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预应力SRC梁是在SRC梁中施加预应力的新型结构形式,在我国高层建筑的转换层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该结构形式在我国的研究概况,给出了预应力SRC梁式转换结构的研究思路,总结了预应力SRC梁式转换结构在整体结构分析和构件分析中的若干问题,论述了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梁的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受力形式的改进,将转换大梁分解成两根截面尺寸相对较小的梁,分别将它们设置在本层及下一层处,形成双层式转换梁结构,分析了其在竖向荷载及弹性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通过分析得出双层式转换梁结构比单层转换梁具有更好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3.
胡振青  钱江  周春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11):119-125
某超高层建筑一层的一根柱无法直接落到地下室,上下柱形成1.4m小偏移。该柱竖向荷载巨大,为此设置了转换梁,形成小偏移错位柱SRC梁式转换层,将荷载传至下柱。鉴于小偏移错位柱SRC梁式转换层节点区构造复杂,受力及传力途径不十分明确,进行了转换层节点承载性能研究。通过转换层有限元分析和1/5模型承载力试验,明确了转换层节点在设计荷载和极限荷载作用下型钢、钢筋、混凝土的应变、应力、混凝土开裂情况及转换梁的挠度变化情况。得出该转换层节点区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结构设计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的要求;在大震组合值作用下,转换层节点出现较大裂缝,但能够继续承载。研究表明:小偏移错位柱SRC梁式转换层破坏区域为上柱、偏置下柱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梁组成的转换层节点区,该转换层极限荷载由节点区混凝土开裂状态确定。此类转换层的设计原则为满足转换层节点的延性和超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将原设计为SRC柱-RC梁的框架结构,转换为达到同等性能的SRC+RC柱-RC梁的框架结构和全RC框架结构,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和动力时程2种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对这3种结构从截面尺寸、配筋量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体现出SRC+RC柱-RC梁框架结构以较低的造价实现了优越的结构性能。  相似文献   

5.
板式转换结构转换层位置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设有不同位置转换层的空间结构分析,论述了转换层设置位置对板式转换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的影响。由于转换板自身大质量和刚度的影响,提出了转换层位置较高时,只有对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和层间位移角比的"双控制",才能避免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地震剪力的突变。该控制方法可供设计板式转换结构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层建筑带型钢混凝土(SRC)转换层结构,承受跨中集中荷载较大的受力特点,通过现场实测,得到SRC转换梁长期变形的规律。然后,根据徐变与收缩理论,建立了SRC转换梁长期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并表明SRC转换梁在施工阶段的实测变形中应考虑混凝土徐变与收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SRC梁式转换层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下室平面布置要求,陆家嘴时代金融中心一层东侧一根柱无法直接落地,上下柱形成1.4 m小偏移.该处竖向荷载巨大,为此设计了SRC梁式转换层,通过型钢混凝土转换梁将荷载传至下部型钢混凝土框架柱.鉴于转换节点附近局部构造复杂,受力及传力途径不十分明确,设计制作了两个1/5模型结构进行极限承载力试验.区分转换梁工况和框支柱工况,分别测试了节点区典型位置混凝土表面的位移和应变以及关键部位型钢和主筋上的应变,观察了混凝土开裂及裂缝发展过程,确定了转换节点在极限荷载下的破坏形态及承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转换节点设计基本合理,能够满足结构承载要求.  相似文献   

8.
杨佑发  李华新  杨经纬  蒋代波 《工业建筑》2012,42(11):60-67,126
大底盘多塔连体带转换层的复杂高层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20种结构计算模型,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大底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1)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和大底盘等高双塔带转换层复杂高层结构(非连体)的地震反应分析;2)大底盘等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带转换层的地震反应对比分析;3)裙房层数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4)转换层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5)连体(连体位置变化、连体层数变化)对大底盘等高双塔连体带转换层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旭峰  胡煜 《建筑技术》2002,33(8):585-586
深圳市少年宫结构形式复杂,有大量大空间大跨度结构,施工采用3种主要结构形式的大空间支撑体系;少儿剧场看台上空大跨度预应力梁板高处支模体系;后花园3层大跨度SRC转换层高处支模体系;儿童剧院舞台上空大跨度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处支模体系,经优化设计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费用,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0.
型钢混凝土(SRC)结构由于其在大跨、重载结构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受力性能以及在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延性,已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但是其计算理论多采用简单叠加或RC结构计算模式,这多少限制了其发展。为了了解SRC结构各组成材料受力性能及相互作用,本文对6根SRC梁进行了受弯载荷试验,并对其试验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混凝土、钢筋及型钢在不同位置处的实测应变变化情况,详细分析了SRC梁整个加载过程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型钢混凝土(SRC)梁式转换结构是一种新的转换形式.在其运用到高层建筑中时,必须保证带这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为此进行了模型振动台试验,并结合Push-over弹塑性分析结果,对结构的振型、位移、加速度等动力反应和裂缝开展,以及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层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及分析表明:型钢混凝土梁式转换结构本身是"强梁弱柱"型,转换层与框架衔接层是强震作用下的薄弱点,同时,沿楼层抗侧刚度的突变仍是高层建筑动力反应和局部构件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超云  傅学怡 《建筑科学》2004,20(1):35-39,71
应用SAP2 0 0 0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进行了基本模型壳系有限元计算 ,通过变化结构层数、转换层层位、转换梁刚度 ,总结了转换梁刚度对柱支剪力墙梁式转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 ,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启德威尔登酒店高76.4m,平面形状窄长,塔楼中庭洞口贯穿标准层,屋面为无极泳池。通过对该工程合理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方案及结构优化,初步揭示该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钢骨梁柱节点穿筋处理上,采用多种手段减少梁钢筋通过难度。  相似文献   

14.
上海中欣大厦转换层结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一栋带结构转换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着重讨论其转换层结构的方案选择、转换构件尺寸确定、结构内力分析方法、转换构件设计以及相应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要求等问题,可供其它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内力分析和转换构件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盈科中心二期住宅与配套结构平面呈"L"形,立面开洞形成高位转换结构,属于超限高层建筑。通过结构构件的合理布置,转换结构采用SRC构件,设定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对结构在小震、中震、大震作用下进行深入分析,以满足结构"三个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6.
某高层建筑地上38层,结构总高度139.2 m,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本文针对其外框架部分进行结构选型研究,对外框架采用钢筋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三种方案进行比选,根据JGJ3—2010《高规》关于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对结构在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性能进行比较,并且结合三种方案的经济性,最终确定外框架采用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结构选型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结构选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应用MATLAB神经网络方法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选型。并用MATLAB语言编制了人工神经网络高层建筑结构选型专家系统使选型过程简单明了。结果表明此方法可行,可以帮助设计人员选择恰当的结构型式。  相似文献   

18.
某超高层建筑主楼结构选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栋超高层建筑采用三种不同结构体系进行比较,最终确定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其中层1~4为型钢混凝土结构。采用SATWE,ETABS程序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各项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并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体系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苏州独墅湖高教区教育发展大厦超限高层的结构设计。针对单斜柱转换结构的刚度退化、混凝土徐变影响以及复杂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应力分布等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斜柱转换、复杂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等的设计,可为类似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带耗能腋撑型钢混凝土梁转换结构是新型的转换结构,通过试验研究验证该新型结构与普通型钢混凝土转换结构相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框架柱轴压比、转换梁托柱轴压比、腋撑设置位置、腋梁刚度比等设计参数对该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框架柱和托柱轴压比较大的结构中设置耗能腋撑,可以更加明显的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综合结构响应分析和腋撑变形耗能分析的结果,得出腋撑角度θ的最佳取值为30°~45°,腋撑端部距梁端距离a的最佳取值为Lb/6~Lb/5,腋梁刚度比Kh’的最佳取值为0.2~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