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地点:浙江省松阳县Location:Songyang, Zhejiang Province松阳县坚持以"活态保护、有机发展"为理念,探索出了一条中国乡村复兴的道路,并在2015年获得了住建部授予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的称号。在松阳,建筑师徐甜甜以类似中医"针灸"的设计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微改造,使之超越了建筑本身,激活了乡村地区文化和业态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丽水市,县域范围内保留有上百个古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和许多受城市文化影响很深的旅游乡村不同,松阳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仍保存着中国传统诗词画卷中所描绘的自然和生活场景。目前在  相似文献   

3.
周文渊 《城乡建设》2023,(10):76-78
<正>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地处浙西南腹地、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有1 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是丽水最早的县,也是中国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最完整、乡土文化传承最好的地区之一。县域内保有100多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高山阶梯式、平谷式、台地式、傍水式、客家聚落式在松阳山水间交相辉映,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样本”“最后的江南秘境”。  相似文献   

4.
专家观点     
正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复兴之履"日前,在浙江松阳县传统村落北乌井村和酉田村召开了一场"复兴之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学术研讨会"。来自各界的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认识、问题与对策""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利用  相似文献   

5.
正_背景:山中有茶室,宁静而致远在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市松阳县,隐藏着100多个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2014年,松阳县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就有50个,是华东地区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也拥有着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大木山茶园,茶文化渗透这里的每户人家。徐甜甜主持设计的茶室即坐落于大木山茶园景区的核心地带,面向西侧的水库,现状是一个较为狭长的线性场  相似文献   

6.
在新农村发展如火如荼建设时期,山地传统村落由于交通不便保持了村落自身的传统建筑、景观以及文化特点。作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的浙江省松阳县,其中对山地村落主要采取了三种保护发展模式:一、基础修缮、修整村容;二、适度改造村落建筑、景观环境;三、探索多重产业发展模式。这三种递进的保护发展模式,在改善村落的基本面貌和激活村落空间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呈回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距松阳县城东北方向15公里,以其"四山环抱、一水回绕"取名呈回。呈回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村庄现有188户,492人。呈回村海拔643米,坐北朝南,背山临水,村落盘踞半山腰突出的台地上,呈长方形,东西长12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是典型的台地式传统村落。呈回村"村落—梯田—山水"格局完整,呈现"天地人合一"的和谐优美形态。全村多为山间梯田,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农村,现有山林6786亩,梯田335亩,产稻谷、油菜籽、茶叶、竹子、松树、杉木等,是松阳县拥有生态公益林最多的几个村落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乡村的衰败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而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文化,也成为城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02年以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工作,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村落保护进入了国家行政部门的视野。2003年、2005年和2007年先后评选了12个、24个和36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门完成了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收录了各地上报的1.2万个传统村落信息,其中第一批进入村落保护的有646个。  相似文献   

9.
正数千年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传统村落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部分。传统村落是中国乡村文明的根,是萦绕在十数亿中国人心中的乡愁。传统村落因天而兴,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写照;传统村落因地而兴,是传统山水人居的典范;传统村落因人而兴,是家族文化传承的史记。传统村落更是中国乡土文化复兴的火种,乡村振兴将在传统村落中汲取到最丰富的养分。为实现传统村落的永续利用,保护是当务之急,传承是长久之计。而无论保护还是传承,都需要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2.
正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长期坚持深入乡村一线,发现、踏勘、调研、挖掘徽派传统村落。自2012年住建部启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程以来,成立以陈继腾院长为核心的黄山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技术支撑团队。按照"全面行动、全面调查、全面整理、全面审查"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和有形载体。“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是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总体原则。为近距离追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之美,《广西城镇建设》和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联合推出“设计师带你游村落”系列专题,探索如何保留发展古朴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让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让文化遗存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4.
张大玉 《城乡建设》2023,(10):13-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正确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让中华农耕文明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中实现传承与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我国着力于传统村落的普查建档与保护利用,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当前,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围绕人民对乡村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如何以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繁华、时尚是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对外显现的主要风格,但这并非香港的全部。天然起伏的地形地貌,蕴藏了大量具有浓厚乡土人文气息的村落。有的村落依海而生,水道入巷,有的村落卧于郊野,阡陌纵横,正所谓"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这些村落代表了香港传统和闲适的一面。条条"乡村路"通向形形色色的村落,不仅为市民提  相似文献   

16.
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鄂东南传统村落正面临"保存性消亡"和"建设性破坏"等现实困境,以传统村落为代表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已成为当今乡村振兴背景下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该文以湖北通山县白泥村为例,结合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背景,分析了传统村落宗祠的空间价值和文化价值,提出"祠村一体、新旧一体...  相似文献   

17.
正1.前言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到最新的乡村振兴政策,近10年来国家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农村问题相关,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是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现已发布四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落位列其中,第五批申报工作也已完成。对未录入名录的村落也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尽管如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却赶不上传统村落逐渐消亡的速度。本文以衡阳市祁东县风石堰镇沙井老屋为例,就沙井老屋的过去、现在分析传统村落的变化,对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0月30日-31日在浙江省松阳县召开的"复兴之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学术研讨会"是一次独具意义的交流盛会。来自各界的与会学者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认识、问题与对策"、"传统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的利用与产业复兴"、"传统村落中建筑的改善与利用"、"传统村落的管理与体制"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承从更深的层次上代表了中国的历史传统。"——梁漱溟1何为传统村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使得村落成为中国人精神本质与气质的承载者与呈现者,同时保留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历史与记忆。从原始社会起,村落就是一个或者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选择有利的客观环境,缔结共同的精神。中国传统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融合,是流淌在这些世代居住在村落中的人们血脉中的精神(图1、图2)。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发展使得浙西南山区村落形态在过去30余年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呈现出蔓延式发展、跳跃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等多种类型并存的状态。本文以浙江省松阳县黄南村为例,回顾该村落形态变迁的5个时期,进而归纳总结出浙西南山区村落形态变迁的一般规律,以期对这些村落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