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兴安 《城市建筑》2010,(11):11-12
<正>■胡兴安(以下简称胡):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已有61年,我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否谈谈您在多年的体育建筑创作中所一直秉承的设计理念。■魏敦山先生(以下简称魏):我多年来在体育建筑  相似文献   

2.
对话刘珩     
正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话刘珩     
UED:您是一位非常实验性的建筑师,从一开始的建筑实践到今天,您是如何一直坚定地坚守着自己的设计道路? 刘珩: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在南沙的经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些选择.在南沙的建筑实践,让我认识到建筑师不仅仅要设计硬件的东西,还要创造软件的东西.这对当时的我和我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一种本质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正伟 《新建筑》1991,(4):4-10
建筑可以同人对话,而在它问世的过程中,设计建筑的人还可以同他自己对话。从设计构思到绘制蓝图,从建筑施工到交付使用,本人习惯于对作品不断地进行反省,印证——让辛辛苦苦创作的“自我”(A)与超脱后用审视眼光  相似文献   

5.
庄惟敏     
《世界建筑》2014,(4):33-33
<正>WA:您能否概括(归纳)一下自己的设计过程与方法?庄惟敏:近几年来,我的设计过程多半是追求一种始于场所的探究,而归于场所精神的方法。从建筑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来看,无论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广义建筑学的关键词都经历了生存——精神与权力象征——生产力进步——地域与文化——新技术与人居环境——全球化格局这一历程。建筑和它的室内空间从人的  相似文献   

6.
<正>本次会议要解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三个重点问题:一是解决目前装配式建筑普遍存在的"二次设计"问题;二是推广从构件设计生产到装饰装修设计施工的一体化模式;三是推进BIM技术在一体化设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提出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的协同发展思路:"一体"指建筑体系的完善、成熟和可复制、可推广;"两翼"指以工程总承包(EPC)模式承建装配式建筑和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设计。发展装配式建筑要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以  相似文献   

7.
张永和访谈     
<正>雏形/Infancy张利:在今天,您如何评价当时在南工(现东南大学)接受的建筑教育?张永和:关于建筑教育,在说南工之前,其实还有一段该提一下。我是1974年高中毕业。毕业后我就被分配到北京一个单位,叫北京市稀土研究所。实际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干小工(图1)。我爸觉得这个不是个事儿,其实我自己觉得还好。因为我的标准是没下乡就行。我爸认为我得学一技之长。所以他就找一位老朋友教我画建筑画,这人是傅熹年先生。傅老  相似文献   

8.
购物中心     
正商业综合体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城市繁荣的标志之一。其中的一大类型:购物中心,是城市人口流动量最大、单位时间密集程度最大的建筑之一。城市人口休闲娱乐的一大内容就是"逛商场"。如何能够修建一所吸引更多人群进入建筑内部消费的建筑综合体,是此类建筑的建筑商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地方消费能力到审美程度,从城市发展能力到未来预估能力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从设计到施工,每个乙方单位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城市的变化,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变化。但归根到底,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自己的设计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9.
关联设计     
关联设计(Associative Design,简称AD)作为荷兰Berlage Institute二年级的全年研究设计课程已经有5年的历史了.从2005年的鹿特丹都市家具(Urban Furniture)到对全球各个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邻里社区模式的探索,关联设计对不同尺度的建筑问题、设计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尝试着给出自己独特的答案.关联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关联几何的规律,是利用几何关系和参数生成大量变体的参数化设计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建筑与人生,构成了我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元素。通过对建筑美学认识和理解,从另外一种角度和方式去感悟建筑,在设计中找到内心的归宿,在过程中体验生活。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建筑,读懂建筑的内涵,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把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自己创作之中,让自己的人生与建筑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4)
<正>一、自我分析我热爱艺术设计,外表憨厚的我,有着一颗"文艺心",更有一颗"创意芯"。进入职校后,和老师学习工业设计期间,我找到了无穷乐趣。从兴趣小组到集训队,从3D打印到机器人,从参观企业到结识行业内人士,我发现自己的视野愈加开阔,并发现了自己喜欢的设计风格,自己经常打一些小模型玩……(一)认识自我1.职业兴趣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我属于EAR型:对具有创造、想象及自我表现空间的工作显示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曾有位男士与我搭讪,他说:"你是建筑师呀,真棒!希望有一天,能住上你设计的房子。"而我认真地解释道:"抱歉,最好还是别,我是医疗建筑师,只设计医院。"同样,总有人在不断问我,医疗建筑师是不是以诊治建筑的问题为生啊?因此,每次在自我介绍时,都需要迎接对方如同遇见一个活体geek(发烧友/怪杰)的眼神。不过,身为医疗建筑师,我倒是梦想能住上自己设计的房子,亲身体验一下设计的效果,这个想法确实很geek(发烧)!  相似文献   

13.
正高青:最早了解您作品的时候大概是在湖南室内设计领域,当时在湖南室内圈子关于您的作品我们听到过很多,想请问您是怎么从纯美术学转型到设计创作的历程?李曦:我从事的并不是艺术创作工作,设计只是一种增值服务,只是我有一帮艺术家朋友,这些朋友圈子对我影响比较大。我是学油画毕业的,然后就做了室内装饰设计,到现在就开始做一些商业的建筑设计。更多的是受这些朋友的影响,尤其是受魏老师(魏春雨)的影响,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对建筑的理解,空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AW:从受父亲的影响接触建筑,到放弃它,再到重新对建筑充满激情,您自身的经历转变之间对于建筑的理解有怎样的变化?奥雷·舍人:我父亲对我有两个影响:一个就是让我不成为一个建筑师,另一方面让我想成为一个建筑师。有一个建筑师的父亲,从小就跟建筑有接触,这样的环境影响使我很小就知道建筑是怎么回事。大体上可以把事情分为两种:有一些事情我特别喜欢去做,但是我似乎并不擅长;有些事情不太愿意做,但是特长可能又在这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我常常开着自己的一辆小车环着欧洲去看建筑。在1980年那个时候,网络还不是很发达,获取资讯的方  相似文献   

15.
壹个建筑师,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他(她)希望从建筑单体到室内设计能够一竿子到底。从宏观上讲,他更希望从建筑规划、周围环境、室外小品都能出自同一人之手,这样更能充分体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因此室内设计并非孤立,而是与整体建筑息息相关,是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记得1986年我陪同一直在莱特大师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的美籍华人建筑师周仪先先生在华讲学时,曾向他请教如何对待平凡建筑的问题。周先生对我讲:“莱特大师所设计的建筑大多是中小建筑,有些甚至只有几百平方米。我们学校(指莱特大师创办的塔里埃森建筑学校——作者注)今天设计的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想谈谈关于城市规划的问题。题目就叫“城市规划的新潮流”。关于城市规划,我写的书有以下一些: 《城市设计》(纪伊国屋书店,1956年),《道的建筑》(丸善书店,1983年)、《人口流动》(中央公论社,1970年)、《城市学入门》(讲谈社,1972年)。这些书都是用日文写的。其中《道的建筑》正在译成中文,想来不久大家就可读到。我还希望我的《城市设计》一书也能译成中文。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关于这个题目,我想先从勒·柯布西耶等人创立现代城市规划的主张、意义和它的缺点谈起。勒·柯布西耶年轻时曾住在巴黎。那时的巴黎是个什么样子的城市呢?大家知道,欧洲在产业革命以后,工业迅速发展,十九世纪下半叶各国  相似文献   

18.
曾坚自述     
<正>37年前,我怀着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地走向了建筑求学与治学之路。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我凭借天大建筑学院优秀的学术平台,跨界于建筑与规划两个学科之间,并探索其中的科学与艺术奥秘。多年来,从建筑设计到城乡规划,从探索建筑美学规律到钻研建筑性能化防火的数字模拟,从研究绿色城市设计方法到解析城市的风、热环境形成机理……不断挑战新事物,是我的一大爱好,并认为只有涉猎广泛,才能更好培养建筑人才。多年教学使我体会到:建筑学不仅要重视其艺  相似文献   

19.
正华黎的建筑是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也许可以作为本文的基本出发点。然而何谓"现代建筑"?在这个问题上,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说冠以各种名称的现代建筑史学著作——从考夫曼(Emil Kaufmann)的《从勒杜到勒·柯布西耶:自主性建筑的起源与发展》(Von Ledoux bis Le Corbusier)到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的《现代运动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Movement),从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的《空间,时间与建  相似文献   

20.
在一本介绍自己的住宅设计的书里,一个建筑师能够真切的阐述自己的思考吗?他能够清楚地说明他是如何实现建筑之美的吗?在生活中,在建筑实践中,在我的住宅设计中,美是我一直孜孜以求,务以臻至的目的。我受到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影响,后者曾说过:“美是真的光彩。”而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就是伦敦建筑联盟学院的校铭:“设计以美,建筑以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