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气温与降水机制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影响作用显著,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规律分析对揭示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0—2015年山西省NDVI的遥感影像资料,运用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植被生长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植被覆盖变化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内年际、四季及年内月尺度NDVI均呈上升趋势,年际、四季转折点均处于2005年;年内月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省内植被覆盖度西北部较差,东南部良好;夏季植被覆盖程度最佳,春季较差;年际间和年内月NDVI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其他相关性分析提供参考,尤其是区域植被覆盖率与地下水水资源存储量的研究,同时也可为高效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合理控制植被生长过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汉江上游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对调节流域水文过程、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汉江上游植被变化和驱动因子具有重要价值。采用MODIS/Terra的NDVI数据和Land Cover数据分析了汉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的变化规律,结合气象数据和DMSP灯光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的影响,分析了植被指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7年汉江上游NDVI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均NDVI介于0.5~0.62之间;同种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年际变化不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NDV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DVI从高到低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用地、灌丛、常绿针叶林。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影响月NDVI变化的主导因子,夏季NDVI变化与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关系较大,冬季NDVI变化与气温相关性较高。气温和降水与NDVI年变化的相关系数高于平均灯光强度变化,即年尺度上气象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影响高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区域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基于SPOT NDVI和实际观测气象数据,采用偏相关系数法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上游干流区间寸滩至宜昌段及外围100 km的气象因子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同时对其非线性映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上游干流区间寸滩至宜昌段及外围100 km区域内,植被覆盖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动态响应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且气温是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二次函数可有效刻画植被覆盖对气温的响应规律,且较好地解释了植被覆盖-气温响应关系中的物理机制;植被覆盖对气温的响应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且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植被覆盖对气温的响应受蓄水影响程度递减。  相似文献   

4.
植被在区域气候调节和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论文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MSP灯光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间淮河流域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00-2013年淮河流域年均NDVI值在0.37-0.47之间,整个研究期内,流域平均年NDVI以0.57%/a(P<0.05)速率增加;(2) 2000-2013年间,淮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由南向北递减的特征,年际变化较大,淮河流域城市化程度逐年增加,流域内城市化发展进程与NDVI值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 2000-2013年间,城市化进程对植被NDVI的影响要高于自然环境中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影响,城市化进程是影响淮河流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反映地表植被生长状况的一类敏感的光谱信号。利用NDVI反演新疆阿克苏河流域内的植被覆盖及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流域内植被的时空分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研究阿克苏河流域植被的生长及变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标准,结合研究区现状,将阿克苏河流域植被分为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园地和耕地共5种类型,利用2000年2月-2014年12月NDVI 16 d逐月合成数据,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在各生长阶段的数量变化特征,拟合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状况及其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4年,阿克苏河流域林地、灌木林地和耕地的NDVI整体呈下降趋势,草地和园地的NDVI则呈现上升趋势;各类植被的NDVI最低值均出现在冬季(1-2月),峰值则出现在夏季(7-8月);NDVI值急剧上升阶段处于3-5月,下降阶段处于9-11月;耕地和园地覆盖度明显增加,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覆盖度则呈现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1-2015年MODIS NDVI(250m)及14个气象站点气温、降水数据,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探究滹沱河流域近15年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分别从月、季节、年等尺度探究植被覆盖与SPEI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近15年滹沱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0.024/(10a)。(2)植被恢复以明显改善为主,覆盖范围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1.58%,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上游。(3)滹沱河流域SPEI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干旱程度有所降低,流域中游变湿趋势最显著。(4)6月、7月是干旱条件对植被覆盖影响最显著的月份,其中,6月气温对NDVI的影响大于降水,而7月降水对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夏季干旱程度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最为明显;NDVI年际变化与SPEI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干旱对植被生长状态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MODIS NDVI数据及标准气象站数据、退耕还林资料,辅以空间统计、叠置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金沙江下段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内来看,金沙江下段植被NDVI变化呈单峰型,3月份为最低值0.55,而9月份为最高值0.75,年际上10年以来植被覆盖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且这种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植被覆盖较好,植被NDVI平均值为0.65,海拔3 850m以下植被覆盖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超过3 850m后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年内植被NDVI受降水量的影响较气温更为明显,对两者均有2个月的滞后期,而年际上植被NDVI则受气温变化的影响较降水量更为突出,且大规模的植被恢复工程对金沙江下段植被覆盖的增加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e spectroradiometer)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DEM数据、1∶100万中国植被类型图,运用Mann-Kendall趋势及突变点检验法对2001—2018年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海拔梯度和植被类型的NDVI进行提取,分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分析其年际变化并探究流域NDVI变化与植被类型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全流域尺度、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植被类型近18年的NDVI年际变化均呈增长趋势且在2013年之后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在空间尺度上,80%的流域近18年来NDVI呈增长趋势,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流域NDVI在海拔小于等于3 500 m时主要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影响,大于3 500 m且小于等于5 000 m主要受灌丛、草原及草甸的影响,大于5 000 m受高山植被和草甸影响较大;流域植被的NDVI受降水和气温的影响较大,其中温度的影响略强于降水;气候变化对流域植被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在该条件下流域植被的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为草原、草甸、灌丛、高山植被、针叶林、其他植被、阔叶林。若一种植被类型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也会更为敏感;反之,若该植被类型受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则会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9.
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1981—2015年长时间序列植被、降水、气温和干旱数据集,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Sen’s slope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识别了各要素时空变化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效应,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植被动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大体由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且中游部分地区植被有所改善,下游地区存在一定退化现象;流域上游主要受气温影响呈干旱化,中游和下游地区受降水影响趋于暖湿化;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NDVI与降水和干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主要在滞后1月时相关性最高,中游及下游东南部NDVI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滞后0~3月的区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气候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与植被生长的关系,对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g数据集,运用均值法、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偏相关系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残差法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不同气候区生长季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2—2015年黄河流域及不同气候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年际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干旱区变化波动平稳,半湿润区变化较明显。②34 a来各气候区大部分地区植被呈显著增加,半干旱区所占面积比例最大,不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区西南部及南部。③各气候区降水、气温、日照时数对NDVI表现出正影响,且日照影响最大;在半干旱区降水对NDVI影响最大,在半湿润区影响最小,在半湿润区气温对NDVI影响最大,在干旱区影响最小。④34 a来,人类活动对各气候区植被的积极影响明显大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In the Ministry of Power and Electrification of the USSR

In the board of the Ministry of Power and Electrification of the USSR and Presidium of the Trade Union Central Committee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黄河的历史变迁和面积河长特征数据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追寻黄河面积和河长的历史沿革时发现,黄河有历史记载以来的2 000多a间,很难找到黄河面积和河长等特征数据。通过查阅清朝至中华民国的相关资料,参考黄河的历史变迁,发现由于黄河的水系、流域边界经常变化,加之当时测量技术的限制,因此黄河流域面积、河长等特征概念和特征数据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几个时期的黄河集水面积和河长特征值的历史沿革情况,最新的河湖普查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集水面积约为813 122 km~2,黄河干流河长约5 687 km;黄河流域面积大于50 km~2的河流有4 157条,水面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有146个。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1-2012年邢台市用水量资料,分析邢台市用水结构变化及演变趋势,总用水量相对稳定并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比例较大,占总用水量的76.4%,由于开展农业节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工业用水相对稳定,工业开展节水和水资源重复利用,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生活用水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用水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质量意识的加强,环境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同行业用水量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农业用水逐渐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逐渐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用水结构变化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20.
统计模型是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中最常模型,是建立混合模型的基础.主要构建闸坝位移以及扬压力安全监测的统计模型,井运用于某闸坝工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安全监测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