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SG型中混合动力汽车(HEV)用镍氢动力电池组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控制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该系统应用复杂逻辑控制器件和光耦开关阵列,实现了各路模块电压和总电压的分时、周期性采集。在电流和温度的采样方面,以简便、实用的硬件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转换,并进行软件滤波处理,得到准确的采样值。在采样准确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查表-线性插值算法的电池组最大充放电功率的估算,并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电池荷电状态(SOC)进行了预估,从而准确地反映出电池的能量状态,使整车能更好地分配能量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石油资源的缺乏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人类越来越需要可节省能源和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绿色环保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具有节能、污染低、续驶里程长等突出优点。本文首先分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然后分析日本、美国、中国的研制现状,最后分析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混合动力车辆目前对动力电池组的温度控制要求,设计了动力电池组高效均温对流散热结构;根据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组的不同电池模块配置方式,制作了样机,进行了充放电实验和温度测量;将实验结果与相关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分析了梯形排列电池组的散热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材料产业》2010,(10):88-89
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之一,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投资签约仪式8月26日在上海闵行航天城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5.
高精度预测SOC的混合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制了新型的电动汽车蓄电池组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提高采集监测电流、电压、温度等信号精度的基础上,采用了放电率、温度、自放电及容量老化等补偿的安时积分模型的估计,并考虑了自调整,从而可以以较高的精度预测电动汽车的电池荷电状态(SOC).  相似文献   

6.
合理分配不同动力源的输出功率是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的重要环节。针对"燃料电池+蓄电池(FC+B)"混合动力汽车,提出一种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该策略根据负载需求功率、蓄电池当前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以及目标区SOC动态调整功率分配。通过MATLAB/Simulink对所提出的复合模糊逻辑控制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证明,当蓄电池SOC适中时(以HSOC表示荷电状态值,当HSOC=60%时),SOC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策略与功率追踪策略下变化基本相同,但前者的氢耗量减少0.54 g;当蓄电池初始SOC较低或较高时(分别以HSOC=39.8%和HSOC=80.2%为例),相较于功率追踪策略,该策略使蓄电池SOC逐渐接近目标区。运用复合模糊逻辑控制可以降低混合动力系统的总能耗,提高系统的效率,控制更加灵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混合动力汽车及关键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能源和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逐渐显现。因此,通过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概念及含义、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混合动力汽车类型等方面的介绍,论述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通过回收制动时产生的能量,有利于减少制动系统的磨损,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降低汽车油耗和尾气排放。介绍了传统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常用的制动能量回收方法进行了说明和比较,重点分析了几个混合动力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并对再生制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汽车后装市场再生制动系统的发展以及采用电磁场原理革新再生制动技术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各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发展方向,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简要介绍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指出混合动力汽车目前主要面临的电池系统管理、动力分配等问题,最后对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方向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混合动力汽车是当前各国汽车产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发展方向,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简要介绍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并分析国内外技术发展情况,指出混合动力汽车目前主要面临的电池系统管理、动力分配等问题,最后对我国混合动力汽车发展方向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是21世纪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正在进行研究的一项高新技术。本文介绍了锂电池电动汽车的研究进展和目前遇到的困难,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逐渐上升及快充过程中电池发热量大的问题,本文提出采用蜂窝型单面吹胀铝板作为电池冷板的一种新型冷媒直冷电池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制冷剂在流道内的高沸腾传热潜热处理动力电池热负荷。为了研究此冷媒直冷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性能,构建了新型直冷系统的实验测试装置,并在UDDS标准工况下进行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在6 k W下的最大设计发热量下,系统在150 s左右可快速响应热管理需求,具有较快的温度响应特性;电池冷板表面平均温度可控制在15~20℃的最佳温度区间,并达到温差小于4℃的良好均温性,且系统COP稳定在2. 8以上。  相似文献   

14.
电池组故障诊断模糊专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电池组的故障进行诊断是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功能。本文以模糊数学与模糊诊断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电池组故障诊断模糊专家系统的模型,给出了专家系统所用规则、历史档案数据内容以及电池组运行性能评估的算法——静态SOR评估算法。此外,还讨论了系统的具体实现,包括症状模糊化、故障的诊断和DOH的计算。最后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赵南  田钧 《制冷学报》2013,34(2):96-102
纯电动车的电池恒温调节包括冬季极寒地区对电动车的电池进行升温,减缓其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速度,增加续航里程;以及夏季在高温地区为电池降温,减缓高温环境下其内部单元的老化速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两个方面.针对纯电动汽车能源电池恒温调节的问题,在此提出利用辅助恒温装置控制电池温度的方法——液体恒温控制法,并搭建了一套使用整车空调及暖风系统对电池进行温度调节的装置,确保电池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始终工作在最佳环境中.其中升温部分采用水暖方式,使用可调节PTC加热储水罐中的防冻液通过换热板为电池升温;降温部分则使用制冷剂R134a作为工作介质.介绍恒温装置的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利用仿真模拟分析论证了此装置的可行性及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车辆管理单元(VMU)在整车中的地位及作用,针对我国第一辆概念车EVSI,设计了VMU的硬件电路,分析了信息流及能量流,介绍了在整车管理及电驱动系统中所采取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将原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单一电源系统改造成复合电源系统,根据整车性能要求及所用循环工况对车载电源的能量和功率需求解耦,完成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参数匹配;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复合电源功率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复合电源能减少动力电池循环充电次数,有效避免大电流对动力电池的冲击,充分发挥超级电容的高比功率特性,与改造前相比,燃油经济性提高3.4%,纯电动行驶里程增加1.3%.  相似文献   

18.
以纯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提出纯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方案,研究在夏季工况下的整车热管理性能。电池与乘客舱采用制冷剂并联冷却,利用热管的高导热系数来传递热量,电机采用液冷,并在新欧洲驾驶循环工况下用系统模拟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过64 s,乘客舱温度从35℃降至24℃,随后乘客舱始终围绕设定温度24℃上下波动;电池温度经过68 s从35℃降至25℃,然后在整车控制策略下,使其维持稳定温度;电机温度在市内循环缓慢增长,在郊区循环急速增长,但维持在80℃以内。  相似文献   

19.
张荣荣  邹江  孙祥立  陈娟  郭瑶  任滨 《制冷学报》2021,42(3):107-113
动力电池使用制冷剂直接冷却具有成本低,冷却效率高、重量轻,安全性高等优点,但存在蒸发温度过低和电池冷却温度不均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直冷板后二次节流对直冷板温度调节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直冷板后接人降压装置(固定节流孔装置或可调节开度压力调节阀)可以改变直冷板的出口压力,减小直冷板出口过热度,从而提升直冷板的蒸发温度,并改善制冷剂直冷方式的均温性;但固定开度的降压装置无法主动调节直冷板出口压力,直冷板出口压力随着热负荷增加而增加,因此在热负荷变化时较难将电池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而可变开度的降压装置可根据电池的运行热负荷将直冷板的蒸发压力调整到合适的目标值,既能避免直冷板的蒸发温度过低,又能改善直冷板的均温性,以取得较佳的电池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动汽车行业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某公司的快速高效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集成产品为例,采用产品配置设计与变形设计方法,对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可行性验证.该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包括:产品模块化分析,即对各整车厂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提炼不同客户的共性需求,并根据共性需求对产品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系列规划,划分产品的主要结构模块;产品模块化设计平台构建,即建立规范的产品编码和零部件命名体系,编制主要结构模块间接口的设计准则,建立标准模块,并以设计模板、准则和产品实例建立产品模块化设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