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可生物降解并对环境无害的润滑剂基础油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润滑剂被广泛用于减少两相对运动的接触表面之间的摩擦和磨损,能影响机械的耐用性、能源效率和发动机功率的释放以及密封垫的耐用性和排放间隙期等等.但润滑剂在使用过程中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中,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全世界使用的润滑剂,除一部分由机械运转正常消耗掉及部分回收再生利用和用作燃料外,每年大约有500万~1000万t石油基化学品进入生物圈,其中约40%是由于泄漏、工业和城市垃圾、炼油厂排放等产生.即使是润滑剂高再生率(>60%)的国家,仍有4~10%的润滑剂流入土壤和水中,仅欧共体每年就有60万t润滑剂进入环境.进入环境的润滑剂严重污染着陆地.江河和湖泊,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影响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叶斌  陶德华 《机械工程材料》2002,26(11):21-23,26
阐述了绿色友好润滑剂的生物降解性和摩擦化学特点,提出了绿色润滑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二冲程汽油机润滑油生物降解性及其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参照欧洲CEC标准创新性地建立了二冲程汽油机油生物降解性能评定方法,该方法所得实验结果与国外已公布的类似方法评定结果相比,具有良好相关性,且方便、可靠、重复性好、更符合我国的实际。考察了二冲程油基础油和商品二冲程油的生物降解性能,为评估二冲程油对环境的影响和开发国产生物降解二冲程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可生物降解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与基础油氧化安定性两方面的要求,合理选用基础油和抗氧抗腐添加剂。引入均匀设计方法,安排多因素试验分析基础油对抗氧添加剂的感受性以及抗氧添加剂的配伍性。应用计算机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最后发现DNA、CuDDP、ZDDP及T706按一定比例复配后使植物基基础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肖晖  朱蔚 《轴承》2004,(3):43-45,26
生物降解性润滑剂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能被活性微生物降低为二氧化碳和水分润滑剂 ,具有无毒、良好的润滑性和粘温性能。本文介绍了以菜籽油为基础的生物降解润滑脂在滚动轴承中的应用及抗氧化剂对延长其寿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润滑油生物降解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润滑油生物降解机理,论述了现行的润滑油生物降解试验方法,用自行设计的土壤模拟法评估润滑油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程度,采用测BOD5/CODcr值法评估润滑油在水中的降解程度。本研究对润滑油的生物降解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可生物降解润滑油新型抗氧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环保型抗氧剂迷叠香是从云南一种天然植物中提炼而成,可降解、抗氧化性能好.使用抗氧剂迷叠香与传统抗氧剂T501进行复配,采用旋转氧弹法对该类新型抗氧剂抗氧化安定性进行了测试,发现其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较单独使用T501抗氧化效果有很大改善.通过合理选择基础油配制方式及比例,结果表明:当在基础油(菜籽油、季戊四醇酯和聚α烯烃的比例为15:3:2)中添加抗氧剂T501与迷叠香各0.5%(质量分数)时氧化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8.
选用蓖麻油和矿物油基液压油2种不同类型的润滑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pH值环境条件下润滑油的生物降解,考察表面活性剂类型及浓度对润滑油生物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碱性条件下有利于植物油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酸性环境则有利于矿物油基润滑油的生物降解;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促进润滑油的生物降解,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则会阻碍润滑油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促进生物降解能力较强,高于临界胶束浓度则效果相反。  相似文献   

9.
环境友好金属加工润滑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戴恩期 《润滑与密封》2006,8(9):218-219
研制了一种环境友好金属加工润滑油。通过对基础油的选择、添加剂的合成、国外添加剂的引进以及动物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环保性、人体适应性、无毒无害等性能。产品投放市场后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回顾了矿物润滑油降凝机理的发展历史,指出了传统降凝机理在解释生物可降解润滑油低温流变的局限性,并通过试验来研究生物可降解润滑油的低温流变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不同润滑液的电润湿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润湿性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倾向性,可以通过润湿角描述,是评价润滑液渗透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研究润滑液的电润湿性,搭建电润湿润湿角测量装置,对施加负高电压的润滑液润湿角进行测量,得到不同电压下不同润滑液的润湿角变化情况,结合仿真分析施加负高压液滴润湿角变化机制。结果表明:润滑液润湿角受外加电场影响,在一定范围内,电压越大,润滑液润湿角越小;在润滑液中加入纳米颗粒可提高润滑液的电润湿性能;在同等电压下,与去离子水、去离子水基纳米流体、蓖麻油、蓖麻油基纳米流体、葵花油相比,葵花油基纳米流体的电润湿性能最好;对润滑液液滴施加电压后,液滴各位置压力场与速度场发生变化,其顶部压力场较大,速度指向液滴内部,边缘压力场较小,速度指向液滴外部,进而导致润湿角减小。  相似文献   

12.
植物油作为环境友好润滑剂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年来植物油作为环境友好润滑剂的研究状况作了总结。介绍了通过使用添加剂、化学改性、生物改性等方法来提高植物油润滑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环保型润滑剂发展综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郑发正  孙霞  李新年 《润滑与密封》2004,(3):124-126,131
综述了环保型润滑添加剂的定义、种类及应用,介绍了生物降解试验方法的定义、种类以及生态毒性试验方法,概述了环保型润滑添加剂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采用含破乳剂的水溶液作为萃取剂、以反滴定为基础的润滑油碱值测定方法。这种方法使用环境友好的化学试剂,不会对环境和人造成伤害。滴定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终点易于判定。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  相似文献   

15.
黄福川  谢巧 《润滑与密封》2006,(6):141-145,148
对回收的动植油脂进行改性处理和加入部分150SN基础油后,调制出可以作为生物降解液压油的基础油.通过对功能剂的研究,解决回收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与金属材料的配伍性问题,从而开发出粘度指数高,粘温性、低温流动性、极压抗磨性和水解安定性好的有灰和无灰抗磨液压油,并通过台架试验.  相似文献   

16.
高军  陈波水  孙霞  方建华 《润滑与密封》2007,32(12):74-76,79
分别在油酸和月桂酸分子中引入氮,合成了2种新型的含氮润滑油添加剂——N-油酰基谷氨酸和N-月桂酰基谷氨酸。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2种添加剂作为HVI350矿物基础油极压抗磨添加剂时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和磨斑直径及摩擦因数,分析和研究了载荷、摩擦时间、添加剂含量对矿物油最大无卡咬负荷和磨斑直径及摩擦因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种添加剂均可以明显提高基础油的承载能力和抗磨减摩性能,添加剂N-油酰基谷氨酸在矿物油中的承载能力明显优于N-月桂酰基谷氨酸,而N-月桂酰基谷氨酸对提高矿物基础油抗磨减摩性能的效果好于添加剂N-油酰基谷氨酸。试验还表明添加剂的含量并非越高越好,否则磨斑直径将增大。  相似文献   

17.
利用PDSC考察环境友好润滑油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环境友好润滑油产品的开发工作,用加压差热扫描示量法(PDSC)研究了菜籽油、双酯、多元醇酯等几种基础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与旋转氧弹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对菜籽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反应特性进行了考察,并采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计算了菜籽油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初步研究了其氧化反应机制。试验结果表明,PDSC可用于评价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合成酯的氧化安定性明显优于菜籽油,且多元醇酯的氧化安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Thermo‐oxidation of base oils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lubricant degradation and engine failure during use. Degradation is mainly due to high‐temperature oxidation and thermal decomposition near the piston ring zone, forming oxygenated compounds that polymerise to form high‐molecular‐weight insoluble deposits. New‐generation base oils are found to be more stable towards oxidation and deposit formation due to the absence of aromatics and polynaphthenes. However, compatibility with antioxidants and other additives is now of greater concern because of the poor solvency of these oil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purity of the oil, sometimes the oxidation performance is poor in comparison to group I oils, mainly due to the removal of sulphur compounds, which act as natural antioxidants. Thermal techniques, such a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re emerging as fast and accurat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thermo‐oxidative stability of base oils and their additive blends, making it possible to measure the oxidation induction time, incipient oxidation temperature, and deposit‐forming tendency.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is to evaluate the thermo‐oxidative stability of new‐generation group II/III base oils without antioxidant additives, using DSC and TGA. The kinetics of base oil oxidative degradation are studied using different heating rate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rmal techniques are correlated with the micro‐oxid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Penn State Micro‐Oxidation (PSMO) test. The response of a typical antioxidant additive, zinc dialkyldithiophosphate, towards 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base oils has also been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