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板体是坦克履带上的一个配件,材料为20CrMnSiNi2,抗拉强度σh=800MPa,属于高强度、低塑性材料。由于该零件腹部太薄,增加了锻造难度。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工艺,即:锯床下料→反射炉加热→制坯→加热→成形→第一次切边→加热→终锻→第二次切边→表面清理。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汽车行业迅速发展,对轻型车转向弯臂这种形状复杂的锻件在尺寸精度、内在和表面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合理设计转向弯臂成形工艺及模具结构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结合我公司的生产需要,制订出辊锻制坯+摩擦压力机模锻的复合工艺为:下料→中频感应加热→辊锻制坯→弯曲→锻造→切边→校正→热处理,针对不同的转向弯臂设计出合理的辊锻工艺和终锻模具设计成为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
(1)工艺过程下料(4×38mm×191mm,重1.7kg,采用G72锯床)→局部加热(设备0.22m。油炉)→终锻(设备J53—160)→冷切边(设备C41-150)。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锻件材料利用率,降低锻压成形压力,根据铝轮辋锻件形状特点,优化锻压成形工艺。采用铸造空心圆环坯在芯棒式锻压成形模中进行闭式模锻,将预锻、终锻、切边与冲孔四道工序合为一,无需预锻、切边与冲孔,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材料利用率;无需大吨位锻压设备,便可保证锻件厚度尺寸。经实践验证,该模具结构简单合理,锻压成形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前滑块锻件工艺方案及关键技术特点,制定了前滑块预锻、终锻成形工艺方案,采用DEFORM-3D软件对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比较分析最终确定了前滑块预锻、终锻的最优方案.模拟结果显示,只有合理地选择坯料形状、制定工步,才能顺利地成形锻件.  相似文献   

6.
差厚激光拼焊板的拉延切边回弹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的方法,对厚度组合为1.2 mm/0.8 mm的激光拼焊板进行拉延切边工艺分析,重点就压边力大小、摩擦因数、凹模圆角等参数对回弹的影响进行研究,测量各工艺参数下拼焊板拉延切边的凸凹模圆角处的回弹角、总的回弹角和侧壁曲率,还测量出拼焊板成形中的焊缝移动和应力分布情况和分析相互联系,并与拼焊板拉延弯曲回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与拉延弯曲回弹相似,压边力、摩擦因数、凹模圆角等工艺参数对拼焊板拉延切边回弹有着明显的影响,而压边力是关键因素;拼焊板拉延切边回弹和拉弯回弹都与焊缝移动有密切的关系,控制焊缝移动将有利于回弹的降低;相比之下,拼焊板拉延切边回弹比拉弯回弹要小。  相似文献   

7.
汽车曲轴终锻模阻力墙新型结构参数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曲轴锻模阻力墙新型结构,分析阻力墙结构中三个重要参数(高度、间隙、斜度)对终锻成形载荷的影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3D对曲轴终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影响规律曲线,为阻力墙的优化设计和提高曲轴终锻模具寿命提供了理论参考。分析影响规律曲线发现:终锻最大成形载荷随终锻模阻力墙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同时考虑曲轴锻件成形质量和模具寿命的情况下,终锻模阻力墙高度的合理取值范围为[10, 30] mm;终锻最大成形载荷随终锻模阻力墙间隙值的增加而降低,合理取值范围为[2.0, 3.5] mm;随着终锻模阻力墙斜度增加,终锻最大成形载荷随之升高,而终锻模阻力墙根部的磨损能得到有效控制,合理取值范围为[0°, 20°]。通过试验对上述结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锁座是集装箱门锁件之一,材料25钢,形状复杂,集锻造、挤压于一体,锻造工艺性差,模具寿命低。我们在试制过程中,几经失败,最后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工艺,即:冲床下料→反射炉加热→制坯→预锻→切边→加热→终锻→切飞边→抛丸清理。模锻设备为6300kN摩擦压力机。 零件图如图1所示,热锻件图如图2所示。其中锁座分左、右手,但尺寸相同。  相似文献   

9.
利用Gleeblel500热一力学模拟试验机,对不同的温度和应变速率下42CrMo(4140)变形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Superform来模拟履带板挤压成形过程,分菥了变形温度、摩擦系数对成形过程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为履带板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行车上的小飞轮原先的加工是锻打而成,其加工工艺为:下料(棒料)→加热→预锻→终锻→整形→冲切飞边→车削,但此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暴露出生产率低、成本高等缺陷,后经某企业研究,采用冷滚轧成形方法加工自行车小飞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公司是花兰出口定点厂家,5/8″花兰体的原锻造工艺是:下料→加热→打扁→终锻→切边→冲孔,所用锻造设备是250kg空气锤一台,6300kN摩擦压力机一台,400kN、1600kN压力机各一台,班产量2500件左右。这种锻造方法的特点是材料利用率低,模具损坏率高,设备吨位大。  相似文献   

12.
图1所示为我厂为某汽车厂配套生产的长轴距铰链。根据设计要求此件要有足够的强度,因此主机厂要求此件采用铝合金锻造制成且需热处理。于是选用材料为锻铝6061—T6,但由于零件尺寸精度高,必须采用模锻成形。经过长时间的工艺试制,我们采用如下的生产工艺:制坯→预锻→终锻  相似文献   

13.
在锻造双联齿轮和“工”字形盘形类零件锻坯时,通常采用预锻和终锻两次锻造工艺。即将棒料先预锻成“T”字形毛坯,再在三开模上终锻成“工”字形形状。三开模也就是锻造这类毛坯终锻成形的组合锻模,其结构如图1、2所示。在使用三开模终锻成形中,经常会遇到由于三开模块的互换性差,造成锻造毛坯表面有三条明显凸起的筋,甚至端面高低不平,外圆大小不一,严重地影响了锻坯表面质量,使锻坯尺寸达不到工艺要求,给机械加工带来困难。因此,如何解决三开模块的互换性问题对提高锻坯表面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锻模损耗,降低产品成本,有极重要的意义。一、三开模块互换性分析三开模块的互换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副之中的三块互换;另一种是任意互换。解决了后一种情况,前者也迎刃而解了。为了解决三开模块的任意互换性问题,应先分析  相似文献   

14.
合理地制订加工工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锻压生产技术就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加工方法。图1是广泛地出现在锅炉及压力容器上的椭圆手孔加强环。我公司原采用的工艺是:下料→锻圆环→车→划线→铣成形。由于最终成形是通过铣床加工出来的,成本高,效率低。经分析,我们将工艺改为:下料→锻圆环→车成圆环→锻压成形。通过工艺的改进,达到了降成本、增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直齿轮精锻成形新工艺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精锻成形工艺相比,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加工直齿轮具有诸多弊端。而当前提出的闭式镦挤成形工艺载 荷过大,严重制约着精密成形直齿轮工艺的实用化。提出采用预锻分流区一分流终锻新工艺精密成形直齿圆柱齿 轮,设计了能够进行多种组合的精锻成形试验模具,并对空心管坯和实心圆柱坯进行了传统的闭式镦挤和新的分 流成形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闭式镦挤和现有的圆柱直齿轮成形工艺对比,提出的成形工艺工序简 单,终锻后齿形充填饱满,端面平整,而且成形载荷降低了37%以上,具有生产实用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汽车前轴锻件的特点、技术条件与要求,对精密辊锻制坯工艺及模具设计进行研究,设计出前轴制坯辊锻、预成形辊锻和终成形辊锻模具,并分析了具有礼帽形型槽的异性截面和上压力札制方式对制坯辊锻工艺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限元法对小霸王轻型卡车转向节终锻成形过程进行研究,利用Pro/E对转向节及其模具进行三维建模,运用Deform进行闭模终锻分析,通过改变模具型腔杆部与墩头过渡圆弧半径及耳部拔模斜度参数的大小,对比不同参数对终锻过程中锻压力变化规律和应变、温度分布规律的影响,优化出了合理的模具参数:杆部与墩头过渡圆弧半径为5 mm左右,耳部拔模斜度为5o左右.  相似文献   

18.
四、成形辊锻 成形辊锻是指利用辊锻方法直接制取成品锻件,所以又称其为终锻辊锻或模锻辊锻。 成形用辊锻机锻模公称直径为500~1000mm,圆周速度以0.4~0.5m/s为佳,也有高达1.13m/s的。辊锻温度在900~1150℃,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它可应用于大批量或小型变截面锻件,简单的和稍微复杂的均可。 1、影响成形辊锻的工艺因素 (1) 金属面积的相对转移 在辊锻机上进行成  相似文献   

19.
对一类大型转向节的产品工艺进行分析,对原有联合锻造工艺进行改进,通过优化空气锤制坯工艺,采用10t模锻锤终锻成形,降低了能源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铝车轮锻造工艺中存在的压力机吨位大、能耗高等问题,制定了铝车轮辗锻新工艺,仅采用3 500 kN的旋转辗锻机即获得与传统50~60 MN压力机相同的锻件,而且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以H形车轮为例,对辗锻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考察几个关键因素对辗锻成形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际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成形力随着每转下压量P的减小而减小,随模具及棒料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终成形时模具下压速度推荐控制在15 mm/s以内,批量生产时需要考虑增设模具隔热及补温装置。试制得到的锻件质量良好,验证了工艺路线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