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篇首语     
工业建筑遗产作为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保护和再利用,它是当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欧美不少发达国家在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民间自发的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行动早于政府,如北京的798、重庆坦克厂的开发建设等。近些年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出现了不少优秀案例,这表明人们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识达到了新的  相似文献   

2.
篇首语     
孙捷 《世界建筑》2010,(8):16-16
<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LEED的出现,对北美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产生了快速的推动作用。它标志着可持续建筑已经广泛地从理论研究落实到了建筑实践中。LEED评估体系不仅为建造可持续建筑提供了一些关键措施和方法,而  相似文献   

3.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3,(8):16-16
《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 您好,本月适逢北京奥运会5周年。本期《世界建筑》以北京奥运设施赛后利用策略为题。一个全球瞩目的历史性事件对其举办城市国际形象的短期提升是强有力的。然而,如何使这种迅速的形象提升长久地贡献于城市自身的持续演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5,(2):20+132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当代乡村地区的建筑实践,特别是当代中国乡村地区的建筑实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乡村是走上仕途的文人返归自然、重获得心智自由的必经之路。自魏晋而下,至明末清初,乡村一直是回避世事纠葛、护佑独立瞑想、积淀个性思辩的所存。乡村因其源于农桑的醇厚与质朴牵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虽然这种传统的乡村情结在近代逐渐被外来影响及现代化所减弱,但其  相似文献   

5.
篇首语     
《新建筑》2017,(2)
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工业化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显落后,亟待提升。集成建筑具有集成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等特点,符合建筑产业化的趋势。近年来我国集成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应用日益广泛,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储备还显不够,集成建筑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厘清,相关技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期专栏以"集成建筑"为主题,邀请数位知名学者、专家撰文,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实践,从不同侧面阐述观点与分享经验,希望能使读者对该类型建筑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与探讨。宗德新等对集成建筑的概念提出了看法,总结了集成建筑的分类和特点,展望了集成建筑的发  相似文献   

6.
篇首语     
1982年,在中国内陆中心的武汉,诞生了"老八校"之后的第九个建筑学系——华中工学院建筑学系.2012年,当年人称"老九"的建筑学系已走过了整整30个年头.建系周年庆典、校友重返校园,除了相聚的欢愉,大家谈及最多的仍是当年学习的情景.正是在过去的某一时刻,他们从校园启程,踏上了建筑职业的旅程,也正是在那短暂的几年中,奠定了如今已是业内翘楚的专业和思想基础.静心细想,这30年,不仅见证了一个建筑学系的成长,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筑教育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回归校园之际,反思我国建筑教育走过的近30年历程,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6):18-18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泰国当代建筑与建筑师。初看本期所收编的案例,我们不难观察到强势的全球化与英美建筑教育在东南亚的影响:自主、现象学与意识形态等西方关注形成着主流建筑语境的骨架;对历史与民族传统研讨的相对悬挂;环境与可持续策略中的技术主义等。如果在20年前,对K·弗兰姆普顿而言,任何西方概念的地区诠释都可以被满意地称为"批判地域主义"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8.
篇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自1980年代的博物馆建设浪潮至今仍在继续。大量博物馆的新建和扩建使博物馆建筑在当代建筑领域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其不仅成为引领建筑学科发展的风向标,也成为衡量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演变的晴雨表。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收藏品的增加以及城市本身的扩张和结构调整,无疑都对当代博物馆的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影响着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当代博物馆无论在数量、种类、功能还是观众构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有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巴黎卢浮宫扩建等无以计数的名师…  相似文献   

9.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5,(11):16-17
空间.自19世纪被引入到建筑学以来在现代建筑和城市中的社会性角色越发重要。到了20世纪,空间更成为了当代建筑学和都市研究话语理论中必不可少的论题。空间句法理论始于1970年代,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空间句法理论为我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引发了我们对建筑学和社会学中许多核心问题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篇首语     
王路 《世界建筑》2005,(3):16-16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建筑业的发展也如日中天。城市在不断扩张自然资源被不断)自耗历史遗存也在渐渐消失.带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需要解决的新的课题也给建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新的形势下国内的建筑院校也在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中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许多建筑院校在设计课教学中都尝试着与国外建筑院校合作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这种联合教学方式现在已成为国内许多建筑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联合设计,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教学内容也得以丰富和完善并促进了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篇首语     
记得2021年4月参观品鉴江苏园博园主展馆,那是基于水泥厂的改扩建项目,从建筑单体到群组空间,从保留遗存到穿插新建,从厚重的结构到柔和的结构,建构如植物一般生机勃发;此次来到荣成市少年宫,当听海风呼啸穿越拱洞,当感清水混凝土拱券之山石趣味,当观屋顶斜坡上狼尾草随风摇曳与海面辽阔,那是一种拥抱自然的心旷神怡.一个是为大众...  相似文献   

12.
篇首语     
《新建筑》2003,(2)
在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热潮中,“新”“旧”环境的更叠如同变戏法一般,似乎一夜之间就走完了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篇首语     
《新建筑》2003,(6):1-1
当建筑师、规划师每每陶醉于其作品落成或实施的兴奋之中,却不知是否意识到自己一次次充当着环境介入者的角色,有时,甚至充当了环境破坏者的角色。因为每一次人为介入,均有可能打破原有环境的形态格局,甚至以一片全新景象取而代之。我们所处的城市面貌大概就此不断地被更新着。这种“新景象”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优质的人居环境?被更新的城市是否能成为健康的城市?答案显然不那么简单。这至少涉及到两方面问题。其一是如何评估一处建成环境的优劣?其二是环境设计者是否应对社会问题负责?本期“环境研究”专栏中数篇文章选择不同的视角应对了…  相似文献   

14.
篇首语     
《新建筑》2005,(4):1-1
乡土建筑研究在中国已历经大半个世纪的历程。学界一般认为中乡土建筑(民居)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古建筑调查。此后的数十年,几代学者加入民居建筑研究的队伍。总体看来,经过数代人不懈的努力,关于传统民居的研究成果已然十分丰富,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很大的进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3,(8):16-16
翻开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建筑的发展与结构技术的进步一直是如影随形的。人们常常将建筑称之为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体,而结构则通常被划入技术概念的范畴之中。但与技术概念中另外一些因素,如通风、采光、给排水、强弱电等专业不同的是,结构不仅仅关联建筑的可实施性和坚固性,也与材料和造型等因素紧密相连。金属材料、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广泛应用及其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是现代建筑技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现代建筑的艺术成就与这3种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方式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不仅仅会让我们记住柯布西耶、密斯等许多建筑大师…  相似文献   

16.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4,(3):18-18
  相似文献   

17.
篇首语     
<正>近年来伴随产业转型,历史环境的可持续更新重回讨论的热点。《新建筑》2011年第2期刊出了"历史建筑续造"专辑,结合不同的工程案例探讨了历史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设计策略。本期专辑可以说是其续篇,尝试从更广阔的视野关注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建筑与街区更新实践过程,思考其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可持续更新问题。正如众多的保护与改造案例所表明,历史环境的可持续更新不仅包括物质环境的整治提升、风貌保护和历史文脉传承,还涉及新旧资源重新整合与再结构、社区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海内外的数位学者应邀参与讨论,从不同视角探析多利益主体如何相互竞争与博弈。冯江串  相似文献   

18.
篇首语     
《新建筑》2016,(2)
正功能、形式和空间,无疑是现当代建筑学的核心议题。但建筑毕竟是人造物质环境,作为工程技术因素之一,建筑物质生产涉及的工具与工艺,从维特鲁威以后到现代建构学兴起之前,却并未获得长期和足够的重视。经典的建构学虽关涉材料和工艺,但主要聚焦于知觉层面的物形关系,而并非物如伺被造,这自然是难以令人满足的。随着数字技术勃兴,尤其是在批量定制(Mass Customization)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建筑工业化而跻身主流的今天,工具和工艺作为建筑设计的前  相似文献   

19.
篇首语     
《世界建筑》2009,(4):16-17
从胜利广场坐上36路电车.沿着欧洲大道往北走,通往布拉格著名的自然风景保护区吉沃卡·夏勒卡的道路两旁是形形色色的住宅区和公共建筑。与市中心的古老建筑不同.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的不同年代,就像翻阅一部现代主义建筑史.每栋建筑都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20.
篇首语     
《新建筑》2006,(6):1-1
一阵冬雨过后,天气又冷了许多。坐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写字,不一会儿就觉得寒意袭人,有人打开了空调,屋子里马上暖和起来。住在现代建筑里的现代人,似乎离不开现代的设备……什么是现代建筑?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的百余年间,建筑界从未停止过对现代建筑内涵的解读,但很难以明确的方式达成共识,由于侧重的内容不同,出现了太多的阐释,但随之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认识逐渐走出了单一、纯净的“国际式风格”,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形式追随功能,形式追随建造。形式追随材料,形式追随结构……现代建筑师在不同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