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身份认证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目前主要的身份认证技术包括基于口令的认证技术、基于智能卡的技术、基于密码的技术及基于生物特征的技术.本文通过对这几种主要的身份认证技术的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各自优势与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认为身份认证技术将在多技术的融合、分布式认证及认证的标准化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基于网络教学信息统计、评价和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身份认证、数据记录和功能配置模块的设计及实现方法。该方法主要涉及基于Windows集成的身份认证技术。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使各种数据更安全地在网上运行,使学校信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保证登录用户身份的真实是保证计算平台“值得信任”的前提。基于PAM的身份认证技术与外部认证实体相结合,提出了基于PAM的双因素身份认证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为可信计算平台提供高可靠性的用户身份认证。在Linux PAM框架下实现了一个基于UsbKey的可信计算平台身份认证系统。  相似文献   

4.
多因素认证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网络发展及身份认证技术的基础上,论述了一次性口令认证技术和双向认证技术,采用这2种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多因素认证系统。与流行的802.1x认证技术相比,多因素认证技术采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双向认证和人机绑定认证方式,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认证机制和更加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以可靠性高、保密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反恐和日常生活等领域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而指纹识别技术易用性好、技术成熟可靠,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PDF417二维条码技术以其数据容量大、纠错能力强、便携等优点,非常适于作为身份信息的保密载体。本文把这二者相结合,设计了一套身份认证系统。该系统适用于重要会议、社会化考试等场合的身份认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基于身份加密的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方案中用户向可信第三方TA(Trusted Autho- rity)证明身份及私钥安全传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IBE与指纹认证技术的FIBE(Fingerprint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方案,首次将指纹摘要匹配算法运用于网络身份认证体系中,解决了IBE存在的四个问题,且指纹特征值得到了保护。用户双方在认证过程中TA不需在线,适合于垂直认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基于身份加密的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方案中用户向可信第三方TA(Trusted Autho- rity)证明身份及私钥安全传送等问题,提出了基于IBE与指纹认证技术的FIBE(Fingerprint Identity-Based Encryption)方案,首次将指纹摘要匹配算法运用于网络身份认证体系中,解决了IBE存在的四个问题,且指纹特征值得到了保护。用户双方在认证过程中TA不需在线,适合于垂直认证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内网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基于身份认证的内网安全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个安全防护系统。着重分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及软件结构,并给出了认证流程。  相似文献   

9.
心音信号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信号之一,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以作为生物认证技术的认证特征.该文在GMM动态阈值算法基础上,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的心音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用户身份注册、身份认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制约网络会计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使用身份认证技术。单一的身份认证技术不能满足网络会计的发展需求,多种安全产品的融合、协同、集中管理是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Image authentication techniques used to protect the recipients against malicious forgery.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ew image authentie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digital signature. The authentication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features of the each block in tesed imag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eatures of the block recorded in the digital signature. The proposed authentieation scheme is capable of distinguishing visihle but non-mali-cious changes due to common processing operations from malicions changes. At last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is not only efficient to proteet integrity of image, but also with low computation, which are feasible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智能卡的新型双向认证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程认证中。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基于口令的认证方案。为了满足安全性的需求,许多基于智能卡的远程用户认证方案被提出。但是绝大多数的方案不支持用户对口令的自由选取和更改,且许多方案中需要存储核对表。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向认证方案并且分析了其安全特性。所述方案支持用户自由更改口令且无篙表格。可以防止ID窃取、猜测攻击、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身份认证协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两方身份认证协议,并扩展到基于纠缠交换的量子多方身份认证协议.协议中通信用户初始共享的纠缠粒子对用作认证密钥.用户通过对事先共享的纠缠粒子对进行纠缠交换和经典通信,实现用户之间的身份认证.另外对2种量子身份认证协议的安全性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无线认证协议用于无线环境中各参与方之间相互确定对方的真实身份,防止假冒攻击.如果无线认证协议出现安全漏洞,整个会话就没有安全性可言,还会影响随后会话的安全性.针对无线认证协议Server-specific MAKEP存在的认证性缺陷,给出了对协议的一种改进.对改进后的协议进行模型检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erver-specific MAKEP协议满足认证性和保密性.此外,把存储空间的占用从移动装置转移到了固定装置,减少了移动装置存储空间的占有率,从而提高了移动装置的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查询验证技术的安全性和计算速度,分析了数字签名链查询验证技术的结构特征,指出其具有数据库构建成本高、验证速度慢和安全性低等不足.将指定验证人签名的思想引入到外包数据库查询验证技术中,并根据外包数据库的安全需求设计了1个指定验证人签名方案,然后结合该签名方案提出一种安全、高效的可保护隐私数据的查询验证技术.该技术在查询验证过程中隐藏了数据拥有者的签名,能防止合谋攻击和伪冒攻击,可实施复杂的内容访问控制策略、保护隐私数据.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表明,该查询验证技术的数据库创建成本低、存储开销小、验证速度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与IEEE802.11的无线局域网(WLAN)的互联互通为实现安全快速的垂直切换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垂直切换操作不能降低网络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垂直切换的时延必须尽可能小,以保证网络服务质量。在对WLAN-UMTS垂直切换认证协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组改进的认证和重认证机制,该机制通过增改认证参数和信令交互方式,减少了信令流量,降低了WLAN到UMTS垂直切换的认证时延,提高了认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面向社交网络的认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基于凭证的社交认证系统中社交凭证产生方式匮乏和应用场景单一以及基于知识的社交认证系统存在社交知识种类缺乏等问题,提出了应用短信、电话和数据连接等多种社交活动的基于凭证的社交认证模型及应用边特性和节点特性多种类型的基于知识的社交认证模型.结合传统认证方式提出一种多层次、多因子式的统一认证模型.结果表明,结合线上线下两种社交认证场景,该统一认证模型可以解决社交认证信息只能为特定系统使用的问题并且能为其他认证系统提供社交认证服务.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几种身份隐私保护技术,提出了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智能电表身份认证方案,使得智能电表的真实身份得到了有效保护,在有效抵御外部攻击者的同时,使内部参与者也不能获得用户的真实身份和实时电量.与现存的几种技术相比,本方案计算成本较低,且可以有效支持电力用户数量的动态变化,满足电力用户身份认证条件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19.
本利用了有限域上的特殊方阵,构造了两个笛卡尔认证码,并给出了两个笛卡尔认证码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