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果 《北京皮革》2008,(1):103-111
在制革生产中,应合理利用原料皮资源。力求经济效益更好。以制造牛皮面革来说,一般,在铬鞣后按坯革的粒面和身骨性状进行挑选分档:粒面无伤残缺陷的做正绒面革或正面革(全粒面革),粒面有伤残但伤残多且伤残有些较深的做反绒面革。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安排磨革工序,对坯革表面进行磨削加工。  相似文献   

2.
随着原料皮的供不应求和人们对于天然皮革制品需要的急剧增长,猪皮在制革工业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如何提高猪皮革的质量,其中包括减轻猪皮革粒面粗糙的弊病,是摆在制革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要使这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首先应该了解粗面的原因,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粗面。一、猪皮正面革粒面粗糙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厂原生产猪苯胺革,但由于要求粒面几乎没有伤残,因而产量有限,在北方猪皮中,挑选这样的原料皮,尚不足5%。为了利用有轻微伤残的原料,在改变猪皮毛孔上调整了工艺路线,使之达到粒纹细致,丰满柔软,色泽光亮,真皮感强的猪正面细纹软面革。以下谈谈生产体会: (一)充分注意北方猪皮的特点北方气候寒冷,饲养条件差,猪皮面粗、伤残多、油脂大、臀部厚而纤维结构坚实,腹肷薄大而松软,为此,我们降低臀部的厚  相似文献   

4.
前言我国猪皮资源丰富、国家重视猪皮制革,猪皮开剥和猪革生产数量居世界首位,猪革生产占全部制革原料皮的80%左右。目前我国的猪革产品质量不高,特别是猪鞋面革中的关键产品猪正鞋面革质量还不过关,至今尚属中、低档水平,影响了销路和猪皮制革生产的经济效益。若突破猪皮制造高档全粒面细面鞋用革的技术关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的研究中,为了解决中国猪皮存在的粒面粗、伤残重、油脂含量高、部位差别大这四大制革难题,笔者与烟台地区及西北轻工业学院等单位的制革者一道研究出一套以剖白湿皮和大面积补伤残为代表的制革新工艺。新工艺的实施,使猪皮制革中高档品种比例由20%提高到70%,铬盐用量减少30%,废水铬污染降低50%,使长期困扰我国猪皮制革的“面粗质次”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猪皮制革在不要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也能大面积地取得盈利。该成果的问世在世界上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我国制革工业使用的主要原料皮是猪皮,猪皮的主要用途是制鞋,迄今利用猪皮制造的大宗鞋面革是正面革、修面革和绒面革。现在,广大消费者讨厌猪正面革的毛眼和绉纹;由于塑料假面带来的缺陷,猪修正面革也开始不受欢迎;猪绒面革虽然没有突出的不足,人们就是不爱用。因此,我国制革工业正在面临非把猪皮制革技术大步推进不可的形势,猪皮制革技术也应该有一个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猪皮得天独厚,牛皮先天不足”,这是业内人士对四川省皮革行业原料皮状况的真实评价。四川省制革业以猪皮为主要原料的特点给全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了难度。目前国内用于制革的原料皮构成(按折合牛皮计)其大  相似文献   

8.
一、认真选料在制造猪苯胺鞋面革时,应选择重量在3.5~4.5公斤,面积在6—7尺~2,粒面毛孔细致,伤残少,边腹不空和保藏良好的盐湿皮。在制革过程中要认真选料,尽量把适合制造猪苯胺鞋面革的皮选中。因此,我们除在原料皮投产前组织生产批选料外,还在脱毛和鞣制以后进行选皮,把粒面粗、伤残多和不适宜做苯胺革的皮改做其他轻革。这样,因皮制宜合理利用原料皮,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等级品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猪皮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猪皮年产量近亿张 ,猪皮已成为我国制革工业最重要的原料皮。但是 ,由于猪皮有粒面粗糙、毛孔特别粗大、部位差等自然缺陷 ,多少年来猪皮革一直是低档产品的代名词。为了提高猪皮革的产品档次 ,扩大其应用范围 ,制革技术人员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 ,近年来 ,猪皮仿羊革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下面就着重探讨几个问题。1 加强脱脂猪皮脂肪含量大 ,在脱脂过程中必须采取强脱脂措施 ,务必将脂除尽 ,这样才能有利于后工序化工材料的渗透 ,充分打开皮纹 ,松散纤维。具体操作如下 :第 1次 ,3 6-3 7℃…  相似文献   

10.
前言 猪皮,对我国来说,是制革的主要原料皮之一。开发猪皮高档革,特别是猪服装革对于提高制革厂的经济效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猪皮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如部位差大,油脂含量多,纤维编织紧密,使得其高档革的制作具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高档铬鞣猪服装革要求厚薄均匀,粒面  相似文献   

11.
某些制革企业近期反映其绵羊革的粒面出现了大量点状伤残,大多分布于腹肷部。采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等手段,对绵羊成品革、蓝湿革和原料皮的粒面进行分析,逐步查找该伤残的产生原因。成品革、蓝湿革和原料皮的粒面上均发现了该凸起颗粒状伤残,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有一个凹槽,内部为胶原纤维,其元素组成与皮/革正常部位相近。由此可知,该伤残来源于绵羊皮本身,很可能是虱疔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我国制革原料皮的总体状况,详细阐述了猪皮、羊皮、黄牛皮的分布特点。指出我国原料皮现存的主要问题,如质量不高、数量不多、人为伤残严重等,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松面问题是制革工业上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为了克服松面,国内多年来从多方面积极地进行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利用丙烯酸树脂解决皮革松面问题的研制工作则是近年来才开始的。广东地区制革工业的主要牛革原料皮是广东撑板皮(以下简称广撑皮),广撑皮由于原料皮保存方法方面的原因,它比用其它方法保存的原料皮更易松面,而且伤残特别多,不适宜作正面革。要提高其外观质量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皮箱市场销售量增长速度很快,1985年我市销售皮箱3884个,到1986年上半年止,已猛增到7970个,增长速度翻了一番。但是,由于受到猪皮原料皮粒面伤残多的影响,皮箱销售增长速度受到限制。因此,开发新品种,满足市场需要,是我们急待研讨的新课题。根据赣南水牛资源丰富的优势,我们对水牛皮二层生产箱包革进行了试生产。经过近一年的试制,产品达到了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任何种类的原料皮都存在部位差,但是,像猪皮那样突出的不多,因此,如何缩小猪革的部位差构成了一个课题。直接的、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提高猪原料皮本身的质量,缩小它本身的部位差,关于这一点,我省凡是已推广改良猪的地区的制革者们都有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猪皮制革在我国制革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川是我国最大的生猪饲养基地,每年猪皮开剥量超过1000万张。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四川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加工猪皮的革厂,而且猪服装革加工水平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猪皮制革补贴的取消和部分征税,在提高猪革档次的同时如何增加得革率以进一步提高猪皮制革经济效益,已是制革工厂一大课题。 得革率是皮革行业一个重要术语。由于制革生产的多因素性和模糊性,得革率与许  相似文献   

17.
1.猪皮制革是我国皮革工业发展的方向关于猪皮制革,早在1950年就被国家提出作为发展我国皮革工业的方向。通过1959年的美化猪革全国试点组的大量研究试验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奠定了我国发展猪皮制革的牢固基础。加上1956年实行的猪皮制革免税和1965年实行的生猪皮价格补贴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猪皮制革的大发展。1980年开剥猪皮达7980万张,开剥率已由1979年的26.5%上升到38.0%左右,占我国整个制革原料皮的79.0%左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国家取消猪皮财政补贴,猪皮制革逐渐从低档向高档过渡,猪不涂饰黑色箱包、手套革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档猪革。它要求成品厚度在1.8—2.0mm(双层)之间,粒面平细,伤残少,黑度纯正,着色均匀,不脱色,表面无油腻感,价格和猪皮服装革不相上下。但是猪皮染色需要相当多的染料,一般在3.0%以上,又导致了成品成本比猪劳保手套革增加较多,如何解决这一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了制革原料皮,如牛皮、绵羊皮、山羊皮、猪皮等的结构特点,以便为我国制革行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皮件、猪皮出口票夹生产的逐步增加,使我市原料皮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我省公司曾从山东进来一批生猪皮,1982年调入我厂2.4万张,这批来自济宁、荷泽等地的生皮,毛孔粗大,粒面粗,伤残多,张幅大,部位差大。经过多次摸索试验,我们找到了用山东猪皮生产猪票夹革较满意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一、加强脱脂处理猪皮脂肪含量高,脂肪细胞外由一层薄网膜包着,单靠化学处理,脱脂较难,山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