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岩性油气藏物理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砂岩透镜体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胜坨地区深层增储上产的重要岩性油气藏类型,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其成藏特征进行研究表明:充足且有效的油气源条件、充注方式、砂岩透镜体自身物性变化及沟通源岩与砂体的断层与砂体的相对构造位置是决定岩性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其中是否有沟通有效烃源岩的通道是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砂体物性变化及断层与砂体相对位置是影响油藏含油饱和度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砂岩透镜体中心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上盘砂体为该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构造背景,沙河街组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储层物性主要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沙三亚段顶部发育稳定的厚层泥岩段,北东走向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运移方式以阶梯状运移方式和"T"形或网状运移方式为主,具有形成下生上储三角洲前缘砂岩岩性油藏的的物质基础。古近系东营组地层沉积末期,该区构造运动减弱,断层不发育,具有良好的保存条件。区内发育4种典型的砂岩岩性油藏成藏模式,分别是砂体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不整合遮挡油藏和断层-岩性油藏。研究认为沙河街组分流河道砂岩油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烃源、构造和岩性三重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3.
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从生烃动力、生储油岩界面毛细管压力以及流体在生储油岩之间交换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与典型实例解剖加以验证。认为无断层沟通的砂岩透镜体可以成藏,其成藏机理是:流体压差将泥岩中生成的油气驱向砂岩透镜体,毛细管压力差将泥岩与砂岩接触带的油气驱入砂岩透镜体,浮力使进入砂岩透镜体中的油气向其顶部聚集,砂岩透镜体中的水可以在毛细管压力差的作用下自然地由砂岩进入泥岩中。某些砂岩透镜体油气藏部分被油气充注而部分没有充注,不成藏的端元可能与驱烃动力不足、生烃高峰期滞后于成岩胶结期导致流体交换通道堵塞等有关。图15表3参33  相似文献   

4.
针对牛庄洼陷洼槽带浊积砂岩体油气成藏与富集区域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从断层输导、成藏期储层古孔隙度及砂体-断层配置关系入手,对区内沙三中亚段砂体成藏与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仅被单断层切穿的砂体油气无法成藏,只有同时被2条或多条断层切穿的砂岩体才能使油气有效成藏。具备成藏条件的砂岩透镜体,其成藏期古孔隙度越大越有利于油气富集。因此,至少被2条断层切穿且成藏期古孔隙度较大的砂岩体是研究区的有利勘探目标。该研究成果为牛庄洼陷洼槽带砂岩透镜体进一步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透镜状砂岩成藏模拟实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从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透镜状油藏物性特征统计发现,砂体物性与圈闭充满度呈正比关系,而且存在一个砂体物性门限值,即当平均孔隙度大于12%时,砂体内才有油气的聚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储集层岩石的孔隙性、渗透性和含油性及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描述的优点,以同一围岩含油饱和度,相同温度、压力,以不同物性相同规格的人工岩芯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证实砂体物性是影响砂体含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砂体含油性有随砂体物性增加而变好的趋势。成藏模拟实验与统计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透镜状油藏成藏机理分析来看,在毛细管力差和烃浓度差的作用下,油气首先从较大孔隙进入砂岩透镜体中,油气的进入占据了砂岩透镜体中的孔隙空间。在孔喉半径小、物性差的砂体内应无油气的聚集,即砂体不能成藏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成藏机理,利用钻井和生物标志化合物资料,通过油气来源和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合成藏期次分析,明确了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运聚特征。结果表明,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气来源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研究区断层和不整合非常发育,沙三下亚段发育厚层骨架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均具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三合村油田沙三下亚段油藏成藏期为东营组沉积期,在成藏期内,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高渗透性砂砾岩扇体形成的立体输导体系运移至砂砾岩扇体中,由上覆厚层泥岩地层遮挡而形成构造-地层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7.
断陷盆地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及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勤功 《石油学报》2006,27(6):19-23
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结果表明,砂岩透镜体油藏多数为它源性多期幕式成藏,其成藏机理可概括为隐蔽输导和幕式置换。油气通过隐蔽输导体系由源岩向砂体运聚,砂体中地层水与早期充注的油气又通过隐蔽输导体系向外排出,油源断层将众多岩性油气藏中的油气水幕式汇聚到中浅层大中型构造圈闭中,形成早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外部、晚期油气聚集在盆地内部的环状分布。洼陷带岩性圈闭是含油气盆地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小型油气集输站。  相似文献   

8.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有112个处于排烃门限(2500m)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与之对应的砂岩孔隙度为12%,渗透率为1×10-3μm2.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主要透镜体油藏中,98%以上的油藏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超过以上临界值.在砂岩透镜体埋藏过程中,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处在第三阶段的透镜体砂岩既满足源岩供烃条件,又满足自身的聚烃条件,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的显微特征及成岩矿物的组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成岩作用对砂岩透镜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一方面为砂体成藏提供储集空间和有效圈闭。另一方面增加了油气进入砂体的阻力。根据对牛庄洼陷96个砂岩透镜体的物性分析发现,在成岩作用的控制下,砂体成藏的物性存在临界值。该认识不仅丰富了油气成藏机理的理论,而且时该区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油田主要勘探开发层位延安组平面展布特征变化较大,影响了对其油藏成藏规律的认识。在研究区延安组基本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自延长组长6、长7段炭质泥岩或油页岩;生烃期晚于圈闭形成期,有利于油气聚集;油气在早白垩世末期通过断层、裂缝与延长组顶部不整合输导进入延安组成藏。构造是控制延安组油藏成藏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砂体分布与保存条件;北东向砂体与东西向斜坡配置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局部砂体向上超覆尖灭形成地层超覆油藏;研究区北、东部保存条件好,其内部的低幅度背斜、鼻状构造处于最有利成藏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