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以下简称第三方平台)是近年来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营业态,网络订餐、送餐上门的消费方式在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一些第三方平台把关和管理不严,部分入网餐饮单位卫生状况差,食品加工和送餐行为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甚至无证从事餐饮活动,严重影响食品安全。为规范第三方平台网络订餐行为,保障消费者网络订餐安全,上海市食品  相似文献   

2.
陈丽 《食品与机械》2018,34(3):86-88,122
由于网络订餐运营模式同传统餐饮行业的较大差异,现行《食品安全法》对其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门的规定。然而,由于网络订餐出现的时间不长,其依然存在行政监管缺位、第三方平台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审核和管理机制、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等食品安全隐患。有必要采取建立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为主的监管体系、加强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管理、确立第三方平台的食品安全提示义务等法律规制措施,才能保证网络订餐的正常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网络订餐服务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便捷直观网络订餐,送餐上门的服务方式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个别经营者违法经营也带来了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为规范网络订餐行为,保障广大公众网络订餐消费安全,盘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网络订餐安全"净网"行动,采取把准机制,落实信息公示,强化运输过程,管控等多项措施,确保入网食品经营得到有效监管保障我市消费者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城市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网上订餐被广泛使用,电商网络平台越来越受上班白领一簇的的喜欢,方便、快捷。饿了,坐在办公室,手拿鼠标轻轻一点,网上随时可以叫外卖。互联网叫外卖,几乎成了现在都市每个年轻人的"口头禅"。同时,网络上的食品安全成了问题。网络订餐乱象频生,谁来保证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为消费者健康买单,成为热们话题。近日,深圳市市场稽查局查处了多家在网络平台售卖食品的非法营业商家,并对"饿了么""美团  相似文献   

5.
徐航 《食品与机械》2019,(11):233-236
针对因平台参与、商家隐蔽、配送复杂、法律滞后、方式落后等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特殊性,而产生的监管部门资源整合不畅、商家违法成本降低、第三方订餐平台监管不力、维权成本与取证成本偏高等问题,应积极探索集政府、订餐平台、行业协会、新闻媒体、消费者等于一体的社会共治式的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构建互联网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基于对A市消费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调查结果,了解消费者对网络订餐的满意程度,并分析导致不满意的形成原因,从而为解决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提出针对性建议。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迅速普及,网络餐饮第三方平台发展势头也比较迅猛,如"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第三方网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嘉兴市地区网络订餐情况,为加强食品安全及卫生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结果:大多数调查对象每周都有网络订餐;网络订餐主要通过第三方外卖平台;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关注度偏低;小龙虾和凉菜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消费者维权意识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订餐作为"互联网+餐饮"行业的分支,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形势向好,但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消费者自我维护意识不强,订餐平台准入门槛低,经营者自律性较差,导致网络订餐成为了不法商贩、"黑作坊"等用来牟取暴利的手段。而如何能够合理且有效地解决网络订餐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基于对A市高校  相似文献   

9.
正春节临近,网络订餐交易量大、销售面广,为进一步督促网络订餐交易第三方平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近日,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集中约谈唐县到家、美团外卖、百度外卖、食客来等4家网络订餐交易第三方平台经营者。会上,重点解读学习了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总局令第36号)有关规定。要求各网上订餐交易平台经营者,  相似文献   

10.
正为保障消费者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4月9日下午,内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约谈了"美团""饿了么"网络订餐、网络销售平台负责人。约谈会上集中学习了《食品安全法》《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网络食品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并明确了网络订餐、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和应承担的相  相似文献   

11.
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网络订餐经营行为,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公众饮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本省范围内从事网络订餐活动以及提供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服务的,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昌市餐饮环节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情况和满意度,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改善食品安全现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随机选择在南昌市辖区范围内餐饮企业就餐的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 012份,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进行统计。结果在1 012名受访者中,在选择就餐场所时口味(50.89%)、就餐环境(44.17%)、服务态度(42.69%)是消费者最关注的三个因素。50%以上的受访者对可能影响餐饮食品安全的因素非常担忧。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仅有17.98%(182/1 012)的受访者选择通过法律、投诉等途径解决。56.82%(575/1 012)的受访者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女性和年长者意愿度更高。结论消费者在消费时对食品安全相关因素关注程度不高,对餐饮食品安全因素的担忧程度高,维权意识不强,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工作意愿度高。  相似文献   

13.
在线点餐、外卖送餐等服务为人们带来了便捷和良好的用餐体验,同时也推动了餐饮行业的发展。但网络订餐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较多,包括第三方平台主体责任和入驻商家的食品加工及派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有关,还与监管和网络订餐平台的自律意识等有关。本文分析了当前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现状,探讨了提升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的方法,以期为相关企业、政府和消费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对餐饮行业的深度嵌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订餐这一方式,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订餐甚至成为特定时期"官方"的允许方式。网络订餐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种类繁多的就餐选择的同时,还具有环节多、业态新、涉及面广等特点,这致使监管部门对于此类新兴业态的监管仍处于探索阶段,即普遍存在"监管难"的问题。为加强对网络订餐行业的监管,各地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本文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以"一斑窥探全豹"的方式来探索网络订餐行业的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不仅使网络购物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也使餐饮行业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订餐渐渐兴起,催生了"饿了么""美团外卖"等一批网络订餐平台。中国在线订餐市场自2011年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美团外卖、饿了么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快速发展的网络订餐,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的就餐方式,也给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带来了全新的监管挑战。基于此,本文结合我国网络食品安全现状以及作者工作实际对网络食品安全监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利益相关者作为理论基础,对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主体进行分析研究,为建立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体接受了电子商务信息的便捷、快速的交易形式,网络订餐也逐渐兴起,网上订餐成为现在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主要介绍了以JSP为编程语言,采用B/S结构,结合My Sql数据库技术的网上订餐系统的设计,实现了网上订餐、付款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正如今,网购食品、网上订餐已成为消费者的"日常",如何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是对监管部门提出的挑战。5月9日,记者从江苏省食药监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强网络食品监管,让百姓吃得更放心,江苏省正式颁布了《江苏省网络食品交易主体备案管理办法》,该办法将于2018年6月1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刚刚兴起的网络订餐渐渐走入基层县区群众的生活,网络订餐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互联网+食品"的模式也成为安全监管一项全新的工作。近日,南宫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检查,通过网络监管、现场检查、企业约谈等措施,积极探索监管新模式,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搜集整理网络订餐信息。对城区出现的"饿了么""美团"两家网络  相似文献   

20.
网络订餐是互联网兴起的新兴产物,是新业态下食品安全的重要治理领域,从原材料的采购、制作、运输配送到食用需要经过诸多环节,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研究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有利于监管部门提高对网络餐饮的治理效力.因此,本文从近年来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案例出发,探讨了网络订餐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了几点网络订餐食品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