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广州化工研究所于1981~82年,开展了消毒灭菌、漂白剂二氯代异氰尿酸钠的合成研究,已完成了小试工作。该所采用从异氰尿酸出发,以消石灰代替烧碱作碱化剂进行氯化为二氯异氰尿酸,再以苛性钠与二氯异氰尿酸反应成盐的工艺路线:C_3N_3O_3H_3 Ca(OH)_2→C_3N_3O_3H·Ca 2H_2O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氯溴异氰尿酸烟剂进行定量分析。HPLC法使用C18柱,以V(甲醇)﹕V(水)﹕V(冰乙酸)=15﹕85﹕0.1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15nm。方法的变异系数为0.44%,回收率在98%~102%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扼要介绍了冷却水系统中一些常用的氧化性杀生剂——氯、次氯酸盐、氯化异氰尿酸、二氧化氯、溴化丙酰胺和臭氧及其应用的几个事例。  相似文献   

4.
一种异氰尿酸盐稳定剂加到含氯池水中.方法是在片状氯剂加入池水前先将化学纯的异氰尿酸片剂溶入池水中。  相似文献   

5.
N—氯代异氰尿酸酯主要包括三氯异氰尿酸(TCCA)、二氯异氰尿酸(DCCNa)、二氯异氰尿酸的钠盐(DCCNa·2H_2O)及钾盐DCCK)。它可用作游泳池的消毒剂,并可用作洗涤杀菌剂。国外开发此产品始于本世纪初,到目前为止,世界上N—氯代异氰尿酸酯的产量估计在8~10万吨。我国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和应用,至今,衡水地区冀衡化工厂(年产二氯异氰尿酸钠600t)、南宁化工厂(年产三氯异氰尿酸200t)、江苏南仓工厂等几家单位进行生产,年生产能力均约达1200t。 1 性质 N—氯代异氰尿酸酯产品均是白色梭状结晶或粉末。产品经机械加工可制成各种目数的颗粒状工业品出售。其物理性质见表1。 N—氯代异氰尿酸酯类产品具有较好的稳  相似文献   

6.
在二十年间,氯代异氰尿酸盐已从实验室的珍品变为世界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化工产品。由于氯代异氰尿酸盐是一种具有在干燥、稳定状态下的浓缩的有效氯的来源这一特性,而决定了它们的商品价值,并得到许多工业部门的研究者的好评。氯代异氰尿酸盐被作为有效氯的来源,广泛用于去垢剂、水处理—尤其是游泳池的水处理、漂白、增白擦粉以及干奶品厂、一般食品工业、医院及其它公共设施中的卫生消毒用品、清洁剂、自动洗碗机的清净剂等方面。此外也用作杀细菌剂和杀真菌剂。  相似文献   

7.
《农药》2019,(12)
[目的]为筛选出白菜霜霉病防效最佳药剂及药剂组合。[方法]通过单一和复配施药,调查不同药剂对白菜霜霉病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药后7 d单一喷施10%多抗霉素WP 120 g/hm~2、50%氯溴异氰尿酸SP 750 g/hm~2和100 g/L氰霜唑SC 75 g/hm~2对白菜霜霉病的防效均达70.00%以上。10%多抗霉素WP分别与50%氯溴异氰尿酸SP、36%烯酰吗啉WP和100 g/L氰霜唑SC组合施用均能极显著提高对白菜霜霉病防效,其中效果较佳的是10%多抗霉素WP+100 g/L氰霜唑SC组合和10%多抗霉素WP+50%氯溴异氰尿酸SP组合,其药后7、14 d的防效分别达91.29%和88.42%、82.18%和76.19%。[结论]10%多抗霉素WP与100 g/L氰霜唑SC,50%氯溴异氰尿酸SP,36%烯酰吗啉WP组合药剂对防治白菜霜霉病具有增效作用,可用于白菜霜霉病的田间防控。  相似文献   

8.
含氯产品——氯代异氰尿酸,由于具有卓著的杀灭藻类、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近三十年来作为家庭、公共场所、工业的消毒、洗涤和干燥漂白剂等而被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的氯代异氰尿酸产品以及中间体异氰尿酸含量的测定,均可采用氧化还原、酸碱滴定的化学分析方法.氯代异氰尿酸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测定液体稳定剂中的游离苯酚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其原理基于苯酚能与溴定量反应。具体的步骤是,向液体稳定剂中加入定量的溴,用定量的碘化钾与溴化反应后剩余的溴反应,再用Na2S3O3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碘。根据Na2S3O3标准溶液用量,可以计算出液体稳定剂中游离苯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氯代异氰尿酸类产品的生产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氯代异氰尿酸的性质及特点氯代异氰尿酸包括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及其单钠盐、钾盐等。其理化性质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王征帆  杨艳丽 《当代化工》2011,40(6):659-660
利用恒电流库仑滴定法电生碘对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进行了测定;选择1.0 mol/L KI-1.0 mol/L H3PO4(1︰1)溶液混合液作为电解液,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滴定剂I2与Na2S2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终点采用死停终点法控制;该方法测定Na2S2O3结果与常规滴定分析法相吻合,精密度达到0.1%;该方法具有快速,更准确的优点,在化工生产及分析检验工作可代替常规滴定分析用于Na2S2O3标准标准溶液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稳定态二氧化氯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常规法测定成品稳定态二氧化氯的杂质,常有干扰。用蒸馏-滴定法,在H2SO4等酸性溶液中,将ClO2蒸出,吸收于KI溶液中,再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碘,可迅速、方便地测定稳定态二氧化氯。该法NaClO3和NaClO2杂质无干扰。同时对蒸馏时酸的选择、蒸馏时间、吸收液酸度与反应所需时间及方法的重现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SO2-Na2S-H2O体系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毅红  张丽 《化学工程》2011,39(3):50-53
利用Na<,2>S溶液吸收SO<,2>是湿法烟气脱硫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方法.为了能更好地利用Na<,2>S溶液进行烟气深度脱硫,文中通过热力学计算,对Na<,2>S溶液吸收SO<,2>烟气所构成的SO<,2>-Na<,2>S-H<,2>O体系中气液固三相组成与pH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H值大于6时,SO<...  相似文献   

14.
栲胶脱硫副产物对脱硫液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栲胶脱硫液中副产物的积累过程,配制了含有不同浓度副产物的仿栲胶脱硫液,考察了栲胶脱硫液中Na2SO4、Na2S2O3、NaHCO3、NaSCN等副产物对脱硫液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副产物的积累均会使栲胶脱硫液粘度增大,其中Na2S2O3和NaSCN是影响栲胶脱硫液粘度的主要因素;讨论了脱硫液粘度与主要副产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用Excel软件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很好的线性关系,为实际生产中估算栲胶脱硫液的粘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使用w(KI)=10%或w(Na2S2O3)=5%吸收液的原氯气分析方法中存在的弊端及造成分析结果出现偏差的原因,通过多次试验开发了使用w(Na2S2O3)=0.2%、w(NaOH)=1%新吸收液的改进分析方法,确认其分析准确度高,可节约药品用量,减少了仪器破损率,经济效益可观 。  相似文献   

16.
副产物含量对栲胶脱硫液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栲胶脱硫生产过程中除了主反应外,同时还伴随Na2S2O3,Na2SO4,NaSCN及NaHCO3等盐类生成的副反应.这些副产物的生成会影响栲胶脱硫液的性质,并最终影响整个脱硫循环工艺的稳定.为了避免这些影响,从表面张力、黏度和密度三个方面分析了Na2S2O3,Na2SO4,NaSCN和NaHCO3四种栲胶脱硫工艺的副产物对栲胶脱硫溶液的影响.结果表明,副产物的积累可以引起脱硫溶液表面张力的下降以及溶液黏度和密度的增加,从而引起脱硫工艺中操作条件的改变,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脱硫效率.  相似文献   

17.
方景礼  余耀华 《化工学报》1985,36(2):171-178
本文用电子能谱(XPS和AES)研究了不同波长光照射后,镀银层表面膜的组成和状态的变化,结果表明:(1)光波的致变色能力按以下顺序递降2537(?)>3650(?)>日光;(2)同一波长光照射时间越长,变色愈甚;(3)应用俄歇参数方法进行表面元素价态分析,发现2537(?)照射18小时表面约有43%的银为Ag_2O,照射24小时后表面约有18%的银为AgO;(4)XPS测定表明.银层在大气中照射时,表面银先被氧化和氯化,随后氯化物可能转化为Ag_2O,最后Ag_2O被光转化为黑色的超细颗粒的银粒子和AgO.镀银层浸在Na_2S溶液中,然后将一半面积提出液面.让其露在大气中,结果浸在Na_2S液中的部分不变色,露在大气中的部分却变为蓝色.通过Ag(3d)、S(2P)结合能以及M_4VV、M_5VV俄歇峰的测定.证明未变色银表面仍为银,蓝色层则是Ag_2S.因此,镀银层浸入Na_2S溶液后在大气中的变色反应可表示为4Ag+O_2+ZH_2O+2Na_2S→2Ag_2S+4NaOH  相似文献   

18.
以二水合钨酸钠与不同配体形成的络合物为催化剂,在相转移剂作用下,用30%的过氧化氢氧化环己烯合成己二酸。探讨了反应装置、催化剂用量、配体用量、相转移剂用量、反应时间、冷却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磷酸为配体,PEG600为相转移催化剂,220 mmol 30%H2O2氧化50 mmol环己烯,且n(Na2WO4...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液氯纯度分析的原理、步骤和结果计算,并用KI溶液和Na2S2O3-NaOH混合溶液2种试剂做了对比试验。混合溶液法的精密度、反应现象、读数误差、试剂用量及费用等方面均优于KI溶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