释放,峰值强度时达到储能极限,耗散应变能自屈服变形阶段开始快速增长;(3)相同轴向应变条件下,围压越大,试件的吸收应变能、弹性应变能越大,高围压试件的耗散应变能随轴向应变的增加将超过低围压试件的耗散应变能,围压可以大幅改善试件的应力水平,限制试件的径向变形,提高试件的储能能力,抑制试件的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