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深裂竹根七中酚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酚酸含量,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离鉴定酚类化合物中的4种成分,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总酚酸含量为(35.3±1.03)mg/g,提取物中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和桦木酸4种酚酸成分含量分别为(5.63±0.15)、(2.51±0.10)、(3.87±0.12)、(2.41±0.09)μg/g。深裂竹根七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含有芦丁、木犀草素、槲皮素和桦木酸4种酚酸成分。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的进行深裂竹根七中这4种酚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桑叶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桑叶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化合物进行分析和分类,并经过NIST05谱库检索对比。结果表明:在桑叶茶中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有醛类10种、酮类9种、醇类4种、酯类3种、酸类2种、烃类10种、杂环类化合物4种,其中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醛类、酮类,分别占总化合物含量的24.67%、22.36%。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动热解析器热脱附和气质联用仪从栗蘑中鉴定出二十一种挥发性香味成分。其中醇类物质主要有2-丁基-1-辛醇、2-丙基-1-戊醇;醛类化合物中含量较高的癸醛、3,5,5-三甲基己醛有很强的果香味;酮类物质中的2,5-二苯基-2,5-环己二烯-1,4-二酮有着浓郁的植物芳香;其他一些化合物如呋喃类、烷烃类、酯类等在栗蘑风味中起着调和和互补的作用。栗蘑的香味不是单一化合物所能够体现出来的,而是组分相互作用、相互平衡的效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食用菌的风味价值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我国食用菌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同时蒸馏萃取结合GC-MS分析红托竹荪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红托竹荪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双柱定性,以乙醚为溶剂时鉴定出81种成分,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时鉴定出89种成分;两种溶剂共计鉴定出10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1种、酮类8种、醇类9种、酚类2种、酯类15种、酸类23种、烃类17种、杂环类17种、其他类6种,其中含量较大的有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五烷酸、11-顺-十八碳烯酸、醋酸、乙偶姻、肉豆蔻酸、十五碳酸、天然麝香葵子等。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不同茶叶加工方式对水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机(SPME-GC-MS)对对照组、水芹绿茶、水芹红茶、水芹黑茶4种样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4种样品中共鉴定出47种物质,其中萜烯类16种,烯烃类8种,酮类4种,醇类4种,烷烃类6种。从对照样品中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5种,水芹黑茶中21种,水芹绿茶中23种,水芹红茶中的挥发性成分最多,达到33种。4种样品共有的成分有10种。不同加工工艺的水芹茶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4种样品的挥发性成分以萜烯类物质为主,其中β-金合欢烯、α-香柑油烯、α-蒎烯含量比较高。本研究结果对水芹茶的加工工艺选择以及相关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炒花生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但加工工艺复杂,不同的工艺会产生不同的风味,采用先明火旺炒后加压蒸煮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处理,再经SED同时蒸馏萃取,最后浓缩经GC-MS分析,得出花生的挥发性香成分。其中醛类占53.29%、吡嗪类占14.66%、醇类占6.13%、酮类占1.03%、酚类占7.73%、吡啶、吡咯、噻吩及其他占17.02%,并发现含有两个重要的香料,分别是2-乙酰基吡咯啉和4-乙烯基愈创木酚。  相似文献   

7.
两种臭豆腐卤水中挥发性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小芬  苏悟  蒋立文 《中国酿造》2013,32(10):122-125
为得到2种不同臭豆腐卤水的差异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对2种不同臭豆腐卤水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组分的相对含量。经鉴定,深色臭豆腐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38种,浅色臭豆腐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有42种。2种臭豆腐中都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9种,为异戊醇、正己醇、3-辛醇、α-松油醇、丁酸丙酯、正己酸、苯酚、对异丙基甲苯、2,3,5,6-四甲基吡嗪。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9):157-161
用体积分数75%的乙醇为提取液,采用热回流的方式获得不同烘焙温度下的核桃壳提取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经不同烘焙温度处理后核桃壳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其中许多是重要的香料物质。160℃烘焙后6种主要香料成分为愈创木酚、香兰素、香草酸、丁香醛、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和3,5-二甲氧基-4-羟基肉桂醛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97%、3.03%、5.08%、9.11%、31.42%和25.64%,总和高达76.25%;而不烘焙时对应成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91%、1.66%、2.03%、0.62%、3.07%和1.59%,总和只占9.88%。经烘焙后核桃壳中的主要香料物质的相对含量明显升高,显示了烘焙后的核桃壳在食品添加剂领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因此可将核桃壳烘焙后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香精香料。  相似文献   

9.
固相微萃取与GC-MS法分析发酵型臭豆腐中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分析了北京产发酵型臭豆腐中挥发性香成分,共鉴定出31种成分,其中酯类9种、含硫类化合物6种、醛酮类5种、醇类4种、酸类2种、含氮化合物1种、酚类1种、其他3种,检测到的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二甲基三硫、吲哚、二甲基二硫、苯酚、乙酸丁酯、正丁醇、丁酸乙酯、二甲基四硫、丁酸、正己醛、丁酸丙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了两种禽骨肉味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鸭、鹅骨肉味香精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有56种和51种,这些成分主要是酮、醛、酯、酸、醇、含氮或硫的杂环类化合物,鸭骨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乙酸、丁基羟基甲苯、十六醛、4-甲基-5-乙醇基噻唑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甲酯;鹅骨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硫醇噻吩、2-甲基-5-甲醛噻吩、辛酸、1,1,2,2-四甲基-1,2-二苯基-乙烷、2-羟基戊酸甲酯、二苯甲酮、2,4,6-三丙基均三氧环己烷和十五酸。  相似文献   

11.
分析鸭肉主体香味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方法萃取鸭肉香味成分。然后将萃取液按pH值进行分离。再采用气质联用分析挥发性风味成分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显示:中性组分和碱性组分为鸭肉主体特征香味组分;醛类和酮类构成了鸭肉油脂及鸭肉的特征气味,3-羟基-2-丁酮和乙酸乙酯构成了鸭肉萃取液的焦糖香甜气味,二甲基三硫是构成鸭肉肉香的一种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测定了两种禽骨肉味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鸭、鹅骨肉味香精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有56种和51种,这些成分主要是酮、醛、酯、酸、醇、含氮或硫的杂环类化合物,鸭骨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乙酸、丁基羟基甲苯、十六醛、4-甲基-5-乙醇基噻唑和邻苯二甲酸二异甲酯;鹅骨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2-硫醇噻吩、2-甲基-5-甲醛噻吩、辛酸、1,1,2,2-四甲基-1,2-二苯基-乙烷、2-羟基戊酸甲酯、二苯甲酮、2,4,6-三丙基均三氧环己烷和十五酸。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9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占总检出物的83.97%以上,可归纳为吡嗪、呋喃、吡咯、嘧啶、噻唑等杂环类、酯、醛、醇、酸、酮、烷烃、烯烃以及酚等10类化合物。醛、酮、醇、饱和烃及杂环类物质是植物油的主体风味化合物,除橄榄油中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外,其余8种植物油主要以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两者占总检出物的46.81%以上。植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各具特点,研究结果为建立食用油挥发性风味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蓝莓籽油中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测定蓝莓籽油组成成分。最终分离确定出67种物质的化学结构,其中优势成分为姜黄烯(14.29%),双表-雪松烯(8.47%),α-长叶蒎烯(6.47%),桉叶油醇(5.68%),异石竹烯(5.67%),2,2-二甲基-3-亚甲基二环[2.2.2]庚烷(5.14%),己醛(5.13%),3-蒈烯(4.96%),衣兰烯(3.33%),8-异丙烯基-1,5-二甲基-环葵-1,5-二烯(3.11%),(+)-香橙烯(2.98%),2-莰醇(2.38%)。  相似文献   

15.
王犁烨  黄彭  冯瑞章  武运  宋钰 《食品与机械》2018,34(4):20-24,30
为了解新疆不同品种酿酒葡萄制得的蒸馏酒挥发性香气成分之间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赤霞珠、霞多丽、贵人香、赤霞珠和霞多丽混酿以及贵人香和霞多丽混酿制得的葡萄蒸馏酒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并对其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以不同葡萄品种制得的蒸馏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别;在5种蒸馏酒样品中共检测出7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酯类44种、醇类10种、酸类4种、醛类3种、酮类2种、其他物质15种;在以两种葡萄品种为原料的葡萄蒸馏酒中,除保留了各自原有的香气成分之外还产生了新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的变化,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杀菌前后分别鉴定出117种和119种挥发性成分。杀菌前的即食扇贝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3.21%、4.78%、2.06%、0.47%、0.25%、8.38%、0.03%、0.72%、32.58%、47.52%,数量分别为7、9、9、4、2、22、1、1、33和29种。杀菌后的即食贝柱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2.85%、4.48%、11.54%、0.90%、0.49%、7.81%、0.86%、0.55%、28.20%、42.32%,数量分别为9、11、11、6、5、15、5、3、32和22种,杀菌前后有67种成分相同。杀菌后的即食扇贝柱中酯类和呋喃等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显著多于杀菌前。因此杀菌过程对即食扇贝柱的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保留和增香作用,使即食扇贝柱的风味更加浓郁,香气协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的变化,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杀菌前后即食扇贝柱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杀菌前后分别鉴定出117种和119种挥发性成分。杀菌前的即食扇贝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3.21%、4.78%、2.06%、0.47%、0.25%、8.38%、0.03%、0.72%、32.58%、47.52%,数量分别为7、9、9、4、2、22、1、1、33和29种。杀菌后的即食贝柱中,醇、醛、酯、酮、酸、芳香族、呋喃、酚类、烃和其他的含量分别为2.85%、4.48%、11.54%、0.90%、0.49%、7.81%、0.86%、0.55%、28.20%、42.32%,数量分别为9、11、11、6、5、15、5、3、32和22种,杀菌前后有67种成分相同。杀菌后的即食扇贝柱中酯类和呋喃等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显著多于杀菌前。因此杀菌过程对即食扇贝柱的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保留和增香作用,使即食扇贝柱的风味更加浓郁,香气协调。  相似文献   

18.
采用鱼尾罩和装有剑桥滤片的捕集装置将侧流烟气中的5种挥发性化合物(1,3-丁二烯、异戊二烯、丙烯腈、苯、甲苯)捕集于甲醇溶液中, 采用四极杆GC-MS结合质谱选择性离子扫描模式(SIR)定量测定侧流卷烟烟气中5种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量。试验证明,此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对5种挥发性化合物释放量组内测定的RSD≤3.45%,组间测定RSD≤6.27%;具有较高的灵敏度: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限均低于0.13 μg /支;较高的准确性: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回收率在93.37%~98.2%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大蒜挥发性成分分析前处理方法,以新鲜大蒜和市售的糖醋蒜为材料,分别采用顶空取样和固相微萃取提取其挥发性成分,并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集方法检出的挥发性成分和含量有所不同,顶空取样检测出新鲜大蒜和糖醋蒜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以及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都较高;两种方法分别检出新鲜大蒜和糖醋蒜的共有含硫化合物分别为11种和6种。相对固相微萃取,顶空取样操作简单,快速,可用于大蒜及其加工品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GC-MS分析橡木片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GC—MS测定了橡木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其中种类最多的是酮类化合物,有13种,其次是酚类8种,酯类6种,醛类和醇类各5种,酸类1种,其他组分1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