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燕 《南方建筑》2011,(5):20-24
至2011年,中国已有41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范围更涉及到中国40多处城镇或地区。而文化遗产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作用。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本文将概要性地展示两项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对未来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自200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至今,"遗产日"作为一个词与文化紧紧相连支撑了一系列富有征程的遗产保护与传承活动,极大促进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传播.设立"文化遗产日"缘起于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2005年3月3~12日)的提案集中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等数十人联名的"关于设立文化遗产日"提案.从全球范围看,"文化遗产日"活动源自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他们将每年6月第二个周日定为"文化遗产日",自1992年起欧洲已有多个国家加入了"文化遗产日"活动行列;到2003年,欧洲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已在全球得到普及.但作为文物大国的中国却很少能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中.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不仅是彰显我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作用和决心,也是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举措.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推进了11个年头后,国务院对遗产日内涵做出新的调整,自2017年6月第二个周六起,"中国文化遗产日"变更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为此要求遗产管理者与执行者们要加大对其丰富内涵的理解与宣传,让自然与文化的"双主题"普惠公众.  相似文献   

3.
2015年11月12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30周年之际,四川省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在被纳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的复合遗产的提名地范围之后,这只是蜀道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迈出了第一步,四川省还须协助国家有关方面做好蜀道最终成功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相关工作,后续跟进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于2008年4月召开,一致通过了《20世纪遗产保护无锡建议》。论坛创立于2006年。前二届论坛的主题分别是工业遗产保护和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其通过的相关文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第三届明确了20世纪遗产保护,与会者达成共识,通过了《无锡建议》。认为这时期的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份,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反映了中国历史百年变迁和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5.
闫爱宾 《风景园林》2012,(1):150-151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不仅首次将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同时予以关注,而且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了各缔约国保护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6.
郭璇 《新建筑》2007,(6):74-79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间的相互依存是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的重要特征。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对建成遗产中非物质文化要素的重视不足,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整体性保护策略的缺乏,许多历史建成遗产正面临着整体的真实性的破坏。探讨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征及其重要作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宁  张晓彤  高磊 《城乡建设》2021,(14):26-32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纵观各国城市建设史,独特的人居环境孕育了特有的人文思想和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和利用也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问题.然而,在环境变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资源开发进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失落、历史遗迹的破坏、消失等问题日益严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5年成立伊始即对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对世界范围内具有"杰出的普世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其基本理念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认同.截至2019年7月10日,《公约》共有193个缔约国,是国际上认可度最广泛的公约之一,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8.
旧建筑保护与再生论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建筑遗产的“文化生态”变化想到“文化安全”狗年伊始,我拿到一份飘着墨香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不觉为之一振。发布于 2005年12月22日的国务院《通知》,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通知》对当前建筑遗产的”文化生态“变化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发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9.
金磊 《建筑》2022,(13):67-68
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诞生至今,“遗产日”作为一个传播“主体”支撑了遗产保护传承丰富的国家与城市活力,不但彰显政府作为,更成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措,这里有“行”的参与,也有“情”的感染,它使每个人都与遗产“家园”紧密相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题正说明了它的广泛性。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如何使“遗产日”活动在体现中国精神的同时更具国际化视野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有三点联想和浅识。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列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遗产保护最普遍的方式是建立遗产名录,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层次、类型越来越丰富,通过将各种文化遗产正式化、法定化,遗产的意义得到尊重,被纪念碑化和公众化。正式的遗产总体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还有大量需要保护的遗产是更加具有日常性、社区化和个人化的非正式遗产,不可能将所有的非正式遗产都正式化和博物馆化。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城乡建设中,非正式遗产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导致许多具有世代传承价值的传统建成景观大量消失,城乡的文化基底和地域特征几乎丧失,对社会、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微弱。  相似文献   

12.
提出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这条廊道全长600多km,是由50余处重要的历史节点构成,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创立并保护“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对遗产廊道这种遗产保护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今天,创立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产廊道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成为令天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最为迅速和活跃的地区,同时也由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自身存在的不平衡性,以及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对上述遗产保护新情况和新挑战的回应之一,历时5年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工作在2014年完成,通过对于"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原则、合理利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修订,反映了2000年《准则》通过以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总结。然而,今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自身的范畴,需要专业人员和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并在解决中国遗产保护面对的问题的同时,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人居遗产是指传统人类住区及其周边环境所体现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包括村落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还包括塑造社区生活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方知识体系和非物质实践。近年来,人居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日益受到重视。乡村人居遗产是人居遗产的重要类型,在人地关系的长期互动中,中国乡村人居遗产具备鲜明特色,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多数传统聚落及其承载的遗产价值面临威胁,研究并保护其遗产价值十分必要且紧迫。  相似文献   

16.
文一峰 《城市规划》2022,46(3):115-124
原真性是遗产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在综述国内外有关遗产原真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原真性的语义结构,进一步提出遗产文化生态学模型,给出全面理解遗产原真性价值的纲领,以利于重新审视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引领构建基于价值观的遗产保护策略,形成遗产保护的良性文化生态。遗产的主位文化原真性是遗产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要素和遗产保护的关键。主位文化原真性是文化遗产的物种基因,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一个核心生态位,决定一项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所在。保护主位文化原真性应处于遗产保护的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22)
<正>由安徽省政府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5年11月10日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开幕。落户安徽黄山市、2011年起始的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平台。保护非遗传统技艺,就是保护珍贵的文化记忆、守望精神家园、展示人民的勤劳智慧、接续民族文化血脉。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突出"文房四宝"这一主题,展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2月4日,”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开幕.来自世界遗产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领导等160多人.就当前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 容,目前存在重经济轻保护、重遗产轻环境等问题,促进生态 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能够有效推动城乡建设与文化传承相得益 彰的高品质空间建设。佛山是一座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城市,平衡好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 重点之一。以佛山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在 摸清文化遗产资源类型、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搭建生态与 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联动发展的分析框架,构建文化遗产空间 保护体系。首先,全面挖掘和梳理佛山市多层次多元化的生 态-文化资源,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集聚区;其次,提出“文 化遗产+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的空间保护体系构建策略;最 后,构建“生态基底+遗产空间+遗产廊道”的分级分类空间保 护利用模式。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体系的构建是从文化遗 产单体保护到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和系统性整体保护的转 变,对于城乡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业遗产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民俗的载体,也是我国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中华民族农业遗产,使其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当下遗产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青岛西海岸旺海社区的农业遗产资源,剖析了村庄规划与农业遗产保护的内在关系,在农业遗产的扬弃中实行景观改造和旅游规划,推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